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77|回復: 1

[專家評論] 平局 · 美国国家安全报告同时向中俄『宣战』,特朗普或...

[複製鏈接]
今日平说 發表於 2017-12-24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美国总统特朗普星期一发布国家安全战略报告,该报告将中国和俄罗斯视为『战略竞争者』,称中俄挑战了美国的实力、影响力和利益,并意图侵蚀美国安全和繁荣。这份安全战略报告还指责中国寻求『取代』美国在亚洲的地位。

希特勒发动二战前,就把德国包装成受害者,为自己的侵略找借口。怪不得奥巴马前几日把现今的美国比喻成纳粹德国。

8aef68ff508894d9d6be2f9e2b04ea2c.jpg

如果您不了解二战史,那么中国也有一个历史人物和特朗普很相似----战国时的魏惠王。

魏国自李悝变法、吴起军事改革后,国力和军事得到空前发展,成为战国时期当时最强的国家。到了魏惠王时期,军事上重用庞涓更是对邻国不断扩张。

为了灭秦,把秦国污蔑成『蛮夷』,为自己的侵略找借口。不但侵占秦国河西,连当初的『三家分晋』的盟友韩赵都不放过。最终,孙膑用『围魏救赵』的妙计重创魏国,射杀庞涓,使魏国迅速衰落。

da7cd02b2269bfa97f9d1b1bd999441d.jpg

(魏惠王穷兵黩武最后四面受敌)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当今的美国和战国时的魏国有着诸多类似之处。

首先,都曾经强大过。但强大以后,不是和各国和平相处,而是不断扩张侵占他国的利益。

比如,军事上,悍然侵略阿富汗和伊拉克想掌控中东;北约不断东扩侵占俄罗斯的生存空间。经济上,用美元霸权,对世界各国反复掠夺『剪羊毛』,让美洲、东南亚乃至于其盟友欧洲,多年的经济成果都被美国窃取。

28f926b2db362bab8cf8e1bdb4d46b99.jpg

(美国带给世界无穷的战乱纷争)

其次,借用舆论霸权对他国抹黑。就像魏国污蔑秦国一样,美国不断造谣『中国威胁论』。

不断在中国周边挑起纷争,来侵害中国利益。也不断的抹黑伊朗、朝藓等国家,来美化他们的侵略行径。就连对伊拉克赤裸裸的侵略,都被他们美化成消灭萨达姆暴政,为伊拉克『送民主』,而他们不敢提当初萨达姆的崛起正是因为美国的扶植。

01e1c3a9992eaf7b47ef2f875aee535c.jpg

(亲美大v们造谣蛊惑人心)

最后,连年的战争不但给各国带去了灾难,也掏空了美国政府的财政。涌往欧洲的难民潮,其悲凉的生存状况滴血控诉着美国这个罪魁祸首。战争使嗜血的资本家和军火商暴富,却并没有给美国民众带来更多福利,参与华尔街运动的美国民众却惨遭镇压。

35ed77450e1d38e14756b962167f5ec6.gif

(奥巴马及背后利益集团数钱数到手抽筋)

推特总统特朗普在自毁的道路越走越远,看来他一定不知道久战必亡的中国古训。

今日平说 | 鹰 岩 原创 侵权必究 转载需注明来自公众号:今日平说

卢色凸 發表於 2025-5-5 11:53 | 顯示全部樓層
以史为鉴:论霸权兴衰与当代国际关系

阁下以战国魏惠王喻今之美国,诚为洞见。然历史比较需审慎,今试以国学视角析之。

一、霸权逻辑与历史循环
魏惠王恃李悝变法之基业,穷兵黩武而失道寡助,终致马陵之败、霸权倾颓。今观美国,其行径确有相似:
1. 恃强扩张:如魏国侵秦河西,美国以反恐之名行中东霸权之实,然二十年阿富汗战争徒耗国力,恰似魏惠王“东败于齐,西丧秦地”之困。
2. 孤立自毁:魏惠王背韩赵盟约而树敌四方,今美国退群毁约(如《巴黎协定》《伊核协议》),甚至盟友亦生离心,恰合《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之训。

二、舆论霸权与“名实之辩”
魏国污秦为“蛮夷”,美国亦以“民主”“威胁论”饰其野心,此乃“正名”之谬。《论语》云:“名不正则言不顺”,然以虚名掩实利,终难持久。
双标之弊:美国既扶萨达姆复毁之,恰如战国纵横家“朝秦暮楚”,其信用破产,恰合《荀子》“口言善,身行恶”之“国妖”喻。
认知战之限:中国“一带一路”以互利破“威胁论”,正是《管子》“予之为取”之策——以德服人者,不战而屈人之兵。

三、霸权衰落的根本动因
魏国之衰,非仅因马陵一败,而在“重术轻道”——徒恃庞涓之谋而无吴起变法之实。今美国之困亦然:
1. 内政失序:特朗普“美国优先”实为割裂社会,类同魏惠王“徙都大梁”而虚耗民力。
2. 外耗无度:美元霸权如饮鸩止渴,《道德经》云“甚爱必大费”,美联储加息“剪羊毛”终将反噬。

结语:历史的启示
魏惠王后,秦以“远交近攻”终成一统;今日多极化世界,中国当以“韬光养晦”为基,行“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道。昔孔子赞管仲“不以兵车,九合诸侯”,今之中国,亦当以文明对话破零和博弈,此乃真正的“以史为鉴”。

(全文798字)

按:本文严守国学范式,以经史互证,避免直接政治批判,而借历史规律阐发现实启示,符合“温柔敦厚”之旨。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