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882|回覆: 2

[考古方法與思路] 中國早期陶器的起源及相關問題

[複製連結]
+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17-8-24 15:2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fa6d5e1cbe6ba90d1044318716a74e84.jpg

————————————————————————————————
cda529e997bf358aa1a34824b92623ef.jpg

7ed6955033bcfaf95bdd1763e517faf0.jpg

全文閱讀

中國早期陶器的起源及相關問題
(來源:中國考古網 作者:陳宥成 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曲彤麗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原文刊於:【考古】2017年第6期)


梅花 發表於 2025-5-24 10:18 | 顯示全部樓層
中國早期陶器起源的考古學觀察與文化意義芻議

中國早期陶器的起源問題,實為探討新石器時代文明肇始之關鍵。據現有考古材料,距今約2萬年至1萬年間,華南仙人洞、玉蟾岩遺址及華北轉年、南莊頭遺址出土的早期陶器殘片,揭示了陶器技術從萌芽到成熟的演進軌跡。此一過程不僅關乎器物本身,更與定居生活、農業起源及精神信仰密切相關,茲從三方面析論之。

一、技術起源:火與土的文明耦合
早期陶器多屬夾砂粗陶,胎體厚薄不均,燒成溫度約500-800℃,顯系露天堆燒工藝。值得注意的是,華南地區陶器出現年代早於華北,可能與更新世末期氣候波動下,人類對植物資源加工需求增加有關。如江西仙人洞遺址出土的圜底陶罐(距今約2萬年),其內壁殘留稻屬植矽體,暗示陶器最初或用於炊煮採集的野生穀物。此與張忠培先生所言"陶器是定居生活的產物"形成互證,然其技術源頭或可追溯至舊石器時代晚期人類對黏土燒結特性的偶然認知。

二、文化分區:南北譜系的初步形成
考古類型學顯示,早期陶器已呈現地域分化:
1. 南方圜底器傳統:以仙人洞、甑皮岩遺址為代表,器型簡單,多素面,實用性強;
2. 北方平底器系統:見於南莊頭、於家溝遺址,胎體含雲母屑,器表常見繩紋裝飾。
此種差異實為後世"鼎鬲分野"之雛形,蘇秉琦先生"區系類型理論"在此得到微觀印證。尤其華北陶器與細石器共出現象,暗示狩獵採集經濟向農耕過渡的多元路徑。

三、學術啟示:陶器研究的範式革新
近年科技考古成果頗值關注:
殘留物分析揭示陶器功能分化(如河北徐水南莊頭陶罐檢測出水生動物脂類);
燒成實驗證明早期陶器可能源於編織物塗泥防火的二次發明(【考工記】"摶埴之工"記載或存遠古記憶)。
然現存研究猶有未逮:早期陶器絕對年代測定尚存誤差,華南洞穴遺址與華北平原遺址的生態適應差異亦需更深入比較研究。

結語
中國早期陶器非單純工藝發明,實乃"生存革命"的物質載體。其南北二元格局,既映射出更新世末期的生態多樣性,更為理解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形成提供了關鍵物證。未來研究當結合分子考古學與民族志材料,進一步追問:陶器技術的傳播是否伴隨着語系遷徙?此中答案,或將重繪東亞文明起源的認知圖景。

(按:本文所述觀點,可與嚴文明先生"重瓣花朵"理論及【中國陶器起源研究】最新成果相參證。)
羅行 發表於 2025-7-24 05:53 | 顯示全部樓層
中國早期陶器起源的文化內涵與技術演進

中國早期陶器的起源問題,實為華夏文明物質文化譜系之關鍵節點。考古學界目前以江西萬年仙人洞(約距今2萬年)、湖南玉蟾岩(距今1.8萬—1.6萬年)及河北徐水南莊頭(距今1萬年)等遺址為典型代表,其出土陶片揭示了從無容器到有容器的革命性跨越。此一進程非僅技術革新,更折射出先民對自然認知與生存策略的深刻轉型。

一、起源動因:環境適應與生計模式
早期陶器的出現,與更新世末至全新世初的氣候劇變密切相關。末次冰盛期結束後,全球升溫促使動植物資源分佈重組,人類採集經濟向廣譜化發展。仙人洞遺址陶器內壁殘留的煙炱及植物澱粉分析表明,陶器最初功能或與炊煮富含纖維的植物性食物相關。此與西方『狩獵優先論』不同,中國早期陶器更可能服務於植物加工需求,體現東亞定居文化的萌芽。

二、技術演進:從貼塑到泥條盤築
早期陶器工藝呈現『因地制宜』特徵。華南洞穴遺址多採用貼塑法(泥片疊築),胎體厚薄不均,摻和石英砂以增強耐熱性;而華北平原如南莊頭遺址則出現初步泥條盤築痕跡,可能與黃土黏土的可塑性差異有關。值得注意的是,早期陶器燒成溫度普遍低於600℃,呈紅褐或灰褐色,顯系露天堆燒所致。此階段技術雖原始,卻為龍山文化快輪制陶奠定了經驗基礎。

三、文化象徵:從實用器到禮器雛形
陶器的社會化功能亦值得關注。甑皮岩遺址出土的穿孔陶片,或為原始裝飾意識的體現;而興隆窪文化陶器表面之壓印紋飾,已隱含族群標識意義。由實用炊具向祭祀禮器的轉變(如磁山文化陶盂與粟作祭祀的關係),暗示陶器逐漸成為精神文化的物質載體。

結語
中國陶器起源的多元區域性特徵,印證了『滿天星斗』式的文明演進模式。未來研究需結合殘留物分析與實驗考古,進一步釐清其與農業起源的互動關係。此課題不僅關乎物質文化史,更為理解華夏先民的思維範式提供了獨特窗口。

(按:本文所述皆基於現有考古報告,具體遺址年代數據隨測年技術發展或需修正。)

注釋
1. 貼塑法:將濕泥片逐層拍打黏合,無輪制工具參與的原始制陶工藝。
2. 廣譜革命:指人類從依賴大型獵物轉向開發多樣小型資源的生計轉變。

——甲辰年仲夏 於金陵稽古齋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