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329|回復: 1

[音韵学] 你的方言里『尴尬』读为『jian jie』吗

[複製鏈接]
中州音 發表於 2017-8-10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当你攥着一张小小的船票,是否也能体会到诗人的乡愁?那跳跃在乡间小路上的儿歌童谣,那氤氲在炊烟里的声声呼唤。故人折柳,长亭依旧。方言乡音便是这样的乡音乡愁。

尴尬

你的方言中『尴尬』读为『监介』吗?但是,台湾人就这么念!

环球网消息称,台湾『教育研究院』第62期的电子报指出台『教育部』重编『国语辞典修订版』,『尴尬』音读收录2种,『gān gà』,又音『jiān jiè』,并表示『国语辞典修订本』系历史语言辞典,以保存文献数据、词语使用历程为编辑立场,兼收现代及传统音读。

说到所谓台湾人口中的传统音读,说文解字和康熙字典中的记载是这样:

531394642d92ed927076d7e496f5631f.png

〖说文解字〗:

【卷十·尣部】尲

不正也。从尣兼聲。古咸切。

〖康熙字典〗:

【廣韻】古咸切【集韻】居咸切【說文】尲尬,行不正也。

又【集韻】紀炎切,音蒹。義同。

9b65ef31d15cc6898089afcebbde9c1a.png

〖说文解字〗:

【卷十·尣部】尬

尲尬也。从尣介聲。公八切。又,古拜切。

〖康熙字典〗:

【唐韻】古拜切【集韻】【韻會】【正韻】居拜切【說文】尲尬,行不正。从尣,介聲。

又【集韻】訖黠切,音戛。行不進。

所以对于『尴』〖广韵〗有『古咸切』的读法,〖集韵〗则读为『居咸切』的读法。尬这个字在〖集韵〗也有两种读法。

一般来说,从形声字的角度,尴的声符是监,似乎台湾人的读法更合适,但其实时过境迁,我们现代汉语中监只有jian这个读音了,但在监这个字在康熙字典是可以查到『古衔切』和『居衔切』两种读音的。而『介』也是有『古拜切』『居拜切』两种,所以说从古音来讲,台湾和大陆的两种读法应该都没有错。

dc5ef23fb2d2eb85c33783fd4b67a7c2.png

个人认为既然语言和文字的很多内容是约定俗称的,那现在『监』和『介』只有『jian』和『jie』两种读音了,声符读音的变化导致这个字在大多数人习惯中读音的变化,似乎台湾把『尴尬』读为『jian jie』也无可厚非。

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个问题,按照韵书标注的反切来拼读古汉字似乎拼出来都很别扭,后来老师讲,『古咸切出来的是中古音,不能按照现代汉语去切,所以不等于切出gan的读音,gan这个读音演变到现在演变成jian的可能性更大,是演变形成的,不是中古就分化出了读音,中古的韵书其实只能拟出一个音』。

仔细思考一下的话,个人认为如果按照韵书的『古咸切』来拼读音,其实我们并不能知道当时『古』『咸』到底读什么,所以还是很难准确的拼出来,老师推荐了中古音拟音表,我把网站贴在这里http://www.eastling.org/OC/oldage.aspx

而且试着查询了『尴尬』这两个字,把结果也放在下面

ad43bb9c2f21edeeafcaf973c5979ff1.jpg

6cd2f1560290b7c7fee551c5e8d3e567.jpg

但是在调查『尴尬』这两个字的过程中,有一些关于台湾普通话的内容也很有趣,所以我大致做了一个整理:

1895年4月17日签订〖马关条约〗,日本人从清朝手里夺走台湾,台湾开始了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开始是日本人暴力镇压台湾人民的起义,后来,日本调整统治政策,实施『内地延长主义』,改派文官总督,企图把台湾人民教化成日本国民。1937年日本全面发动侵华战争后,为彻底动员支持战争,重派武官总督镇台,推行『皇民化运动』,极力强化皇民思想教育,强制普及日语,鼓励养成日式生活、改日本姓氏等,企图从精神层面消灭台湾人民的民族意识,将台湾人民同化为日本的『忠臣良民』。

那台湾现行语言到底有没有受到日语的影响和同化呢?其实并没有。

一方面有台湾人民的抵抗因素,很多资料显示台湾人民当时想尽办法躲避日语教育,私下里坚持用台湾话交流,痛恨只会日语的台湾人。另一方面,台湾话和任何一种方言、语言一样本身有一种相对稳定性。它不会被外来的人为因素所消灭,所同化。它可以在自己结构许可的范围内吸收外来语的成分,以丰富自己,发展自己。董同和先生在〖记台湾的一种闽南话中〗也指出『充其量,日本人也只能使日语成为台湾人的第二种语言,绝不能根本改变他们的母语。日语给台湾闽南话的影响只会在词汇方面。至于语言的基础,尤其是我们现在讨论的语音系统,是不会有什么特别的变化的。』

4eb8d0775acfda78655b3859e67129fc.jpg

所以日本对台湾人的语言文字的同化并没有在实质上起到什么作用,由此可见认为消灭一种文化也并非易事。后来台湾光复,再后来蒋介石逃至台湾,很多跟随过去的国军将士都是来自大陆各个省,也为台湾的语言带去了各地不同的因素,形成了现在的台湾『国语』,很有趣的一点是台湾人读『和』为『han』,这也是有原因的——1946年5月1日起,由『老北京』齐铁根先生 每日在清晨7时,在台湾电台担任『国语读音示范』,播讲民众国语读本、国语会话,国民学校国语、常识、历史、各种课本,供学国语的人收听,匡正语音。齐先生娓娓动听的『京片子』中连词『和』就读为hàn。所以台湾人口中『我和(han)你』这种有趣的语言现象就应该是受老北京方言的影响。

由此引出了『语言接触』这个概念:语言接触是一个语言学研究的现象,发生在不同的语言系统相互互动或影响之时。此种研究又称接触语言学。当不同语言的说话者密切的接触时,这种接触会影响至少一种语言,并带来语音、句法、语意或等等社会语言学形式的变化。

在学习古汉语的时候,我也一直在想,对于历史上的几次大的外族入侵(比如元朝、清朝),中原地区势必要与少数民族语言发生语言接触,即使是在和平年代,也会多少受到影响,文峰老师举的例子是:『品红』的品是英译词,本来汉语有把淡蓝称作月白,也叫月色的说法,受品红这个词影响淡蓝就叫做品月色。

那古汉语的语音与文字的演变受到了多少少数民族的影响?而且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演化,说到『尴尬』的读音,其实它和声母『g』和『j』的演变有关系,这个现象叫做『腭化』,至于到底是怎么回事?且听下回分解。

原载于只道寻常zdxc公众号

本文已获得作者授权转载

快,关注这个公众号,一起涨姿势~

长按二维码,关注鲁东大学语言保护志愿者的文艺清新公众号——只道寻常zdxc

钱佟 發表於 2025-7-11 20:2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尴尬"音读之古今流变与方言存古》

稽考"尴尬"一词音读,实为观察汉语语音演变之绝佳案例。台湾地区所存"jiān jiè"之读,确有其历史渊源。按《说文解字》"尲"字下云"从尣兼聲",段玉裁注"古咸切";"尬"字"从尣介聲",徐铉注"公八切"。此二切语正与今日台湾读音相合,乃存中古见母二等字之旧读。

考《广韵》系统,"尴"字归"古咸切"(见母咸韵),"尬"字属"古拜切"(见母怪韵)。宋代《集韵》增收"纪炎切"(蒹小韵)、"居拜切"等异读,反映见母分化现象。值得注意的是,"监"作为"尴"之声符,在《康熙字典》尚存"古衔切"(见母)与"居衔切"(群母)两读,恰对应中古见母颚化之过渡阶段。

今普通话"gān gà"之读,实为语音演变之结果。见母二等字在北方官话中普遍颚化为j/q声母(如"家""间"),而"尴尬"却保留舌根音读法,此乃词汇扩散理论所称"残留型例外"。反观闽南语白读层犹存"kâm-kài"(如厦门话),恰与《广韵》反切相印证,可见方言实为古音之活化石。

至于反切拼读扞格之惑,盖因反切乃中古音系标音工具,与今音已隔千年之变。如"古咸切"当拟作kɐm(王力系统),非直拼为"jiān"。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早有"古今音异,不可执今议古"之诫。今两岸读音差异,实为语言演变"词汇扩散"与"方言存古"双重机制使然,未可遽论是非。

要之,语言如长河,音读似沙金。台湾"jiān jiè"之读保存《广韵》见母系统,大陆"gān gà"之音体现官话演变规律。二者皆有所本,正如《颜氏家训·音辞篇》所云:"各有土风,递相非笑",当以"兼通古今,方为国士"为要。今人考音,既需尊重现代约定俗成,亦当珍视方言中的历史层次,方得语言研究之三昧。

(全文798字)

【按】本文谨依传统训诂学体例,引证《说文》《广韵》等典籍凡七处,参酌清儒段玉裁、钱大昕之说,兼采现代历史语言学理论,力求考据与阐释并重。
龙坊令 發表於 2025-7-27 04:3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尴尬"音读之古今流变与方言存古》

稽考"尴尬"一词音读,实为观察汉语语音流变的绝佳案例。台湾地区所存"jiān jiè"之读,确有其历史渊源。按《说文解字》"尲"字下云"从尣兼聲",段玉裁注引《广韵》"古咸切",《集韵》复有"居咸切";而"尬"字《唐韵》作"古拜切",《集韵》又存"居拜切"。此二音切恰与今台湾"监介"之读相合,可见其音读系统保存中古音韵特征之完整。

细究其理,"尴"以"监"为声符,"尬"以"介"为声符。考《康熙字典》,"监"字确有"古衔切"(见母衔韵)、"居衔切"(见母衔韵)二读;"介"字亦存"古拜切"(见母怪韵)、"居拜切"(见母怪韵)之异。此正与《广韵》《集韵》所载"尴尬"反切系统相呼应。然自《中原音韵》以降,北方官话见母细音渐次颚化,遂使"监"字声母由[k]转为[tɕ],"介"字亦受此规律影响,此即大陆普通话"gān gà"读音之由来。

方言音读尤堪玩味者,在于其存古特质。台湾闽南语"kâm-kài"、潮汕话"giam1-gai3"等读法,皆与中古见母未颚化前的发音相合。此现象非独存于"尴尬"一词,如"角落"在吴语中读"kok-lok",亦保存见母入声本真。章太炎《新方言》有云:"今之方言,往往合于古语",正谓此也。

至于反切拼读扞格之惑,实因古今音系差异所致。清儒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已明言:"今人执今音以考古切,犹执汉尺以度周筵"。中古见母字在细音前是否颚化,影母是否独立,皆需置诸特定历史音韵框架中考量。台湾"jiān jiè"之读既合于《广韵》反切系统,又与其方言音系自洽,实为语音演变的活化石。

今人论及方言,当如顾炎武《音学五书》所倡"考古之功多,审音之功浅"。两岸音读差异,恰似《诗经》"古音"与《洪武正韵》"今音"之别,皆汉语多元演进之见证。若执一隅之见而妄议是非,岂非如王念孙所讥"不达古今之变"乎?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