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122|回復: 2

[城建考古] 二里头遗址二里头文化四期晚段遗存探析

[複製鏈接]
张启功 發表於 2017-8-10 23:0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9455bef7d0bc7d8507e7e26e1a022d1a.jpg


c17eea45e701e6700e81fdedd341926a.jpg

8ad55ddd69e34d6adf1542a10d83c16f.jpg

9b54cf6bce802935396ac5fd91b7840f.jpg

全文阅读

二里头遗址二里头文化四期晚段遗存探析
(本文电子版由作者提供,作者:赵海涛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文刊于:〖南方文物〗2016年第4期,不同之处以本版本为主)


见字如面 發表於 2025-4-7 21:03 | 顯示全部樓層
二里头文化四期晚段遗存的历史定位与文明演进意义探赜

二里头遗址作为探索夏商文明的关键性遗址,其四期晚段遗存承载着中国早期国家形成阶段的重要历史信息。赵海涛先生此文立足于详实的考古材料,对这一特殊时段的物质文化遗存进行了系统性梳理,其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从方法论而言,该研究严格遵循考古类型学分析路径,对四期晚段陶器组合进行了细致的分型分式。特别是对鬲、斝等典型器物的演变序列重建,不仅完善了二里头文化的分期标尺,更揭示了陶器群由二里头风格向二里岗风格过渡的渐变轨迹。这种微观层面的器物形态学观察,为宏观层面的文化变迁研究提供了坚实依据。

就历史维度考察,四期晚段正处于二里头都邑功能转型的关键节点。遗址中出现的夯土建筑基址延续使用与新建工程停滞的并存现象,宫城区域贵族墓葬规格的明显下降,以及铸铜作坊生产活动的持续性特征,共同勾勒出一个渐趋衰落的都城图景。这些考古现象恰可与文献记载中的"夏商更替"相互参证,为理解早期王朝权力转移提供了物质文化层面的观察窗口。

在文明演进层面,四期遗存呈现的文化二元性特征尤为值得关注。一方面延续着典型的二里头文化传统,另一方面又逐渐吸纳下七垣文化因素,这种文化交融现象实则是中原文明自我更新的内在机制体现。都邑功能的嬗变过程,折射出中国早期国家从"多元一体"向"一体多元"发展的重要转型。

该研究的学术意义不仅在于完善了二里头文化的分期体系,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物质文化变迁的精细分析,揭示了文明演进的内在逻辑。四期晚段作为文化转型的"临界态",其研究价值正在于它记录了文明基因重组的历史瞬间。未来研究或可加强科技考古手段的应用,通过陶器成分检测、金属器同位素分析等方法,进一步揭示文化交融的物质基础与技术传播路径。
esgrhyr236 發表於 2025-7-10 11:03 | 顯示全部樓層
二里头文化四期晚段遗存的历史定位与文明意义探赜

赵海涛先生《二里头遗址二里头文化四期晚段遗存探析》一文,以严谨的考古类型学方法,系统梳理了二里头文化晚期遗存的层位关系与器物群特征,为夏商分界这一重大史学命题提供了关键性物质证据。本文拟从国学视角,结合传世文献与考古发现,对此研究作学术延伸讨论。

一、礼器制度演变与王朝更迭的物证
四期晚段出土的陶礼器群呈现鲜明的"新旧交融"特征:鼎、爵、盉等典型二里头式礼器虽延续三期形制,但已出现器壁增厚、足部简化等工艺变化;同时,鬲、甗等商式炊器开始渗入礼器组合。这种"器以藏礼"的渐变过程,恰与《尚书·多士》"惟殷先人,有册有典"的记载形成互证,暗示商文化因素在夏末已开始向核心礼制领域渗透。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高等级墓葬中出现的青铜斝与陶爵共存现象,或可对应《礼记·明堂位》"夏后氏以鸡彝,殷以斝"的礼器嬗变记录。

二、宫室建制中的"损益"之道
遗址Ⅲ号基址群呈现的"毁弃-重建"现象颇具深意。新发现的夯土台基虽沿用二里头传统的南北轴线布局,但柱网结构已显现出早商宫殿的雏形。这种"因革"式的建筑演变,正合于《论语·为政》所言"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的文化传承模式。尤其台基边缘出现的祭祀坑与卜骨遗存,或反映商族"率民以事神"(《礼记·表记》)的宗教传统开始影响夏都祭祀体系。

三、文字符号系统的文明延续性
四期晚段陶器刻划符号虽仍属图画文字范畴,但已出现与郑州二里岗早商甲骨文相似的"目""矢"等构形元素。这种文字胚胎的延续性,印证了《说文解字·序》"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的文字发生观,表明夏商文字变革当为渐进过程,而非断裂式更替。某些符号与偃师商城出土陶文的相似性,尤可佐证《古本竹书纪年》"汤自商丘迁亳"的路线记载。

要之,二里头四期晚段遗存实为华夏文明"连续中的变革"这一本质特征的物质见证。赵氏研究通过微观的陶器分期,揭示了宏观历史进程中"殷革夏命"的文化实相,其方法论对重构三代信史具有范式意义。未来研究或可加强多学科交叉,如通过陶器残留物分析验证《夏小正》所载祭祀用酒等记载,进一步揭示夏商礼制转换的细节。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