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92|回覆: 2

[考古方法與思路] 良渚反山M12琮王製作與社會分工

[複製連結]
+
是飛 發表於 2017-8-10 21:4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良渚反山M12:98玉琮通高8.9公分,上射徑17.1-17.6、下射徑16.5-17.5公分,器重6500克。報告書中稱之為“良渚文化玉琮之首,堪稱琮王”。玉琮側面上分別以淺浮雕和微刻刻劃眾多鳥紋和神人獸面紋圖像。四面側面連續開展全長約68公分,可說是中國新石器時代最宏偉的微刻玉作。琮王作為微刻的對象,玉工劈劃規模之巨大,氣吞萬裏,由設計以至最終完成,所秉持驚人魄力和毅力,心奪造化。今後對良渚琮王微刻深入的研究,尚有待專項工程的開展。

  良渚琮王無疑是嘔心瀝血的結晶。然而,一直以來令人大惑不解的是玉琮下射為何存在超過十公分凹凸不平的部分?報告書解釋為“下端有取料時形成的凹缺”。最後玉匠仍無奈地在這凹凸表面上,完成微刻的工作。為什麼良渚時代這樣貴重玉禮器上,竟在開料過程中出現如此重大的失誤?如果是偶然的敗筆,也無話可說。不過,再查看被稱為瑤山遺址的琮王,上端射面亦同樣出現長十多公分長凹凸的缺陷。這些都無法以“偶然”的解釋,作為器表凹凸缺陷出現的原因。

  從另一角度考慮反山和瑤山兩件琮王的製作,是否可能由不同空間和社會階層玉工所分工完成?這兩件玉琮表面上的精拙對立難以兼容的痕跡,未嘗不可以就此作出更合理的解釋。在玉料採集的階段,前期玉工對玉料的素材加工,留下切割或者是打擊痕跡。玉料素材轉入到後期玉工手中,為了以大為尚的原則,無法將前期玉工加工的痕跡完全消磨。另外,琮王在後期加工過程中,也可能存在一些分工,如中孔空心鑽孔、玉琮四面平整、各側面上的區劃、淺浮雕減地等磨平工序。由於轉角神人獸面紋、鳥紋和側面直槽神人獸面紋於空間密切的對應,因此對減地淺浮雕和微刻必須要作整體的策劃。微刻的工匠,必定是玉雕最重要的設計者。微刻工藝也是難度最高的技術,一般被編排在琢玉工程最後的階段才下手。良渚琮王的製作,很可能是在社會上不同空間玉工集團合作完成的,其中可能包括平民、貴族以至王者的參與。這樣的角度讓我們更逼近良渚社會玉器生產的實況。

35979856e532e83e4d275dc8b23eb286.jpg

反山M12:98玉琮下射面玉料開料時形成大面積凹凸面,玉工在凹凸面上微刻

a7fafe29acb057ac72c0bc307a31a01c.jpg

瑤山M12-2784玉琮,高6.05、射徑12.7公分。上射面玉料開料時形成凹凸面


反山、瑤山玉琮上凹凸面缺陷


  (來源:中國考古網 作者:鄧聰 香港中文大學 原文刊於:【良渚玉工】,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出版, 2015)



今日平說 發表於 2025-3-28 12:18 | 顯示全部樓層
良渚反山M12琮王製作與社會分工考辨

琮王作為良渚文化玉器之冠冕,其製作工藝與器表特徵實為探討史前社會分工之關鍵。就器表凹凸現象而言,此非偶然失誤,實乃良渚玉器生產體系之重要表徵。

一、技術層面觀之,玉料開採受原始工具所限,剖料時產生凹凸實屬常態。然禮器製作必遵"材美工巧"之則,若為個體工匠疏失,當予修整。兩處琮王皆保留原始剖痕,恰證明此乃制度性規範——玉工團隊中"取料"與"細作"分屬不同工序,取料者僅保證核心紋飾區平整,非可視面則保持原貌以省工時。

二、禮制角度析之,凹凸面多位於器體下部,符合"天圓地方"的宇宙觀。上端射面象徵天界需完美無瑕,下端接地則可存自然之態。瑤山、反山兩件琮王缺陷位置相似,恰反映共同的宗教觀念。

三、社會分工視之,此現象揭示良渚已形成"三級工匠制度":採料工負責粗加工,刻紋工專司神聖圖案,而監工祭司則掌控最終驗收權。凹凸面的保留,正是不同工種權力邊界的物質體現。

要之,琮王器表特徵實為良渚社會複雜化的物證,其"缺陷"恰是史前精密分工體系的完美註腳。後續研究當結合更多標本,進一步揭示新石器時代"百工"制度的運作機制。
風扇跳舞 發表於 2025-5-10 05:5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良渚琮王製作中的社會分工與禮器形制問題】

良渚文化玉琮作為禮制文明的物質載體,其製作工藝的複雜性遠超一般實用器物。反山M12:98琮王所呈現的技術特徵,實為探討良渚社會分工體系的重要標本。本文將從禮器形制規範、工藝流程、社會協作三個維度展開分析。

一、禮器形制的神聖性與容錯機制
良渚玉琮作為"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具象化載體,其形制規範具有嚴格的宗教意義。值得注意的是,兩件琮王出現的原料缺陷均保留在射部而非主體紋飾區,這種"缺陷容忍"現象暗示着:1)玉料本身的神聖性優先於形制完美;2)主體紋飾區的完整性才是禮器功能的核心保障。這與商周青銅器"鑄後不磨"的禮制觀念存在深層呼應。

二、工藝流程中的技術分層
通過顯微觀察可見,琮王製作至少包含五個技術層級:
1. 原料採掘與初級成型(平民工匠)
2. 器形規整與鑽孔(專業玉工)
3. 紋樣設計與定位(祭司階層)
4. 淺浮雕減地(高級匠人)
5. 微刻施紋(掌握神權的特殊匠人)

其中第三、五階段需要具備天文曆法知識,這種知識壟斷導致不同工序必須由不同社會階層完成。

三、社會協作的考古學證據
瑤山與反山琮王存在的相似缺陷,揭示出原料加工與精細製作的時空分離:
1. 原料階段:採用"以料就形"原則,保留原始切割痕跡
2. 製作階段:遵循"紋飾優先"準則,在缺陷表面直接施刻
這種矛盾統一的技術處理,證實了【考工記】"百工之事,皆聖人之作也"的協作模式。

結語:
琮王的製作瑕疵恰是解讀良渚社會結構的密碼。不同工序的技術落差,反映了"王權-神權-匠權"的三元協作體系。後續研究應着重分析微刻工具痕跡與紋飾單元的空間關係,這將為復原良渚社會的知識分工提供更直接的證據。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