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348|回复: 2

[汉语教育] 喜讯!中小学语文教材大改版 文言文比例五成以上

[复制链接]
踏月追花 发表于 2017-8-4 21: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2017年9月份开始,全国中小学语文教材将统一采用全新的“部编本”(由教育部直接编写)。此次教材改版,将换掉了约40%的课文,文言文比例大幅提升。较之以前的人教版,小学6个年级,古诗/文总数增幅高达80%。初中3个年级,古诗/文总篇数也会相应提升,占到了全部课文的51.7%。


文言文是古代汉语书面语言,白话文则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现代汉语书面语言。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为了进行改革以御外侮,文言文作为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受到冲击。但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已不再是“改造国民性”,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关系也不再是落后与先进的关系。


包括此次教材大换血在内,自白话文兴起的百余年来,语文教材已经经历了七次大变,每一次的改变无不围绕古诗文的占比拿捏,除去不同阶段的时代背景,可以说,走到今天,语文教材该怎么编的主要争议,在于如何看待古诗文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


即便在当前新教本变动大局已定的当下,仍有人对文言文占比的大幅提高颇有微词。在一些语文教育工作者看来,古诗文的表述方式和所涉内容大多脱离现实生活,一来实用性不强,二来佶屈聱牙,既不利于老师向低龄段学生的教学传授,也可能影响学生自如地表达主张。


以教学实用主义而言,这些说法自有道理。然而,实用层面的合情合理不过将语文学习放在了“掌握一门语言”的特定语境之下。在许多教学者眼里,语文或许是一门应试课程,在大多日常使用者眼里,语文或许也可以是一种生存的言语技能,可之于国家,语文教育是国民教育,也是文化教育。


语文之所以时而被称为“国文”,在于其对文化的承继。某种程度上,中国的古诗词就是中华文化的象征之一。古诗文在语文教材中的地位,一如英国语文教材中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日本语文教材中的俳句。它们犹如民族文化的基因密码,连接着一个民族的过去,经由这条记录在册的“时间之河”,我们各自摸索着民族发展、走向未来的道路。


客观而言,在过去的一段时间,语文教材的地方编写,一定程度地造成了表面上品种多样,却难言清晰价值观、文化观的教学局面。甚至以地方化、特色化代替了系统而全面的语言文化知识的梳理、整合、教授。以“部编本”改革为契机,大幅提升文言诗文的占比,其实是让语文教育回归“中国化”的正途。


知道过去、了解现在、正视将来,任何成熟的教育体系,都需要努力引导受教育者,让其融入自身的文化,找寻自己的文化时间轴。这不仅是从教学意义上让学生建立相对完整的文化谱系观,更是让一个人真正地认识并热爱民族、国家乃至世界的开端。


来源 长江网 2017-08-03 09:41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
延章 发表于 2017-8-4 21:48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一些语文教育工作者看来,古诗文的表述方式和所涉内容大多脱离现实生活,一来实用性不强,二来佶屈聱牙,既不利于老师向低龄段学生的教学传授,也可能影响学生自如地表达主张。


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看看化学周期表,可是满清晚期的秀才编篡的,比现在的许多化学,物理概念名词都是中肯科学得多!
在人之风 发表于 2025-4-18 03:33 | 显示全部楼层
《文言文教学与文化传承的当代意义》

教育部新版语文教材大幅提升文言文比例之举,实为语文教育正本清源之要义。笔者以为,此非简单的课时调整,实乃民族文化基因的现代激活。文言文作为中华文明的密码载体,其教学价值远超语言工具层面,直指文化认同之核心。

从语文教育发展史观之,文言文占比的七次调整,折射出近代中国对传统文化认知的嬗变。新文化运动时期"打倒孔家店"的矫枉过正,将文言文等同于封建残余,此乃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文化应激反应。今日教材中51.7%的文言诗文比重,恰是对这种历史偏颇的理性校正。考诸英国语文教材中莎翁戏剧占比37%,日本国语课本中古典文学达45%,可知文化经典的传承本是各国母语教育的通例。

针对"文言文脱离现实"的实用性质疑,需明辨语文教育的三重境界:其一为语言技能训练,其二为文学审美陶冶,其三为文化精神传承。北宋理学家程颢有言:"学者须先识仁。"文言文教学正是培养文化"仁心"的重要途径。《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智慧,《孟子》"浩然之气"的人格修养,苏轼"人生如逆旅"的生命感悟,这些超越时空的文化精粹,恰是构建青少年文化主体性的精神资源。

从教学实践角度论,文言文并非如某些观点所言构成认知障碍。现代认知科学研究表明,9-15岁正是语言习得关键期。朱熹《童蒙须知》强调"教小儿先要安详恭敬",古代蒙学正是通过韵文对仗、典故叙事等方式,实现文化传递。当代教师若能善用情景教学、比较阅读等现代方法,完全可使"佶屈聱牙"转化为"含英咀华"的审美体验。

此次教材改革更深层的意义,在于破解地方化教材带来的文化认同碎片化困局。当各地教材过度强调地域特色时,容易弱化中华文化的整体性认知。"部编本"以《诗经》的比兴、《史记》的叙事、唐宋八大家的文脉构建教学体系,实为重塑文化共同体的重要举措。王阳明《传习录》云:"种树者必培其根",文言文教学正是培固民族文化根脉的关键。

站在文明传承的高度审视,文言文比重的提升绝非复古守旧,而是文化自信的体现。当学生诵读"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时,他们接续的不仅是文字符号,更是生生不息的文明精神。这种文化基因的唤醒,将助力新时代青少年在全球化语境中确立文化主体性,实现费孝通先生所言"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对话格局。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