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儒家政治哲学以『仁政』为本,以『直谏』为用,自孔子立『忠孝』之教,孟子倡『格君心之非』,历代儒臣以道事君,犯颜直谏者不绝于史。兹择取三十位具代表性的忠谏之臣,考其行迹,彰其风骨,以明儒家『士不可不弘毅』之精神。
一、先秦源流五例1. 比干 商末王室重臣,以『三代孤忠』垂范后世。【史记·殷本纪】载其『强谏纣』三日不去,终遭剖心之祸。孔子赞为『三仁之首』,开直谏死节之先声。 2. 史鱼 春秋卫国史官,临终以『尸谏』促卫灵公召用蘧伯玉。【论语·卫灵公】载孔子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 3. 子产 郑国贤相,开创『不毁乡校』议政传统。【左传】载其『忠于社稷,以礼治国』,孔子闻其卒,流涕称『古之遗爱』。 4. 孟子 战国大儒,提出『民贵君轻』说。【孟子·梁惠王】载其直言『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确立儒家谏诤理论根基。 5. 荀子 虽主性恶之说,然【荀子·臣道】强调『从道不从君』,提出『谏、争、辅、拂』四类臣道,构建系统谏议理论。 二、两汉风骨六例6. 叔孙通 汉初儒宗,制礼作乐间不忘规谏。【汉书】载其谏高祖废立太子时称:『太子天下本,本一摇天下震动。』 7. 贾谊 文帝时太中大夫,上【治安策】直指时弊。其【陈政事疏】痛陈『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开汉代政论散文谏诤先河。 8. 汲黯 武帝时东海太守,史称『社稷之臣』。【史记】载其面斥武帝『内多欲而外施仁义』,汉武帝畏其直谏,『不冠不见』。 9. 朱云 成帝时槐里令,上演『折槛』壮举。【汉书】载其求尚方斩马剑斩佞臣张禹,槛折犹呼:『臣得从龙逢、比干游地下足矣!』 10. 刘向 宣帝时谏大夫,校书天禄阁而不忘国事。屡次上书劾奏外戚专权,著【谏营昌陵疏】阻成帝奢靡,开后世谏疏文体。 11. 杨震 东汉『关西孔子』,暮夜却金时称『天知地知』。【后汉书】载其屡谏安帝罢黜奸佞,终遭构陷,饮鸩前悲叹:『何面目复见日月!』 三、魏晋至隋唐七例12. 陈群 曹魏尚书令,创九品中正制而坚守谏职。【三国志】载其屡谏文帝节制游猎,上【谏追封太后父母疏】确立礼法规范。 13. 高允 北魏中书侍郎,历事五帝而直谏不辍。【魏书】载其起草国史秉笔直书,太武帝怒欲诛之,仍从容对曰:『史笔当实录。』 14. 魏徵 太宗时谏议大夫,成就『君臣相得』典范。【贞观政要】载其谏言二百余事,提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死后太宗叹失人镜。 15. 狄仁杰 武则天时宰相,以『唐室砥柱』著称。【旧唐书】载其面折廷争,助张柬之谏则天复立李显,延续李唐宗庙。 16. 宋璟 玄宗开元名相,与姚崇并称。【资治通鉴】载其谏止玄宗奖励边功,抵制外戚干政,坚守刑赏制度。 17. 陆贽 德宗时翰林学士,被誉『唐代谏臣第一』。【陆宣公奏议】存其谏疏百余篇,论事切中时弊,苏轼称其『智如子房而文则过』。 18. 白居易 宪宗时左拾遗,践行『文章合为时而著』。【与元九书】自述『有阙必规,有违必谏』,【秦中吟】十首直指民生疾苦。 四、宋元明清十二例19. 范仲淹 仁宗时参知政事,【岳阳楼记】抒『忧乐』情怀。庆历新政期间屡上【答手诏条陈十事】,欧阳修赞其『直辞正色面争庭论』。 20. 包拯 仁宗时龙图阁直学士,【宋史】载其『笑比黄河清』。任谏官时弹劾权贵不避艰险,民间传为『包青天』形象。 21. 苏轼 哲宗时翰林学士,新旧党争中坚守己见。【宋史】本传载其『言必中当世之过』,【上神宗皇帝书】万言直陈新法弊病。 22. 赵抃 北宋『铁面御史』,【宋史】称其『日所为事,夜必衣冠露香以告于天』。弹劾不避权幸,苏轼为撰神道碑铭。 23. 胡铨 高宗时枢密院编修,上【请斩秦桧书】震动朝野。金人千金购其奏疏,孝宗赞其『肝胆如铁石』。 24. 文天祥 南宋末宰相,【宋史】载其『性刚直不挠』。被俘后作【正气歌】列齐太史简、晋董狐笔为先贤,以身殉谏诤传统。 25. 海瑞 明世宗时户部主事,备棺上【治安疏】。斥嘉靖『嘉靖者,言家家皆净也』,【明史】称其『直言敢谏,盖一代忠烈之士』。 26. 杨继盛 嘉靖时兵部员外郎,弹劾严嵩『十大罪五奸』。【明史】载其受酷刑不改志,临刑赋诗:『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 27. 左光斗 熹宗时左佥都御史,对抗魏忠贤阉党。下诏狱遭酷刑仍叱曰:『吾目虽瞎,吾舌尚存!』全祖望撰【梅花岭记】颂其节。 28. 史可法 南明兵部尚书,守扬州十日拒清。【明史】载其遗书『死以报朝廷』,多尔衮致书七次劝降不为所动。 29. 林则徐 道光时钦差大臣,虎门销烟前后屡上禁烟奏折。【林文忠公政书】存其谏疏三百余篇,鸦片战争期间坚持『开眼看世界』。 30. 张之洞 晚清洋务派代表,著【劝学篇】倡『中体西用』。甲午战后连上【吁请修备储才折】等,力图变法图强,延续儒家经世传统。 结语观此三十子,虽时代殊异,然皆秉儒家『道尊于势』之精神,以『格君心、正朝纲、济苍生』为己任。其谏言或如霹雳雷霆,或如春风化雨,共同铸就中国士大夫的铮铮铁骨。当今学人研习国学,当知忠谏非徒守节,实乃『仁』与『智』的辩证统一,其中蕴含的政治智慧与人格风范,仍是现代文明建设的重要精神资源。 (谨依传统史传体例,参酌【二十五史】【资治通鉴】及诸子文集考订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