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192|回復: 1

[中医理论] 中医科学原理研究— 中药材药性与方剂学—方剂的产生与配伍过程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纪永臣 發表於 2022-1-12 15:5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第五章  中药材药性与方剂学
第三节  方剂的产生与配伍过程
一、中药方剂的产生
1、中药方剂与药方概念
(1)百度百科对方剂的解读
方剂简称方。方指医方。医方者,所以除疾疢保性命之术者也,剂指调剂。方剂是治法的体现,是根据配伍原则,总结临床经验,以若干药物配合组成的药方。
上述概念混淆了方剂与药方的区别,对中医科学原理的研究产生不利影响。
(2)中药方剂是功能确定的药物
方剂是根据中医药方配制、具有特定治疗功能的药物。
(3)药方是中医开具的用药方案
药方是中医师诊断后的用药方案,是中药方剂的印证,是患者就医的凭证。
2、药方的作用
药方是中医师诊断之后开具的治疗方案。一个药方关联医师诊断成果、中药师配药凭证和患者用药依据等三个层面。其中:
中医师的成果包括病证、用药方案、用药方法等;
药剂师配药包括按药方配伍中药材的种类、制法、剂量,检验毒性等;
患者用药依据包括煎煮方案和服用方法等。
3、药方出现的意义
今天的人们对药方已经多见不怪了,但研究中医历史和研究中医科学体系之人不该轻视药方的作用,凡是对现代科学体系有所了解的人都会知道,一旦中医的药方可以走出中医师的诊所,那也就说明中医已经具备了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当中医师可以让患者拿走『药方』接续下一步的治疗过程时,说明中医已经完成了专业术语标准推广、医药分离、从业人员职业化培训工作,否则患者的治疗过程就走不出医生的诊所。
4、中药方剂的产生
我们在【中医的起源与发展史】对中医药物疗法进行过专门的论述,中医药物疗法是建立在对『中药材毒性』利用的基础之上。中医药物疗法的价值就是对中药材『毒性』的有效、可控的利用。控制和改变中药材『毒性』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使用毒性相反的中药材进行『中和』,这就产生了最早的中药方剂。方剂是中药材『毒性』科学利用的有效工具,与中医药物疗法同步产生。
中药方剂的历史久远,如果要追溯最早的中药方剂,可以从炎帝时期算起;如果寻找中医现代方剂的直系祖先,可以从黄帝颛顼时期算起。
二、中药方剂的分类
1、中药方剂的分类
中药方剂分类及演变过程,是研究古今成方的组成和临床运用规律的重要手段,历代医家对此进行过多种探讨和尝试。中药方剂分类有按病名、证候、功效、临床分科、方剂结构、病因、脏腑、组方、剂型等多种方法。我们研究中医科学原理,仅以方剂功效进行分类。
2、中药方剂按治疗方法进行分类
方剂按治疗方法可以归为汗、 和、下、消、吐、清、 温、补八个类别。
3、中药方剂按功效进行分类
中药方剂按功效进行分类,可以归为补养、发表、涌吐、攻里、表里、和解、理气、理血、祛风、祛寒、清暑、利湿、润燥、泻火、除痰、消导、收涩、 杀虫、明目、痈疡、经产、救急等22个类别。
三、中药方剂的主治功能
1、中药方剂的主治功能
虽然在中医临床上中医师不是每个方剂都要进行组方,而是普遍使用经典药方进行适当的调整。但中医师开出的每一个处方,就只能针对具体的病例。不同的剂量、甚至不同的药引都可能影响其药性的改变。
方剂的主治功能是一个方剂的核心问题,是方剂治疗效果的预期。一般而言方剂的主治功效,由我们定义的『功能性药材』的品种和剂量去实现,其他配伍的药材都是为控制其药性、或减缓其副作用所采取的保障措施。
2、中药方剂主治功能的确定原则
中医师在为每一个患者开具药方时,主要根据诊断确诊的病证特征来确定方剂的主治功能,这个方剂只针对具体的患者负责。
中药方剂主治功能的确定要综合考虑如下事项:
(1)适用病证:方剂所针对的病证—方剂之名
(2)治疗方法:优先采用汗、 和、下、消、吐、清、 温、补八法之哪一种。
(3)方剂作用:是以诊断验证为主?还是以消除病证为主?
(4)对证顺序:患者具有多种病证时,主治的先后顺序。
(5)主治功效:方剂优先效能,是方剂组方的核心。
(6)补救措施:降低由于方剂发挥作用后其他器官所受的影响。
四、中药方剂配伍流程
1、功能性药材的确定
方剂的主治功能只能由一味功能性药材决定,因此功能性药材的选择尤为重要。
一般而言功能性药材的选择余地比较大,根据患者病情的急与缓,轻与重;患者体质好坏程度;患者经济承受能力等确定。
2、调节性药材的确定
调节性药材的作用就是降低功能性药材的药性,通过功能性药材与调节性药材剂量对比的变化,将方剂的药力保持在患者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通常情况下功能性药材与调节性药材配对都比较固定,中医学术语称为『药对』。
调节性药材的选择主要决定于功能性药材,选择余地较小。
3、中药方剂主治功效副作用的补偿
根据中医的阴阳五行相生相克原理,如果方剂主治功效针对的是某一脏器系统,药性发挥作用后如果使这一脏器功能降低时,可能影响到相生系统脏气的功能;药性发挥作用后如果使这一脏器功能加强时,可能抑制了相克系统脏气的功能。为降这种方剂附带的不良影响降至最低,中医在组方过程需要对此进行补偿。
中药方剂主治功效的补偿一般适用于五脏循环系统的病证,补偿的对象根据相生相克的对象实施。对于使用下法的方剂多用补偿性措施,对于使用补法的方剂多用抑制性措施。
补偿性药材一般使用药对,药性远远小于方剂主治功效的药性。
4、中药方剂药性的调和
中药方剂药材的选择上首先要考虑药性之间的调和关系,争取方剂之内的药材药性相需须、相使;防止出现药性相恶、相反,降低中药方剂的毒性和副作用。
为增强中药方剂的药力及降低其毒副作用,中药方剂配伍过程经常会加入一、二味药性相畏的辅助性药材,起到增强主治功效、消除毒副作用的效果。
调和性药材的使用具有重要意义,对中医用药安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5、中药方剂的迷局设置
中医技艺属于中医从业人员安身立命的本钱,古人讲究独门绝技,今天称为知识产权。虽然中医的药方可以成为经典流传于世,但每个独立行医的中医师在行医过程都有各自的专长与特色。除了中医诊断经验与窍门之外,设置方剂迷局就相当于今天的专利保护。
中药方剂迷局的设置错综复杂,否则也无所谓『迷局』了。但其宗旨无非就是『加一点、少一点』,也就是在方剂中多加一、二味作用存疑的中药材,我们可以简称『疑药』;或者在方剂中少加一味中药材,改由患者煎制或服用时加入,我们简称『药引』。
无论方剂迷局怎样设置,只能在提升方剂的主治功效方面做文章,绝不可影响方剂的毒性与副作用。这是中医从业人员的基本操守。迷局设置作用原理为:
疑药与药引相畏产生药效;疑药与其他中药材相畏产生药效;药引与其他中药材相畏产生药效;疑药与药引都没有什么作用。
五、方剂组成逻辑图

中药配伍图.png

來自學社: 中医基础研究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旭日東昇 發表於 2025-4-28 05:32 | 顯示全部樓層
第五章 中药材药性与方剂学
第三节 方剂的产生与配伍过程

一、中药方剂的产生

1. 中药方剂与药方概念辨析

(1)现行方剂定义的局限性
百度百科将“方剂”定义为“医方”与“调剂”的结合,强调其作为“除疾疢保性命之术”的实践工具。此定义虽概括了方剂的部分特征,但未能严格区分“方剂”与“药方”的本质差异,易导致概念混淆。药方(处方)是医师针对个体病症临时拟定的药物组合,具有动态性、个体化特点;而方剂是经过长期临床验证、功能固定的经典配伍,其组成、剂量及功效均具规范性,如《伤寒论》之“桂枝汤”“麻黄汤”等。二者虽同源,但方剂更体现中医理论的高度凝练。

(2)方剂的科学定义
方剂是依据中医药理论,通过特定配伍法则(如君臣佐使、七情合和)将多味中药组合而成的功能单元。其核心特征有三:
功能确定性:方剂功效经反复实践验证,如“四物汤”补血、“六味地黄丸”滋阴;
结构稳定性:药物配伍比例固定,如“小柴胡汤”中柴胡与黄芩的1:1配比;
理论依附性:方剂构建需遵循阴阳五行、归经理论等,如“金匮肾气丸”以附子、肉桂温肾阳,契合“少火生气”之理。

2. 方剂产生的历史脉络
方剂的形成经历了“单味药→药对→复方→经典方剂”的演进过程:
先秦时期:《五十二病方》载方283首,多为单味药或简单组合,体现经验积累;
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创制“经方”体系,确立“辨证论治”原则,如“葛根芩连汤”针对太阳阳明合病,奠定方剂学理论基础;
唐宋以降:方剂分类日益精细(如《千金方》按脏腑分方),并衍生出“时方”流派,补充经方之不足。

3. 方剂配伍的科学原理
方剂配伍绝非药物堆砌,而是通过以下机制实现协同增效:
君臣佐使结构:以“君药”主攻病机,“臣药”辅助君药,“佐使”调和药性、引导归经。如“麻黄汤”中麻黄为君发汗解表,桂枝为臣助阳化气,杏仁为佐降气平喘,甘草为使调和诸药。
性味配伍法则:遵循“辛甘化阳、酸甘化阴”等原则,如“桂枝甘草汤”以辛温桂枝配甘温甘草,温通心阳;
现代研究佐证:如“黄连解毒汤”中黄连(含小檗碱)与黄柏(含黄柏碱)配伍,可协同抑制病原微生物,证实“苦寒清热”理论的科学性。

结语
方剂是中医理论的核心载体,其产生与发展反映了“理-法-方-药”一体化的学术体系。明晰方剂与药方的概念差异,深入探究配伍规律,对传承中医精髓、推动现代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全文约780字)

按:本文以经籍考据结合现代研究,力求既守正统又彰新义。学者若欲深究,可参《中医方剂学》教材及《本草纲目》配伍精要。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