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12|回復: 2

[論史] 孙策孙权孰主江东?若历史可以重来...

[複製鏈接]
浩然文史 發表於 2020-6-14 09:3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东汉末年分三国,魏国以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为儿子做好了一切准备工作。蜀汉刘备白手起家,一路辗转投机,在蜀地立国。而孙氏父子,原本是袁术的部将,又是怎样在江东立足的呢?

一、孙氏过江东

建立吴国的孙氏本是浙东地区一个地位一般的豪族,孙坚以吴郡司马的身份在募兵平定会稽许生起义中发迹。黄巾起义爆发后,孙坚大显身手,最终获长沙郡太守一职。在群雄讨伐董卓的过程中,孙坚积极响应,投入袁术门下。在袁术进攻刘表时,孙坚被黄祖部下射死。孙坚死后,他的大儿子孙策继承了他的势力。

孙策在孙坚出征时,在江淮之间结交名流,如周瑜等人。当时袁术并不是很信任孙策,就托孙策经营江东扩大他的势力范围,因为这时候的江东地区还没有较大的割据势力。正是因为这样,孙氏并没有过多地卷入中原群雄争霸的混战中,而是集中精力开拓江东。

bf1568adfb542c4ec3c7991d1b863803.jpg

孙策过江,是以征服者和入侵者的姿态进入江东的,所以当地士人不欢迎他,甚至老百姓听说孙策来了,都吓得失魂落魄,连地方官都跑到山上藏起来。

江东人对孙策最直接的抵触情绪源于孙策的上司袁术,袁术不识时务,贸然称帝,弄得天下人群起反对。同时,孙策刚入江东之时,当地名义上的地方官是扬州牧刘繇。这个人是东汉的宗室成员。东汉末年,眼看山河凋落,国势日下,地方势力崛起,于是东汉政府起用宗室成员坐镇地方,让刘焉当益州牧、刘表当荆州牧、刘繇当扬州牧。刘繇本是中央派来扬州制衡袁术的,但他空谈礼义,疏于政事,没有意识到孙策的野心。

孙策向刘繇示好,借刘繇来提高自己的名声。而刘繇也放松了对孙策的警惕。孙策逐渐在江东扩大势力,最终向刘繇用兵,侵吞其境。

孙策攻刘繇之举,意味着公然向江东大族挑战。当地大族要么静观其变,要么聚众自保,采取不合作的态度。而寄居于此地的北方士人,更是纷纷逃亡,表明自己的不合作态度。如名士许靖,就是在孙策入侵的时候逃到蜀地的。

二、孙氏与江东大族的恩怨

孙氏在刚立足江东的时候,只能依靠自己的故旧与老部将,如张昭、周瑜、鲁肃等人。对那些不合作的江东大族,孙策血腥杀戮。吴郡许贡,会稽盛宪,会稽周昕、周昂、周喁三兄弟,都因为反对孙策被诛杀。曹操发动赤壁之战,借口就是孙氏滥杀江东的英雄豪杰,曹操是前来讨伐的,正是吊民伐罪。

c9fcda346ef05efbccba228c4cad3e9c.jpg

孙策开始意识到,孙氏政权想要在江东立稳脚跟,关键要获得江东大族的支持,就让弟弟孙权发挥他『选贤举能,各尽其心』的才能,来保护孙家江东基业。这说明孙策也意识到,弟弟孙权比自己更适合立足江东。

孙权继位以后,掌握政权的主要还是故旧。一方面,大族士人表面顺从,但实际采取不合作态度。另一方面,孙权既想笼络江东士族,但又对他们不放心。

江南此时最大的四个士族为顾、陆、朱、张,领衔的当数顾、陆二氏。这四大家族中,陆氏是最先在孙吴政权做官的。但其实,陆氏一开始是恨孙氏的。

陆氏与孙氏是在孙策过江的时候结怨的。孙策杀了庐江郡守陆康,陆康的儿子陆绩和从孙陆续逃回吴郡。孙权即位后,陆绩仍把孙氏称为大汉的『逆臣』,最终被孙权贬到荒无人烟的郁林,并死于途中。

但孙权要想威服江东,必须获得陆氏的支持。他寻求与陆逊合作,而陆逊也较识时务,接受孙权任命,投入平定山越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势力。陆逊随后在夷陵之战中大败蜀军,更是确立了江东士族的领袖地位,开始了陆氏与孙氏亲密无间的合作。与陆氏掌武职不同,顾氏则是做朝官,黄武四年(225年),孙权任顾氏领袖顾雍为相。

三、东吴政权的江东化

东吴黄武三年(224年),负责人事部门的暨艳与徐彪受命考核官吏,结果暨艳和徐彪却被诬陷自杀。

这事其实并不诡异,因为暨艳动了江东士族的奶酪。暨艳等人考核的官员,上有丞相,下有百官,但主要的是三署郎官。郎官是什么职务呢?郎官都是皇帝身边的职位,从汉代开始就是官员的储备集团,担任郎官一般都是贵族子弟。黄武年间,郎官中的大部分都是江东大族子弟。暨艳大加指责郎官贪污卑鄙,这一下就威胁到了江东士族的利益,他们肯定是要反击的。

e9b08cbb7d0d2b3da596bd221e9ef904.jpg

以顾、陆、朱、张为首的江东士族纷纷向孙权进言,指责暨艳。孙权在权衡利弊之后,严惩暨艳。自此之后,江东士族在东吴的权势变得不可撼动。到了东吴后主暴君孙皓在位时期,经常滥杀大臣,但他对宗族势力强大的陆氏,却不敢亮刀子。而孙氏的故旧淮泗士人,为了获得在政权里的特权,纷纷改籍于江东,张昭的孙子就是典型。

文史君说

炎汉四百年中,滋养出势力强大的士族。汉末三国乱局当中,曹魏居于中原,世家大族实力雄厚,曹操虽操纵国器20年之久,一直不敢擅兴废立,直到曹丕以九品中正制保障士族特权才得以行禅位之举,立国最难。蜀地士族最弱,刘备、诸葛亮得以法制,打压当地士族。而江东士族虽不如中原,但也形成了一定规模,作为外来者和入侵者的孙氏,要想巩固根基,必须与当地士族合作,引入江东士人。最终,孙吴政权实现了江东化。

参考文献

[晋]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1959年版。

田余庆:〖秦汉魏晋史探微〗,中华书局2004年版。

林昌丈:〖社会力量的合流与孙吴政权的建立约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数据第三十二辑〗,2015年。

汪柯 發表於 2025-7-7 21:01 | 顯示全部樓層
孙氏江东基业开创与守成之道:论孙策、孙权兄弟的历史定位

孙氏立足江东的过程,实为一部外来政权与本土势力博弈的经典案例。孙策以"小霸王"之姿横扫江东,其开拓之功不可没;而孙权以"守成之主"的智慧巩固基业,其经营之能亦不可轻。二者各有所长,共同奠定了东吴八十年的基业。

孙策之功:开拓奠基。孙策以弱冠之年,仅凭千余部曲渡江创业,短短数载便平定江东六郡,其军事才能确实令人叹服。他采取"先破后立"之策,对许贡、盛宪等不合作者施以雷霆手段,虽招致"轻佻果躁"之讥,却迅速确立了孙氏在江东的统治地位。值得注意的是,孙策并非一味杀戮,对张昭、张纮等北来名士优礼有加,初步构建了政权的人才基础。其临终前"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的嘱托,更显示出对政权建设的深谋远虑。

孙权之能:守成拓展。孙权继位时年方十八,却展现出与年龄不符的政治智慧。他调整兄长的强硬政策,通过联姻(如娶吴郡陆逊)、征辟(如顾雍、朱治)等方式笼络江东大族,逐步化解了孙氏政权与本土势力的对立。建安十三年(208年)联合刘备抗曹的决策,更是彰显其审时度势的战略眼光。及至黄武元年(222年)夷陵之战大败刘备,孙权已完全掌控江东局势,最终于229年称帝建国。

历史启示。孙氏兄弟的统治风格差异,实为创业与守成两种政治智慧的体现。孙策如利剑出鞘,以武力开辟疆土;孙权似良工琢玉,以怀柔巩固政权。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若历史重演,孙策的锐气仍需孙权的沉稳来调和,方能成就霸业。这也印证了《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深刻哲理——开创需阳刚之力,守成赖阴柔之智,二者相济,方能长久。
明月佳人 發表於 2025-7-14 06:08 | 顯示全部樓層
孙氏江东基业开创与巩固的历史辩证

孙策、孙权兄弟主政江东之优劣,实为吴国史研究中的核心议题。二者各有所长,相辅相成,共同奠定了东吴八十余年的基业。细究历史脉络,当以辩证眼光审视之。

孙策之功,在于开创基业。其以弱冠之年,凭借非凡胆略,短短数年间平定江东六郡,展现出超群的军事才能。《三国志》称其"英气杰济,猛锐冠世",绝非虚言。孙策以雷霆手段镇压地方豪强,诛许贡、灭盛宪,虽手段酷烈,却为孙氏在江东的统治扫清了障碍。其重用张昭、周瑜等淮泗集团人才,形成初期政权核心,更显其识人之明。尤为关键者,孙策在建安五年临终前确立"举贤任能,各尽其心"的治国方略,为孙权日后施政指明方向。若无孙策之开拓,孙权何以坐享其成?

孙权之能,在于巩固发展。其继位时年仅十八,却能在张昭、周瑜辅佐下迅速稳定局势。赤壁之战联刘抗曹,展现非凡政治智慧;夷陵之战后及时调整与蜀汉关系,更见其战略眼光。孙权特别重视与江东本土士族的和解,通过"吴四姓"的笼络政策,实现了外来政权与地方豪强的融合。陆逊、顾雍等江东士人进入权力核心,标志着孙吴政权本土化的完成。在经济上,孙权大力发展江南农业和海外贸易,使东吴成为三国中经济最为富庶的一方。

二者施政风格迥异却互补。孙策如烈火,以武开路;孙权似静水,以文治国。孙策的强势开拓为孙权创造了施政空间,孙权的怀柔政策又弥补了孙策时期的暴力创伤。历史不能假设,但可以确言:若无孙策之勇,孙氏难以立足江东;若无孙权之智,孙氏基业恐难持久。

回望这段历史,孙氏兄弟的统治艺术给予后人深刻启示:开创需胆略,守成要智慧;非常之时当用非常之策,承平之际宜行稳健之道。孙策、孙权各得其时,各尽其责,共同书写了东吴的历史篇章。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