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98|回覆: 1

[中國正能量] 經濟決定於文化,中國製造業優勢根源於文化優勢,疫情無法撼動 ...

[複製鏈接]
+
蔡氏意學 發表於 2020-4-16 02:2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隨着新冠疫情的到來和全球惡化,有一種觀點逐漸興起,認為疫情將中斷全球化,甚至出現所謂的『逆全球化』。

這種觀點的早期版本實質上主要針對中國,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國商務部長,他說疫情將有助於製造業回流美國,那時疫情的中心尚在中國。隨着疫情的全球化擴散,歐美國家沮喪地發現,主要的抗疫物資嚴重依賴中國,包括口罩、防護衣,到醫藥醫療器材。於是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出於國家安全的考慮,紛紛要求和鼓勵將相關的製造工廠搬回本土。

06722c4657f7c8158f20806e89ae780a.jpg

疫情之下,關閉邊境成為世界之常態,給人的直觀感覺是,世界已經由開放重回封閉。然後就有人開始鼓譟全球化終止、逆全球化的觀點。

事實上,這些觀點都是臆斷,更準確地說,是一廂情願。典型的如美國、印度之流,他們眼紅、眼饞,甚至嫉妒中國在全球占有絕對優勢的製造業,然後世界一有風吹草動,就希望和幻想能夠打擊中國的製造業。

這些謬論之所以會出現和流行,根源於現代學術,尤其是經濟學此前對全球產業格局的錯誤解釋。事實上,包括經濟學在內的現代學術,是沒有能力解釋這一現象的。

此前,對美國將生產製造功能轉移到中國,給出的解釋是經濟學的,認為完全是市場因素。同時這個過程,就是中國製造業迅速崛起和美國產業空心化的過程。

這種觀點認為,生產製造屬於低端產業,利潤低,因此美國的去製造業化實際上淘汰低端產業,而集中發展和控制高端產業,譬如製造飛機、發展芯片軟件,使自己處在產業鏈的高端,獲取更多的利潤份額。中國則因為,勞動力工資低,又沒錢沒技術,只能被迫發展低端產業,獲取很低的利潤。

基於這種觀點,此前大家一度一致認為,通過發展全球化的產業鏈,或者讓產業鏈在全球重組,美國是最大的收益者,而中國收益最小,甚至還吃虧了。美國占據產業鏈的高端,拿走了大部分利潤,而中國只不過是一個賣苦力的打工者。

這種觀點顯然基於一個錯誤的假設,即所有的美國人都象高端產業的老闆一樣富有。美國將生產製造轉移出去,然後進行全球採購,這樣的決策實際上是由高端產業中的企業老闆決定的,也是對他們最有利,降低他們的成本。因為美國人都是象高端產業的老闆們一樣富有,都覺得做製造業賺錢太少,於是只有讓貧窮的、工資低的中國人做。

事實上,高端產業的老闆,如比爾蓋茨,占美國總人口的0.01都不到,占據人口最大多數的,是中低收入人群,而且窮的離譜。據調查,現在60%左右的美國人,存款低於500美元。也就是說,美國的高端人口實際上是非常非常少的,絕大數人屬於低端人口。

製造業對比爾蓋茨一樣的高端人口,固然利潤低,是低端,但是,對於那些60%的存款不滿500美元的低端人口來說,依然是高端。為什麼美國的窮人,不去積極地去承接這些製造業,而拱手讓給太平洋對岸的中國人?

事實上,美國內部也存在着一個規模龐大的低收入的第三世界,包括貧民窟和甚至眾多的無家可歸者。如果單純地是經濟因素、市場因素,美國的製造業應該首先轉移到其內部的第三世界那裡,轉移到貧民窟那裡,轉移到流浪漢群體那裡。然而沒有。

同時,就世界範圍內來說,第三世界也不獨有中國,各大洲到處都有,中南美洲有,非洲也,亞洲也有。為何獨獨中國成為製造業最大轉移目的地,而且中國還是西方極度反感的『社會主義』。

按理說,印度的條件與中國相當,甚至更好。賬面上,印度在人口規模和工資上優勢與中國相當,但是,他們是民主制度,而且被英國統治了200年,即被西方文化薰陶了200年,甚至官方語言都是英語。但是,世界上其他第三世界,與美國內部的第三世界一樣,都沒有積極承接美國所轉移出去的製造業,也當然沒有發展出可與中國等量齊觀的製造業。

所以,問題的實質是,同樣是低收入的第三世界,包括美國內部的第三世界,為何會唯有中國承接和發展製造業的意願和能力最強?

8b36b58eb2bfb904ba45fb4c96bfd619.jpg

其中的原因就不是什麼經濟因素、市場因素了!而是文化因素,更準確地說,在精神特質、人格特質。中國的基層民眾,主要是農民,天然地、根深蒂固地擁有一種獨立自主的精神,擁有的獨立人格和獨立的思維模式。由於這種獨立精神、獨立人格、獨立思維,在生產活動上,中國農民具備一種天然的獨立自主地經營的意願和能力。

歷史以來,中國的農民都是獨立自主的經營主體,都是老闆。

陳勝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就是這種獨立精神的體現。『坑灰未冷山東亂,原來劉項不讀書』,劉邦、項羽,陳勝、吳廣都是不讀書的,他們的獨立精神都是來自社會風氣,來自固有傳統。

中國歷史上之所以會發生周期性的農民起義,根源就是農民獨立自主的生產經營活動無法維繫,都是在捍衛之。

在學術上,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倡導和維護心性獨立、人格獨立、思考獨立。孟子說:『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求放心』就是不讓心被外物牽制,保持獨立。心的獨立就是思考的獨立。

這種獨立自主的精神,其實就是熊彼特所說的企業家精神。在西方,企業家精神是稀缺的,僅僅作為社會精英的企業家所擁有。但是,企業家精神在中國卻在基層民眾中普遍存在,歷史悠久、根深蒂固。

只是,歷史上的中國講『義利之辯』,以義為本,以利為末,以求義為高尚,以逐利為羞恥。歷史的中國是以道義、道德為中心,而非以利益、經濟為中心,所以,儘管擁有獨立自主的經營精神,但是並非發展出資本主義、工業主義。

改革開放所做的事,僅僅是消除農民對追求利益的羞恥感,建立對發財致富的榮譽感,這樣,中國以農民為核心的普通民眾,便把獨立自主的精神充分發揮到發展經濟上來。

這種獨立自主的經營精神,使得中國的農民天生是老闆,更願意去做老闆,而不願被僱傭,而受制於人。

因此,中國的農民更願意發現可以獨立經營的機會,做一個老闆,哪怕這個老闆很小,很辛苦。

因此,中國人表現的很勤勞、能吃苦。現在很多人把勤勞、吃苦當成了中國人的特質,這是錯誤的。中國人吃苦耐勞的根源在獨立自主,為了獨立自主,願意去吃苦耐勞。所謂的『不吃饅頭爭口氣』。

相形之下,中國之外的第三世界的人民,包括美國內部的第三世界,都顯得很懶惰,不能吃苦,根源在於他們缺乏獨立自主的精神,依附性比較強。當然也缺乏獨立的人格、獨立的思考。

這種強烈的獨立自主的精神,使得中國形成獨特的行業形態,在零售業和製造業上表現的非常明顯。

中國零售業的主要業態是集市,後來發展成為小商品城。小商品城市由千百萬的密密麻麻的小攤位組成,每一個攤位都是由一個小老闆所獨立經營。而美國零售的主要業態則是沃爾瑪式的大超市。大超市也有很多員工,但他們都是打工的。

網上零售也是實體零售的翻版。中國最大的網購平台是淘寶-天貓,不過是把小商品城搬到網上。而美國最大的網購平台則是亞馬遜,是把沃爾瑪搬到網上。

在製造業上,中國的獨特性在於無線肢解生產鏈,把本來在一個大企業中存在的生產鏈,無限肢解,然後分裂成諸多小企業、小作坊。這些小企業、小作坊可能僅僅生產其中的一個很簡單的零件,為大企業供貨。這樣一個大企業就分裂成一個產業集群。

其具體的過程是這樣的。一個沒資金沒技術的農民到一家工廠打工,隨着對業務的熟悉他會發現,自己可以將某個環節,每個配件單獨加工。於是他就自己辦一個小廠,甚至小作坊,獨立生產配件,為這家工廠供貨,同時也為其他工廠供貨。這位工人就成為老闆,成為原廠的供貨商。

隨着這個過程推進和積累,中國在製造業上就形成分工和協作非常細密和精微的產業集群,最後形成整個製造業的非常發達的生態環境。任何服務、任何配件都是相關企業、人員來提供。這才是中國製造業的巨大優勢所在,最終大大降低中國的綜合製造成本。

總之,中國製造業核心優勢在由精密、細微的分工做形成的生態環境,而支撐這一生態環境的則是中國歷史悠久、根深蒂固的獨立自主精神,即獨特的中國文化。

是這種獨立精神,是獨特的中國文化,決定了中國的製造業模式,乃至整體的中國經濟模式。是精神、文化決定經濟,而非相反。

明白了這一層,就可以知道,中國製造業的優勢,是非常穩定的,除非全球的文化格局發生變化,即其他第三世界的人民學會了中國式的獨立精神,否則,中國的製造業優勢將繼續保持,以中國為製造中心的全球產業格局將繼續存在。

全球疫情當然會引發深刻的反思,但是,全球的文化格局不會因此發生迅速的改變。因此,疫情無法撼動中國製造業的優勢。

實際上,中國是歡迎其他國家學習中國文化的,這就是傳統上說的『用夏變夷』。如果全世界都中國化,那麼就會全球『大同』、全球『太平』。這是中國人樂於見到的。中國傳統主張『不患寡而患不均』。

愚山老鬼 發表於 2025-7-14 23:2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中國製造業優勢之文化根基與疫情衝擊下的全球產業格局】

(一)經濟基礎與文化根脈之辯證
【周易•繫辭】有云:"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今人論經濟與文化,恰似道器之辨。管子【治國】篇言:"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此乃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生相濟之明證。中國製造業之優勢,實為"道器合一"之現代彰顯。觀【考工記】所載"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此四者合而後可為良,正與當代製造業追求之"工匠精神"一脈相承。

(二)文化基因中的產業密碼
【論語】載孔子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此務實傳統鑄就中華民族精益求精之產業稟賦。王陽明【傳習錄】云"在事上磨鍊",恰可解釋中國產業工人之勤勉特質。更值深思者,【孟子•告子】謂"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此種文化韌性,實為疫情期間中國製造業率先復甦之精神支柱。比較西方個人主義文化,中國"群居和一"(【荀子•榮辱】)的集體主義傳統,更易形成產業協同優勢。

(三)疫情衝擊下的文化定力檢驗
【鹽鐵論】中大夫言"工不出則乏其事,商不出則三寶絕",疫情中中國製造業之穩定供給,恰證此理。當歐美陷入防疫物資短缺之際,中國工廠"日夜不休"(【史記•貨殖列傳】語)的生產場景,正是"百姓足,君孰與不足"(【論語•顏淵】)的經濟倫理現代實踐。那些鼓吹"逆全球化"者,未悟【中庸】"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之理,全球化本質乃人類文明發展之必然。

(四)產業優勢的深層文化邏輯
【周禮•考工記】將"百工"列為國之六職,這種重視實業的傳統延續至今。中國製造業之優勢,非徒勞動力價格使然,實有更深層的文化機理:其一為【尚書】"惟精惟一"的專注精神,其二為【易經】"窮則變,變則通"的創新智慧,其三為【道德經】"大制不割"的系統思維。此三者共同構成中國製造業的文化核心競爭力,絕非短期疫情所能撼動。

結語:
觀今之世局,當記王夫之【讀通鑑論】所言:"故善觀國者,不觀其形,而觀其氣。"中國製造業之優勢,本質是五千年文明積澱的現代轉化。疫情衝擊恰似一面鏡子,照見那些將產業轉移簡單歸因於成本差異的理論之淺陋。未來全球產業格局之演進,必將更深刻印證【周易】"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至理。吾輩當以文化自信審視經濟發展,方能在變局中把握不變之道。
長安情長 發表於 2025-7-31 14: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中國製造業優勢之文化根基與疫情衝擊下的全球化真諦】

當今學界對全球產業格局之認知,實多囿於皮相之見。西人論經濟,每以市場要素為終極解釋,此乃未達一間之論。中國製造業之優勢,實根植於五千年文明積澱之文化基因,此非疫情等外因所能撼動者也。

一、文化決定論之要義
【周易】有云:"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華文明"自強不息"之進取精神、"格物致知"之實踐理性,鑄就製造業發展之精神內核。管子言:"倉廩實而知禮節",而吾輩更當悟"禮節行而倉廩實"之深意。西方經濟學執著於要素價格之說,卻未見【考工記】"審曲面勢"的匠作傳統,未解【天工開物】"巧奪天工"的技術哲學。

二、產業優勢之文化密碼
中國製造業之強,非徒勞動力價格之故。觀【周禮·冬官】所載百工制度,稽【營造法式】所述營造規範,可見標準化生產之雛形早現於先秦。至宋代【夢溪筆談】載"活字印刷"之術,已顯模塊化思維。此等文化基因,使當代中國製造業得"庖丁解牛"之妙,在產業鏈整合中遊刃有餘。

三、全球化本質之正解
【大學】言"物有本末,事有終始",全球產業分工實為文明演進之必然。孟子曰"天下之商旅皆願藏於其市",今之抗疫物資依賴中國,恰證此理。西方所謂"產業回流",實違"道法自然"之理。觀【鹽鐵論】可知,強行改變經濟地理,終將徒勞。

四、疫情檢驗下之真章
【道德經】云:"大巧若拙"。疫情期間,中國製造業展現"止於至善"的應變能力,此非偶然。從【齊民要術】的防災智慧,到【農政全書】的備荒思想,中華文化歷來重視"備預不虞"。這種文化自覺,使中國製造在危機中反顯"疾風知勁草"之韌勁。

結語:
【論語】有言:"文質彬彬,然後君子。"中國製造業之優勢,正在於文化底蘊與時代精神的水乳交融。疫情衝擊恰似一面秦鏡,照見西方經濟理論之局限,亦映現中華文化生命力之強韌。當知產業轉移非簡單市場行為,實為文明基因之外顯。明乎此,則知"逆全球化"之論,不過是不識"勢"字的囈語耳。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