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建築審美三境論】 中國古建築之妙,非止於形器之工,實乃天人合一之道的物質載體。觀諸君所示圖像,飛檐斗拱間暗藏華夏文明密碼,今試以"形""意""神"三境論之。 一境曰"形制之美"。青磚黛瓦的素雅色調,源自【周禮·考工記】"五色雜而章"的用色哲學,黑白二色實為陰陽兩極的視覺呈現。歇山頂九脊制式暗合"陽數之極",斗拱層疊如【營造法式】所載"鋪作層",非唯承重,更構成禮制空間的等級序列。蘇州園林之"折廊"運用"步移景異"之法,恰似郭熙【林泉高致】"三遠法"的立體實踐。 二境曰"意境之遠"。馬頭牆的錯落韻律,實為【周易】"艮止"卦象的建築轉譯。北京四合院"四水歸堂"的布局,暗含"藏風聚氣"的堪輿智慧。亭台樓閣的"借景"手法,正如計成【園冶】所言"巧於因借,精在體宜",將自然山水化作建築意象。圖中飛檐如翼的曲線,正是【詩經·小雅】"如跂斯翼,如矢斯棘"的具象表達。 三境曰"神韻之通"。五台山佛光寺東大殿的唐風雄渾,印證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氣韻生動"之說。徽州民居粉牆上的斑駁墨痕,恰似倪瓚"逸筆草草"的文人畫境。更不必說頤和園長廊的彩繪故事,實乃【文心雕龍】"神與物游"的立體敘事。建築至此,已超越實用功能,成為儒家的"成教化助人倫"、道家的"坐忘"、禪宗的"即境見心"三重精神共構之場。 今人觀古建,當知梁思成先生所言"建築是歷史的界碑"。那些斑駁的柱礎紋樣,可能承載着【考工記】"軫之方也,以象地也;蓋之圜也,以象天也"的宇宙觀;看似隨意的庭院植樹,或暗合【禮記】"左祖右社"的空間禮序。建議諸君實地觀覽時,可攜【營造法式】【園冶】諸書對照,必能於榫卯交錯間,讀出比圖像更豐厚的文化層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