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2662|回覆: 1

[訓詁學] 睡字的起源與演變_繁體字寫法

[複製連結]

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

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

戰國以前的古文字中,我們迄今爲止尚未見到睡字

戰國以前的古文字中,我們迄今爲止尚未見到睡字

中國人有句俗語,叫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個個都和困、睡相聯繫,真的是睡不醒的365天。

【說文解字】收錄的小篆字形,從目從垂,垂亦表聲,楷書寫作睡。

【說文解字】收錄的小篆字形,從目從垂,垂亦表聲,楷書寫作睡。

戰國以前的古文字中,我們迄今爲止尚未見到睡字。【說文解字】收錄的小篆字形,從目從垂,垂亦表聲,楷書寫作睡。對於其意義,【說文解字】言『坐寐也』,也就是坐著打盹、打瞌睡。坐著打盹,眼睛就閉上了,頭也就支撐不住垂下來了,所以叫垂頭而睡。蘇秦引錐刺股的故事大家都熟悉,【戰國策》裡寫這件事,就是說蘇秦『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就是在那坐著讀書呢,困得打瞌睡,引申就用來指睡覺了。

用來說睡覺的,除了睡,古漢語中還有寢、寐、臥、眠等字,如果做個具體的細分,那麼在床上睡覺是寢,入睡是寐,趴在几上是臥(不過後來引申爲躺下也是臥),閉上眼睛叫眠,坐著入睡就是睡。

【說文解字】言『坐寐也』,也就是坐著打盹、打瞌睡。

【說文解字】言『坐寐也』,也就是坐著打盹、打瞌睡。

如果從生理上來說,睡覺就是一種生理現象。人嘛,總是要睡覺的,缺覺了那就難受得緊。俗話說中午不睡下午崩潰,晚上不睡,那是第二天都崩潰。可是,今天我們又總是試圖從睡覺的時間裡扣扣減減,用來做更多自己認爲比睡覺更有趣更有意義的事情。哪怕已經到了深夜,還是想著再看一會兒手機吧,想著一天就要過去嗎?不願意啊再拉長一點吧,好像只要自己不睡過去,這一天就不算完結。可一想到明天還要早起上學上班,就又覺得心情沉重,不得不逼著自己入睡。

實際上睡眠還是很有趣的。春天裡犯困,就該在鳥語聲聲花香陣陣中醒過來,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那時候就覺得日高春睡足啊,這天氣真好。元稹說『何處生春早,春生半睡中。見燈如見霧,聞雨似聞風。』描繪了春睡醒後的場景,昏昏沉沉醒不過來,半睡半醒之間,看到燈如同迷霧之中,聽見雨好像風,和我們今天何其相似啊。冬日裡呢,裹著厚厚的棉被,在被窩裡伸展四肢,軟軟的棉花不停地拉著自己往睡夢裡去,簡直不用幾分鐘,就徹底與睡眠妥協而沉沉入睡。

蘇秦『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

蘇秦『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

吃飽了睡一會兒,那是愜意,醒來一肚子滿足,白居易就說:『食飽拂枕臥,睡足起閒吟。淺酌一杯酒,緩彈數弄琴。』又說『食罷一覺睡,起來兩甌茶。舉頭看日影,已復西南斜。樂人惜日促,憂人厭年賒。無憂無樂者,長短任生涯。』吃完飯睡一覺,起來喝點茶,解解困意,也清醒頭腦,結果發現日已西斜,真是快樂的時候覺得時間太短。喝醉了睡一會兒,那是醉後常態,醒來之後酒意漸消,王績說:『對酒但知飲,逢人莫強牽。依爐便得睡,橫瓮足堪眠。』喝完酒之後暈暈乎乎,靠著爐子便能睡著,把瓮一橫就能睡覺。路上奔波有點累,小睡一會兒,那是休整,結果有人就坐在馬上睡著了,孔平仲說:『夾路桃花眼自醉,昏昏不覺據鞍眠。覺來已失初時景,流水青山忽滿前。』

用來說睡覺的,除了睡,古漢語中還有寢、寐、臥、眠等字

用來說睡覺的,除了睡,古漢語中還有寢、寐、臥、眠等字

白居易大概很多時候都沒睡著,在外的時候因爲思念家鄉,睡得就少了,『少睡多愁客,中宵起望鄉』。生病了,更是睡不好了,『行多朝散藥,睡少夜停燈』。年紀大了,睡眠少了,也真的沒辦法,『年衰自無睡,不是守三屍』。不過有的時候開心啊,對睡眠一事也就來的更爲歡迎了,下雨天邀友人同宿,說:『泥濘非游日,陰沈好睡天。能來同宿否,聽雨對床眠。』陰沉沉的天自然是適合睡覺的,可聽雨對床眠未免也太詩意了吧,羨慕。有的時候起得晚了,睡了一個好覺,就滿意極了,說『放慵長飽睡,聞健且閒行』,說『臥聽咚咚衙鼓聲,起遲睡足長心情』,看來飽睡之後心情不錯。

睡覺就是一種生理現象

睡覺就是一種生理現象

不是飽睡之後心情不錯啊,是只要睡了、睡得好了,醒來之後就會覺得很滿足。很多事情很多煩惱,睡過一覺之後,就好像過去了一大半,沒有什麼大不了,也沒有什麼放不下。睡好像和快樂沒有關係,但又的確爲快樂填補著、給予著。人常常說愁得睡不著覺,難過得睡不著覺,說就算睡過去了醒來煩惱還是在的。其實只要還能睡得著,世上就沒有過不去的,哪怕煩惱還是煩惱,你對煩惱的看法,到底是有所改變的。(申屠)

遊客  發表於 2018-12-4 14:29
中國人有句俗語,叫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個個都和困、睡相聯繫,真的是睡不醒的365天。
曹柯伏 發表於 2025-7-25 07:12 | 顯示全部樓層
【釋"睡":從文字構形到文化意蘊的考辨】

"睡"字之構形,實爲漢字演變之典型範例。許慎【說文解字】訓爲"坐寐",其小篆字形從目從垂,垂亦聲,恰合"垂目而寐"之象。段玉裁注云:"目垂者,目瞼垂而下也。"此說深得造字本義。戰國以前典籍雖未見"睡"字,然【戰國策】載蘇秦"讀書欲睡"之事,正與許慎"坐寐"之訓相印證,可見其本義特指坐而假寐之態。

考諸睡字源流,其繁體作"睡",與簡體形構無別。然細察甲骨、金文系統,確未見其蹤跡,當爲戰國後起之字。其演變軌跡清晰可辨:小篆"睡"字目部居左,垂部居右;至隸變時期,結構趨穩;楷化後定型爲今貌。此過程體現了漢字"由象而意"的演變規律,羅振玉【殷虛書契考釋】所謂"古文漸變,篆隸乃分"者是也。

古人於睡眠狀態之表述,實有精微區分。【說文】"寢"欄位註:"臥於床也";"寐"字徐鍇系傳:"眠而無知也";"臥"字朱駿聲通訓:"伏几而息";"眠"字桂馥義證:"閉目也"。四者與"睡"構成完整的語義場:寢主臥具,寐重入睡,臥言姿勢,眠強調目,睡則特指坐寐。此等差殊,恰見先民觀察之細緻,王念孫【廣雅疏證】論此甚詳。

至若春困秋乏之諺,實暗合中醫"天人相應"之理。【黃帝內經】言"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人體陽氣隨四時升降。春日陽氣升發,易現倦怠;冬令陽氣潛藏,自然嗜睡。孟浩然"春眠不覺曉"、元稹"春生半睡中",皆寫此生理節律。蘇軾【睡鄉記】更將睡眠升華爲"物我兩忘"之境,此乃中國文化特有之睡眠哲學。

今人熬夜強撐之舉,恰與古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養生之道相悖。【莊子·讓王】載"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嵇康【養生論】倡"寢息有時",皆強調順應自然。觀宋人【槐蔭消夏圖】、明人【高臥圖】,可見傳統社會對睡眠的珍視。反觀今人"偷夜"之習,實宜參酌陸游"美睡宜人勝按摩"之句,重尋睡眠本真。

要之,"睡"字之演變,既見漢字構形之理,又蘊養生文化之髓。由文字而制度,由制度而文化,此即陳寅恪先生所謂"凡解釋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之真義。睡眠一事,小則關乎個人健康,大則系連文化傳承,誠不可等閒視之。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