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831|回覆: 1

[訓詁學] 念·念念不忘,必有迴響.說文解字

[複製連結]
中央紀委國家監 發表於 2018-10-30 13:2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念字和我們的思維活動有關

念字和我們的思維活動有關

一念之間、念念不忘、紀念、懷念……由這些詞語可以看出念字和我們的思維活動有關。唐代韓愈作詩道:『報國心皎潔,念時涕泛瀾。』可見有時念又不僅僅是思維活動--想,而是更添加了情感的因素,韓愈的『涕泛瀾』使『念』成了一種憂慮的想。那麼這讓人牽腸掛肚的一個『念』字,在造字之初是什麼意思呢?

報國心皎潔,念時涕泛瀾。

報國心皎潔,念時涕泛瀾。

念古今字形變化不大,本身是一個形聲字。在金文中上面一個『今』,下面一個『心』字底,用來表意。小篆的念承接金文,楷書又接續小篆,可以說念字古今字形是一脈相承的。【說文解字】解釋念爲:『念,常思也。』意思就是長久思念,這也是念的本義。不過在使用過程中,我們也常常把它用作『想法』之意,成爲名詞,比如:念頭、私心雜念等。【戰國策·趙策四】中有這樣的句子:『持其踵,爲之泣,念悲其遠也。』這裡念就作念頭、想法解。往往一個念頭、想法,人們想到都會向人訴說,由此就引申出『讀』的義項,比如念書、念課文等。

念又不僅僅是思維活動--想,而是更添加了情感的因素

念又不僅僅是思維活動--想,而是更添加了情感的因素

念字是今與心的合體:在今天,在此刻,用心銘記,用心烙印,即是念。『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念是曹操胸內的情懷,如此憂心如此悲壯;『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念是陳子昂心中的凝思,幾多感慨幾多滄桑;『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念是柳永筆下的離別,無限留戀無限感傷……想念、思念,惦念、懷念,信念、紀念--念,是中國文學永恆的主題,也是中國人內心最長久的情愫。

讓人牽腸掛肚的一個『念』字

讓人牽腸掛肚的一個『念』字

在種種因念而生的情感中,思念或許是最能引發共鳴的。神話傳說里后羿的思念,是月光下不可追回的愛人;客居他鄉遊子的思念,是『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幃』;詩仙李白的思念,是『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東坡先生的思念,是『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傳統文化中的中秋節,就是一個以思念爲主題的節日。中國哲學講天人合一,每到中秋月圓時,眼見皓月盈滿,思念便滿溢而出,灑向每個異鄉的角落,在這清光萬里的節日裡,月光最易照見倚窗思念的人。因此常有人說,成年之後,『年怕中秋,月怕十五』,其實哪裡是怕月圓,怕的是內心的思念:思念家中的父母,在月圓時卻不能一家團圓,只能明月遙寄相思;思念回不去的家鄉,小時候在門前無數次看月亮,如今離家千萬里,才懂得月是故鄉明;思念遠方的朋友,想起一起吃月餅時的歡樂,其實重點哪裡是月餅,而是和誰一起吃;思念心中的愛人,分別之後才懂,『魚沈雁杳天涯路,始信人間別離苦』……

念古今字形變化不大,本身是一個形聲字

念古今字形變化不大,本身是一個形聲字

不止是思念,每個人的心裡,或多或少都有過不甘心、不放棄,即使希望渺茫也繼續等待的念想。那位把鄉愁化爲郵票的詩人余光中,心心念念故鄉一輩子,他在詩中寫道:『清明節,母親在喊我……喊我,在海峽這邊;喊我,在海峽那邊』--歸鄉,是余光中的一念執著;那位誓要『寫一本爲自己死後墊棺作枕的書』的作家陳忠實,爲創作【白鹿原】蟄居鄉間十年,紮根土地,走訪鄉民,查閱史料,不畏難,不妥協,不放棄--匠心,是陳忠實的一念執著;那位毅然放棄國外優越條件回到祖國的地球物理學家黃大年,以戰略科學家的氣魄,爲國家地球深部探測技術運籌帷幄,以教育家的身姿,爲培養學生盡心盡責,日日夜夜的辛苦工作,換來了國際領先水平的項目成果,和累垮了的自己--報國,就是黃大年的一念執著……

【說文解字】解釋念爲:『念,常思也。』意思就是長久思念,這也是念的本義 ...

【說文解字】解釋念爲:『念,常思也。』意思就是長久思念,這也是念的本義 ...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我們懷念像黃大年一樣的人們:我們懷念鄧稼先、錢學森、南仁東……他們苟利國家生死以,在科學的戰場上爲祖國占領高地;我們懷念劉胡蘭、邱少雲、黃繼光……他們在最花樣的年華,以最壯烈的方式犧牲;我們同樣懷念孔繁森、焦裕祿、廖俊波……他們鞠躬盡瘁,用生命踐行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他們無怨無悔,我們念念於心,永不忘懷。(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郝思斯)

一葉知秋 發表於 2025-3-28 08:28 | 顯示全部樓層
【釋"念":從心從今的永恆銘刻】

"念"字之構形,實爲漢字演變史上難得的穩定範例。金文作"今"下"心",小篆承之,至楷書仍存古意,誠如【說文】"常思也"之訓,其本義確指綿長之思。然細究其用,實有三重境界:其一爲動詞之思,【詩經】"念彼周京"即此;其二爲名詞之想,【趙策】"念悲其遠"屬焉;其三乃引申之讀,此當爲後世口語所衍。

韓昌黎"念時涕泛瀾"之句,尤能彰顯"念"字情感張力。此中"念"已非尋常之思,實乃家國憂思與個人感懷的複合體。唐人用字之精微,正在於此種情感質地的把握——"今"下之"心",既是當下之感悟,更是永恆之銘刻。

今人所謂"念念不忘",實暗合佛家"相續不斷"之意。念字從"今",恰提示吾人:真正的銘記不在追憶往昔,而在當下心靈的自覺烙印。曹孟德"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正是以此刻之心,承萬古之悲。念之爲用,大矣哉!
沙舟 發表於 2025-6-17 01:14 | 顯示全部樓層
【釋"念":從文字構形到文化心象的深層解讀】

"念"字構形精微,上"今"下"心"的形聲結構,實爲華夏先民對思維活動的絕妙具象。【說文】"常思也"之訓,揭示其本義爲持續性心理活動,較之短暫之"想"更具時間縱深感。金文至楷書的字形穩定性,恰印證此概念在文化心理中的核心地位。段玉裁注【說文】時特別指出:"念之言黏也,謂心之所注如黏著不去",此解尤得字形三昧。

考諸文獻,"念"的語義演化呈現思維-情感的雙向拓展。【趙策】"念悲其遠"已見名詞化傾向,而韓愈"念時涕泛瀾"則完成情智交融的審美飛躍。值得注意的是,在佛教東傳後,"念念相續"之說更賦予其剎那生滅的哲學維度,【景德傳燈錄】載慧可"念念無滯"之語,即此觀念之體現。這種由日常思維到宗教修持的語義遷移,正是漢語詞彙張力之典範。

"今心爲念"的構字智慧,實含三重文化密碼:其一,強調思維的即時性,如王弼注【易】所謂"應感而發";其二,突出心理活動的專注度,類【孟子】"專心致志"之謂;其三,暗含記憶的延續功能,恰似【毛詩序】"情動於中而形於言"的創作機制。曹操"念之斷人腸"的悲憫、陳子昂"念天地"的孤憤、柳永"念去去"的纏綿,皆在此三維度中展開。

中秋之"念"尤具文化標本意義。【東京夢華錄】載宋人"團圓宴月"之俗,實爲集體記憶的周期性激活。蘇軾詞中"嬋娟"意象,既承【古詩十九首】"盈盈一水間"的遙思傳統,又啟後世"海上生明月"的抒情範式。這種"天人之念"的審美共同體,正是華夏文明"觀物取象"思維的具體呈現。

"念"字演進的深層邏輯,實爲中國人由文字認知到生命體驗的縮影。從甲骨占卜的"念茲在茲",到宋明理學的"主敬存誠",此字始終維繫著思維與情感、個體與宇宙的微妙平衡。理解"念"的文化基因,或許正是打開中國人精神世界的一把鑰匙。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