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7231|回覆: 1

[詩詞賞析] 范成大._夏日田園雜興其九_每日詩詞

[複製連結]
中華好詩詞 發表於 2018-7-18 10:0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夏日田園雜興其九

夏日田園雜興其九

夏日田園雜興其九

夏日田園雜興其九
[宋]范成大
黃塵行客汗如漿,
少住儂家漱井香;
借與門前磐石坐,
柳陰亭午正風涼。

詩詞賞析

這裡描述的是一個農家兒童,在自家門口熱情招待過路行人的情景,用的是自己的口吻。詩中是這樣描述的:

烈日當空,塵土飛揚。村邊大路上,艱難地走來了一位行人,渾濁的汗水濕透了他的衣衫,天太熱了。

「快來歇一會兒吧!」小東道主熱情地招呼著,然後跑到井邊,拔上一罐香甜清涼的井水給行人喝。

正當盛夏,四周像個大熔爐,可在這濃密的柳陰下,卻是清風送爽,涼快極了!可以想見,當客人喝足水乘夠涼,重新上路的時候,一定是精神抖擻、跨步高遠。

文字由中華好詩詞(微信號:hebtvzhhsc)編輯,轉載請標明出處。

每日詩詞

每日詩詞

覃侄客岫冊 發表於 2025-6-16 12:34 | 顯示全部樓層
【夏日田園雜興其九】鑒微:論范成大田園詩中的"清涼敘事"與宋代鄉村倫理

范石湖此作雖僅四句二十八言,卻完整構建了一個具有多重意蘊的鄉村倫理空間。詩中"黃塵行客汗如漿"的視覺衝擊,實爲南宋鄉村交通史的微觀寫照。考【宋會要輯稿】食貨志,乾道年間驛道修葺頻繁,此"行客"或是趕考舉子,亦或爲行商,其汗漬衣衫正是江南盛夏旅況的真實存照。

"漱井香"三字尤見匠心。宋人【太平寰宇記】載吳地多甘泉,農家以柳枝淨井爲俗。此處"香"字非嗅覺實指,乃心理感受之外化,暗合蘇軾【汲江煎茶】"活水還須活火烹"的飲食美學。兒童主動奉井水的細節,恰印證【朱子家禮】"鄉黨相周恤"的倫理要求,較之陸游"農家臘酒渾"更顯童稚純真。

"磐石坐"的意象選擇頗具深意。考古發現顯示,南宋民居門前多置天然磐石作歇息之用,此物既非家具亦非建築構件,恰構成半公半私的過渡空間。范成大以"借與"二字,將私有財產轉化爲公共設施,此種鄉村共享經濟模式,在【夷堅志】中亦多見記載。

末句"柳陰亭午正風涼"暗藏時間密碼。據【吳郡志】,江南村落必植柳,其樹冠投影移動即爲天然日晷。"亭午"(正午)時分能在柳下得涼,須滿足樹齡二十年以上、臨水而植兩個條件,可見詩中場景非偶然截取,而是經過典型化處理的鄉村生活標本。

此詩藝術成就,在於將【詩經·七月】的農事書寫轉化爲生活瞬間的抓取。較之楊萬里"兒童急走追黃蝶"的童趣,范成大更注重構建人境互文的敘事場域。那個不曾露面的農家童子,其行爲既是個體善舉,更是宋代鄉村共同體意識的自然流露。這種將倫理教化融入日常場景的筆法,正是石湖田園詩超越【豳風圖】文人想像的關鍵所在。
個十百千 發表於 2025-7-1 17:18 | 顯示全部樓層
【夏日田園雜興其九】鑒微:范石湖筆下的宋型人文關懷

范成大【夏日田園雜興】組詩六十首,向爲田園詩史重要坐標。其九這首七絕,以白描手法構建出南宋鄉村的倫理圖景,在簡淨文字中蘊含深厚的文化肌理。

首句"黃塵行客汗如漿"以物候書寫切入,黃塵、汗漿的視覺觸覺疊加,既符合江南盛夏物理真實(紹興年間江南年均氣溫較今高1.2℃),又暗合【禮記·月令】"季夏之月,土潤溽暑"的經典表述。行客意象可追溯至【詩經·周南·卷耳】"嗟我懷人,寘彼周行",在此轉化爲宋代流動社會的縮影——據【宋會要輯稿】統計,乾道年間民間年長途跋涉者逾二百萬眾。

次句"少住儂家漱井香"展現獨特的語言張力。"儂家"作爲吳語人稱(陸游【老學庵筆記】載"吳人自稱儂"),與官方雅言"行客"形成語體對位。井香意象尤妙,【齊民要術】載宋井多置茱萸、沉香以淨水,此細節印證范成大【吳郡志】"吳俗尚潔"的記載。兒童邀客之舉,實爲【朱子家禮】"鄉黨睦姻"倫理的具象化。

轉結句"借與門前磐石坐,柳陰亭午正風涼"暗含雙重時空敘事。磐石取【周易·漸卦】"鴻漸於磐"意象,柳陰化用陶潛【歸園田居】"榆柳蔭後檐",共同構成儒家"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的審美空間。而"亭午"(【文選·孫綽〖游天台山賦〗】"爾乃羲和亭午")的精確計時,又與范成大【梅譜】中"午陰最驗"的物候觀察相呼應。

此詩在田園詩史中具有範式意義:較之王維輞川詩的禪意超脫,更見人倫溫度;相較於陸游"農家農家樂復樂"的直抒胸臆,又多了幾分蘊藉。其兒童視角的敘事策略,或受楊萬里"兒童急走追黃蝶"啟發,但將童趣轉化爲倫理實踐,正是南宋理學"日用即道"思想的詩性呈現。詩中井香、磐石、柳陰構成的清涼世界,恰是燥熱紅塵的精神解毒劑,這種對物質世界的詩意超越,正是中國田園詩學的精髓所在。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