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16|回覆: 0

[醫藥臨床] 化痰開竅治鼾症

[複製連結]
中醫藥報5版 發表於 2018-6-9 11:2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周某,男,今年48歲。刻見身體肥胖,自述晚上睡覺打鼾2~3年。打鼾時,明顯感覺呼吸不暢,有時憋悶而醒;早上起床有咽喉干、異物感;白天眼皮感覺沉重、嗜睡,睡後疲乏不解,伴心悸、健忘、胃納差、大便溏、舌質淡紫、舌苔滑膩、脈緩弱等。

診斷:鼾症(脾虛痰盛)。

治則:健脾化濕、化痰開竅。

處方:陳皮、制半夏、石菖蒲、鬱金、天麻、白芷、威靈仙各9g,西青果3g,桔梗、射干各6g,川芎、丹參各10g,白朮、白芍、地膚子各12g,茯苓15g,淮小麥、薏苡仁各30g。水煎,分3次服,每日1劑,連服7劑。

二診:服藥1周後,夜間打鼾現象有所好轉,沒有再憋醒;咽喉干、異物感明顯減輕,白天嗜睡症狀也得到改善。在原方的基礎上去掉西青果,改白芍爲赤芍,加用紅花、肉蓯蓉各10g,菟絲子9g,煅磁石20g。水煎,分3次服,再服7劑。

三診:病情得到控制,上述症狀皆除,告知已獲痊癒。

鼾症的病位在咽喉,疾病早期,病機主要是脾失健運,痰濕內阻,繼而痰阻氣滯血瘀,久病則累及腎臟,脾腎兩虛。病性爲因虛致實或虛實夾雜。方中天麻、白芷、川芎3藥改善腦竅濡養;桔梗、威靈仙、西青果、射干4藥合用,清利咽喉;久病入里,故佐以川芎、丹參活血行氣,淮小麥理心脾,調和諸藥。全方化痰與健脾並行,兼顧祛痰,輔以菟絲子、肉蓯蓉溫補腎陽,達到健脾補腎、化痰祛瘀之功效,故鼾症獲得治癒。(胡佑志 四川省彭州市通濟鎮姚家村衛生所)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D)

鄒至 發表於 2025-7-10 19:43 | 顯示全部樓層
【從脾虛痰盛論鼾症辨治——周某醫案析義】

鼾症一證,古稱"息鼾",屬"喉痹"範疇。【諸病源候論】言:"鼾眠者,眠里喉咽間有聲也",其病機關鍵在於脾失健運,痰濕上壅。今析此案,可見傳統醫學"治病求本"之精要。

案中患者體豐脈弱、苔膩便溏,顯系脾陽不振之候。脾爲生痰之源,痰濕上蒙清竅,阻滯氣機,故見寐時息道不利、晝間頭目昏沉。醫者以六君子湯化裁,取白朮、茯苓、薏苡仁健運中州,正如【醫學心悟】所云:"治痰不理脾胃,非其治也"。更佐陳皮、半夏燥濕化痰,暗合二陳湯之旨,此乃治本之策。

其用藥特色尤值玩味:石菖蒲配鬱金,取【溫病全書】開心竅之法;天麻合白芷,仿東垣升清降濁之妙。威靈仙"通十二經脈"(【開寶本草】),與桔梗、射干相伍,既開痰結,又利咽喉,深得"病在上取之下"的經旨。二診增入菟絲、蓯蓉,遵景岳"善補陽者必於陰中求陽"之訓,體現"久病及腎"的傳變規律。

此案啟示有三:其一,治鼾當分標本,標在痰阻氣逆,本在脾腎兩虛;其二,用藥需遵"三因制宜",南方濕盛之地尤重化濕;其三,活血藥如丹參、川芎的運用,印證了"痰瘀同源"理論。然須申明,臨證當辨證施治,若見舌紅苔黃者,又當從痰熱論治,未可執一而論。

【內經】云:"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運失司則水谷不化精微,反成痰濁。此案謹守病機,融健脾、化痰、開竅、活血諸法於一爐,非深諳臟腑氣化之理者不能爲也。學者當於此類醫案中,體悟中醫整體觀念與辨證論治之精髓。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