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02|回覆: 4

[醫藥臨床] 苓桂術甘湯加味治療眩暈案

[複製連結]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陳某,女,45歲。2018年3月20日初診。訴頭暈2天。患者於前日無明顯誘因出現頭暈,未予處理。因值夜班未能正常休息,次日晨起頭暈加重,視物旋轉、噁心、不能活動、動則眩暈加重、噁心欲嘔。因既往有『頸椎病』史,在當地門診予正骨及理療一次,症狀稍緩。中午回家後眩暈仍作,噁心加重,嘔吐2次,嘔吐物中夾少許痰涎。閉目靜臥症狀可緩,不敢稍動,痛苦異常來診。平素食涼即胃脘不適。刻診見:頭暈、視物旋轉、噁心、舌淡有齒痕、苔薄白、脈沉細等症狀。閉眼時可觸及雙眼球震顫。

診斷:眩暈(脾陽不足,痰飲上泛)。

治則:溫陽健脾,降逆化痰。

處方:苓桂術甘湯加味:茯苓30g,桂枝9g,炒白朮12g,炙甘草6g,澤瀉9g,清半夏9g,生薑6g(自備)。2劑。水煎服,每日1劑,水煎取汁300ml,分2次溫服。

服1劑後,頭暈、視物旋轉已不明顯,服藥2劑後痊癒。囑其清淡飲食,注意休息,自服理中丸以善後。

眩指眼花或眼前發黑,暈指頭暈甚至感覺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轉,二者常同時出現,稱爲眩暈。眩暈輕者閉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車,旋轉不定,或伴有噁心、嘔吐等症狀。歷代醫家對眩暈的病因病機做了很多描述,有『無痰不作眩』『無虛不作眩』等等。中醫認爲白天屬陽,陽主升主動,夜晚屬陰,陰主降主靜,若經常熬夜,脾胃陽氣易損;加之過食肥甘厚味,進一步傷害脾胃功能。脾主運化水濕,脾胃陽氣受損,脾運失司則水液不運,聚而爲痰飲,變症叢生。

本例患者,眩暈,嘔吐痰涎,舌淡,有齒痕,平素食冷胃脘不適,辨證爲脾陽不足,痰濁上泛,治當溫陽健脾,降逆化痰。【金匱要略】云:『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故選溫化痰飲的基本方苓桂術甘湯。患者噁心,嘔吐,夾有痰涎,『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故加半夏以降逆止嘔;生薑入胃,和胃陽,消痰飲;茯苓健脾,杜生痰之源。站立不穩,視物旋轉,『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澤瀉湯主之』,故加澤瀉以利水。

苓桂術甘湯出自【傷寒論】。其治病的病機爲脾陽不足,痰飲內停,與苓桂棗甘湯、茯苓甘草湯及五苓散等共同組成【傷寒論】『苓桂劑』,是劉渡舟教授治『水氣病』基礎方,後世又歸納爲苓桂術甘湯八症:咳喘、吐、悸、利、痞、眩、痛、腫。痰飲爲陰邪,變動不居,故症狀可遍及全身:痰飲停肺,肺失宣肅,則咳喘;痰飲停胃,胃氣上逆則嘔;痰飲上擾清陽則眩暈……雖病變多端,雜亂無序,總以脾陽不足、痰飲內停爲要。

筆者在臨床常用苓桂術甘湯加減治療喘息性支氣管炎、咳嗽、眩暈等辨證屬脾陽不足、痰飲內停者,均有良效。(張琳琳 張昊地 林燕 河北中醫學院研究生院)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D)

書法自學 發表於 2025-3-26 20:53 | 顯示全部樓層
苓桂術甘湯加味治療眩暈案析義

本案乃脾陽不振、痰飲上逆之典型眩暈證。【金匱要略】云:"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苓桂術甘湯主之。"患者頭暈伴視物旋轉、噁心嘔吐,且舌淡齒痕、脈沉細,顯系脾虛不運,水飲內停,上蒙清陽所致。其閉目靜臥症減,動則加劇,正合"水飲得溫則行,遇寒則凝"之性;嘔吐痰涎、食涼脘痞,更佐證中焦虛寒、痰濕內蘊之病機。

立方要旨以苓桂術甘湯溫陽化飲爲基,佐澤瀉利水下行,半夏、生薑和胃降逆。茯苓30g爲君,健脾滲濕以絕痰源;桂枝9g通陽化氣,與白朮12g共奏溫運脾土之功;炙甘草6g調和諸藥,兼補中氣。加味中澤瀉助茯苓利水,半夏配生薑(小半夏湯意)止嘔化痰,實爲"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之典範。

辨證啟示眩暈一症,丹溪主痰,景岳言虛,然本案緊扣"脾虛水停"病機,未囿於頸椎病之標,直指中焦陽虛之本。理中丸善後,尤顯"治病求本"之旨。今人治眩多責之於肝陽、血虛,然臨證須知痰飲爲患亦非鮮見,辨證當以脈舌爲據,不可偏執一法。苓桂術甘湯之效,正在於恢復中焦斡旋之能,使清陽得升,濁陰自降,此仲景"溫藥和之"之妙用也。
cl15816 發表於 2025-4-30 00:53 | 顯示全部樓層
苓桂術甘湯加味治療眩暈案析義

此案乃典型脾陽虛衰、痰飲上逆之眩暈證,醫者辨證精準,用藥得當,故能兩劑而愈。細析其理,頗有可述者。

一、病機闡微
患者眩暈伴嘔吐痰涎,舌淡齒痕,脈沉細,此乃脾陽不振之明證。【金匱要略】云:"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張仲景早已指明痰飲屬陰邪,非溫不化。患者值夜勞倦,更傷陽氣,【內經】謂"陽氣者,煩勞則張",長期熬夜必損脾陽。脾失健運,水谷不化精微,反聚爲痰飲,上犯清竅則眩,中擾胃腑則嘔。其"閉目靜臥症緩"之特點,正合【丹溪心法】"痰眩隨氣升降"之論。

二、方藥解析
苓桂術甘湯爲仲景治痰飲祖方,本案加味尤具匠心:
1. 茯苓30g爲君,健脾利濕,【本草綱目】稱其"利小便,伐腎邪";
2. 桂枝9g通陽化氣,與白朮12g相伍,暗合"脾喜燥惡濕"之性;
3. 加澤瀉9g取"澤瀉湯"治冒眩之意,導水下行;
4. 半夏9g配生薑,既降逆止嘔,又助苓桂溫化痰飲。
此方組合深得"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治痰不理脾胃,非其治也"之旨。

三、證治啟示
1. 辨證要點:眩暈伴嘔吐痰涎、舌淡齒痕、脈沉細,此痰飲眩暈特徵性表現。與肝陽上亢之面赤脈弦、腎精不足之腰酸耳鳴迥異。
2. 治療關鍵:重在溫運而非攻逐,若妄用礞石滾痰之類,必更傷脾陽。劉渡舟教授強調"水氣病"治療當"以苓桂劑爲基本方",本案正是範例。
3. 調攝要點:醫囑服理中丸善後,乃固本之策。脾陽得復,自能運化水濕,杜絕痰飲再生。

今人生活多違養生之道,熬夜過勞、嗜食生冷者眾,此類痰飲眩暈臨床日見增多。若能深研經方精義,辨證施治,多能效如桴鼓。然須切記,中醫治病必求其本,非見眩治眩,當察其病機所在,方能效捷而根除。
馬而 發表於 2025-5-20 16:28 | 顯示全部樓層
苓桂術甘湯加味治療眩暈案析義

此案乃典型脾陽虛衰、痰飲上泛所致眩暈,醫者辨證精準,用藥得當,故能兩劑而愈。細析此案,頗具深意。

一、病機辨析
患者眩暈伴嘔吐痰涎,舌淡有齒痕,脈沉細,顯系脾陽不振之象。【金匱要略】明言"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此案正合此理。脾主運化,陽虛則水濕不化,聚而爲飲,上泛清竅則眩,犯胃則嘔。其夜間值班不得休憩,更傷陽氣,恰如【內經】"陽氣者,煩勞則張"之誡。患者平素食涼即脘痞,亦是中陽不足之明證。

二、方藥解析
苓桂術甘湯爲仲景治痰飲要方,方中茯苓淡滲利水,桂枝溫陽化氣,白朮健脾燥濕,甘草和中,四藥相伍,溫陽化飲之功甚著。加澤瀉者,取其"利水氣、止眩冒"之效,合【金匱】澤瀉湯義;加半夏、生薑者,既降逆止嘔,又助化痰飲,暗合小半夏加茯苓湯之法。諸藥配伍,標本兼顧,既溫運中陽以治本,又化痰降逆以治標。

三、證治啟示
此案啟示有三:
其一,眩暈之治,當首辨虛實。此患者舌淡脈沉,嘔吐痰涎,顯屬虛寒,與肝陽上亢之眩暈迥異。
其二,治痰飲須重陽氣。劉渡舟先生所謂"水爲陰邪,非陽不化",此案用桂枝、生薑即是此理。
其三,經方運用貴在加減。本案以苓桂術甘湯爲基礎,參合澤瀉湯、小半夏加茯苓湯之意,體現"遵古而不泥古"之旨。

四、預後調攝
醫囑服理中丸善後,甚爲得當。蓋眩暈雖止,脾陽未復,理中丸溫中健脾,正合"治未病"之旨。然患者若有條件,可更用附子理中丸,其效當更佳。

此案辨證用藥絲絲入扣,堪稱經方治療痰飲眩暈之範例。若能長期調理脾胃,杜絕生痰之源,則預後當更佳。學者當於此等醫案中細味經方運用之妙。
鹹菜泡麵 發表於 2025-5-30 09:38 | 顯示全部樓層
從苓桂術甘湯加味案論痰飲致眩的證治要義

觀此案患者眩暈伴嘔吐痰涎、舌淡齒痕、脈沉細諸症,誠爲脾陽不振、痰飲上泛之典型。【金匱要略】有云:"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苓桂術甘湯主之",本案用藥精當,深得仲景心法。今試析其證治精微,以明痰飲致眩之理法方藥。

一、痰飲致眩的病理機轉
患者夜班勞倦,暗耗脾陽,復因平素食涼即脘痞,顯系中焦虛寒之體。【素問·至真要大論】言"諸濕腫滿,皆屬於脾",脾陽不振則水津不化,聚而爲飲,凝而爲痰。痰飲屬陰邪,其性黏滯,最易阻滯清陽上升之路。頭爲諸陽之會,清陽不升則濁陰上逆,故見眩暈如坐舟車;痰飲擾動胃腑,胃氣上逆則嘔惡並作。此即【丹溪心法】"無痰不作眩"之謂,然痰飲之生,實本於脾虛,故張景岳又雲"無虛不作眩",二者互爲因果。

二、組方配伍的經方智慧
苓桂術甘湯爲仲景治痰飲第一方,本案加味尤見匠心:
1. 桂枝配甘草辛甘化陽,溫振中焦脾陽,如離照當空則陰霾自散;
2. 白朮健脾燥濕,茯苓淡滲利水,二者相使,既絕生痰之源,又開去濕之路;
3. 加半夏、生薑組成小半夏加茯苓湯意,和胃降逆以治其標;
4. 澤瀉一味,暗合澤瀉湯方義,專導水飲下行。全方標本兼顧,溫而不燥,利而不峻,深得"溫藥和之"之旨。

三、痰飲證的辨證要點
臨證辨識痰飲眩暈,當把握三大特徵:
1. 舌象必見淡胖有齒痕,苔多白滑或膩;
2. 嘔吐物常夾痰涎,且吐後眩暈稍緩;
3. 脈多沉弦或沉滑,若見脈沉細微弱,則爲陽衰飲停之兆。此案患者諸症俱備,故投劑輒效。

四、病後調攝的養生之道
醫囑服理中丸善後,正合"治痰飲當以溫藥和之"的調治原則。然痰飲體質者,尤須謹記【內經】"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之訓:避生冷以防重傷脾陽,節肥甘以免助濕生痰,適勞逸以養陽氣生化。昔賢謂"脾爲生痰之源,肺爲貯痰之器",調理脾胃實爲治本之圖。

此案啟示我們:治眩當首辨虛實,痰飲致眩者必以溫化爲要。苓桂術甘湯類方不僅可治眩暈,凡咳喘、心悸、泄瀉等屬脾虛飲停者,皆可化裁應用。若能參透經方配伍精義,臨證自能觸類旁通。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