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02|回覆: 2

[醫藥臨床] 暖肝散寒法治痛經

[複製連結]
王波 發表於 2018-4-24 10:2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正常情況下,子宮內膜覆蓋於子宮體腔面,如因某種因素,使子宮內膜在身體其他部位生長,在功能上隨雌激素水平而有明顯變化,臨床患者多表現爲劇烈痛經。筆者習慣於從肝經入手,治療此病。今舉以吳茱萸湯加減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症痛經一例,具體如下:

患者,女,35歲。初診時間:2017年2月28日。患者自述經前期及經期劇烈腹痛一年余。痛時有如大錘錘擊,痛不欲生。伴頭痛,畏寒肢冷,下腹墜脹,倦怠乏力,眼乾,月經量少,色暗,有血塊。曾被多家醫院診斷爲子宮內膜異位症。口服鎮痛藥稍有緩解,但是病情反覆,效果不佳。查見舌胖大、尖紅、苔膩。脈寸浮弦,關尺沉弦有力。

診斷:痛經(肝寒氣滯)。

方藥:吳茱萸湯合金鈴子散合方加減:吳茱萸10克,生薑20克,黨參15克,黑附子12克,大黃10克,炮姜15克,元胡30克,川楝子30克,白芍25克,小茴香25克,升麻10克,香附15克,防風10克。顆粒劑,7劑。水沖服,早晚各1次口服。

2017年3月13日二診:服藥後疼痛明顯緩解,其餘症狀亦緩解,胃脘偏脹,腹部墜脹消失。舌胖大、舌質暗、舌苔薄白、舌尖紅已經消失。左寸關尺脈同前,右關脈沉細。上方去升麻,防風,炮姜,加茯苓25克,熟地15克,生大黃易酒大黃10克。7劑。

2017年3月21日三診:諸症緩解,腹痛基本消失。舌胖大,淡潤齒痕,脈沉無力。邪氣漸退,正虛之像已現。調整處方爲吳茱萸湯加減:吳茱萸10克,黨參15克,香附15克,當歸15克,黑附子15克,肉桂10克,杜仲15克,小茴香25克,烏藥20克,炮姜15克,茯苓25克。7劑。水沖服。

筆者認爲先有肝寒,而後肝陽不能升發,郁而氣滯,氣滯日久,血脈不利,變生瘀血,發爲痛經。『乾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王波 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三院)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D)

張機及 發表於 2025-3-31 17:48 | 顯示全部樓層
【醫案評析】本案以暖肝散寒法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症痛經,深得肝經虛寒證治要旨。患者經前腹痛如錘、畏寒肢冷、經血色暗夾塊,顯系厥陰肝經寒凝氣滯之候。【素問·舉痛論】云:"寒氣入經而稽遲,泣而不行",肝主疏泄而司血海,寒客肝脈則氣血凝澀,發爲痛經。

吳茱萸湯合金鈴子散爲的對之方。吳茱萸辛熱入肝,配生薑溫中散寒,佐黑附子增強溫陽之力,正合【傷寒論】"乾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之旨。妙在大黃與附子同用,取"溫下"之法,既除寒積又防燥熱;元胡、川楝子(金鈴子散)疏肝活血,與白芍柔肝相伍,剛柔相濟。小茴香、香附直入肝經,升麻、防風昇陽散郁,組方嚴謹,標本兼顧。

二診症狀改善而見胃脹,乃中焦陽氣未復之象。去升麻、防風防其升散耗氣,正體現"效不更方"而隨證微調的辨證思維。此案啟示:子宮內膜異位症痛經屬寒凝血瘀者,當重視肝經調治,溫通之法非獨針對胞宮,更需調理整體氣機。惟需注意,陽虛患者長期服用溫熱藥,當佐以滋陰之品以防燥傷陰血,後期可考慮合用二至丸等方鞏固療效。
賀券 發表於 2025-7-28 12:4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暖肝散寒法在子宮內膜異位症痛經中的運用——兼析吳茱萸湯加減案例】

子宮內膜異位症所致痛經,屬中醫"經行腹痛"範疇。本案以肝寒氣滯立論,取法仲景吳茱萸湯溫肝散寒、降逆化濁之功,佐以理氣活血之品,實得【內經】"寒者熱之""結者散之"之旨。茲就病機與治法析論如下:

一、肝經寒凝爲發病樞機
患者經前腹痛如錘、畏寒肢冷、經血色暗夾塊,顯系厥陰肝經寒凝之候。【素問·舉痛論】言:"寒氣入經而稽遲,泣而不行",肝主疏泄而司血海,寒邪內客則肝用不及,氣滯血瘀發爲痛經。其頭痛、眼乾乃寒濁上逆之象,脈象沉弦有力正是陰寒內盛之徵。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謂"女子以肝爲先天",本案從肝論治,實契病本。

二、方藥配伍深合經旨
首診以吳茱萸湯(吳茱萸、生薑、黨參)溫肝降逆,合黑附子、炮姜助陽散寒,更入金鈴子散(川楝子、元胡)理氣止痛,佐升麻、防風升發郁陽,大黃通因通用以祛瘀,組方嚴謹。尤妙在用小茴香25克,【本草匯言】稱其"乃溫中快氣之藥",能直入肝經散寒止痛。二診見胃脹去升散之品,加茯苓健脾,熟地滋腎,體現"見肝之病,知肝傳脾"之治未病思想。三診轉用溫補,取肉桂、杜仲溫補腎陽,遵張景岳"陽中求陰"之法。

三、辨證論治的層次遞進
本案治療呈現鮮明三階段:首診重在散寒破結,以"通"爲主;次診轉爲調和肝脾,通補兼施;末診側重溫補下元,固本培元。此正合【醫宗金鑒】"先去其邪,後補其正"的治則。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全程保持吳茱萸、小茴香等暖肝要藥,而隨證調整輔佐藥物,體現"治病求本"的辨證思維。

結語:
子宮內膜異位症痛經雖病位在胞宮,然從肝經論治每獲良效。本案啟示我們:對於寒凝血瘀型痛經,暖肝散寒法能恢復肝之疏泄功能,使氣血調暢而痛自除。然臨床須注意個體差異,若見舌紅少津、脈細數之陰虛內熱證,則非本方所宜。學者當遵"辨證論治"原則,不可執方而待病。

(文中方藥劑量及配伍比例需經執業中醫師辨證調整,患者請勿自行套用)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