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095|回覆: 2

[家庭教育方法] 白岩松·閱讀,讓我沒有變成自己討厭的人(值得告訴孩子)

[複製連結]
學霸 發表於 2018-3-31 13:1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897c20b912fa31ad2330843ee28c7258.jpg

老師家長,你家孩子愛讀書嗎?你家孩子閒暇時間都在做什麼?

今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再次談到了『讀書』!

白岩松說,怎樣才能做到自信、理性、平和、樂觀這8個字,『除了讀書,沒有其他辦法,沒有捷徑』。

『現在大家都在看手機,手機是碎片化閱讀,大部分信息是與你「同質化」的人群篩選出來的,它不會提高你。而書本是經過了歲月和很多人篩選出來的,它會高於你。』他說。

而就在不久前,白岩松在接受採訪時還曾說,『有人問我,你閒暇時間都讀什麼書?我說,我是讀書的閒余時間,才幹點主持的事兒。』

這麼愛書的他,是怎樣閱讀的?又是怎樣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的?小明爲您整理編輯了白岩松的一些閱讀故事和觀點,兩會雖然結束了,但閱讀卻是值得我們一談再談的話題,或許這些和閱讀有關的故事、觀點,您可以和孩子分享。

在閱讀中成爲更好的自己

很多人問過我,到現在的生命歷程中,哪本書對你影響最大?我的標準答案是【新華字典】。沒有【新華字典】,我走不進浩如煙海的中國文化,它的博大精深,讓我從文化意義上開始一步步成爲真正的中國人。【新華字典】對我來說太重要了!

當我拉開80年代的書架,會把哪本書抽出來呢?我印象太深,那是1986年的一個春天,我剛剛走進大學校園半年,來到了北京王府井新華書店,當時王府井新華書店幾乎是所有讀書人的天堂,在那兒我找到一本【朦朧詩選】,當我打開書,撲面而來的是兩句話:『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

當我讀到這本書里那麼多詩之後,我才從草原上來的年輕人變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北京人,從一個中學生變成了一個大學生,從一個中國人變成了開始思考中國各種各樣問題的有責任感的、並且開始擁有自己獨立思維方式的中國人。

上世紀90年代中期,我走進了【東方時空】。二十多歲的年齡,要成爲【東方之子】的節目主持人,我要去與一個又一個資深的東方之子交談。我當然是沒有底氣的,所以要不斷去學,太多的書在幫助我。

到了新世紀這十年,當我翻開老子那五千多字【道德經】的時候,我發現,老祖宗幾乎把今天的什麼都寫入了其中。當然最最重要的,有五個字讓我對很多事情豁然開朗——無私爲大私。當你真正做到無私的時候,你得到的是最多的,這是與人生有關的。

我覺得我非常感謝閱讀,因爲閱讀在我18歲那一年爲我的生命種下了那麼多可以生根開花的種子,讓我成爲了今天的我。更重要的是,讓我的今天不是我18歲所厭倦和討厭的那一個,我覺得這太重要了。

38d64576fd68d5dbffef089bf5a0c3b1.jpg

讀書產生敬畏心和信仰心

早有調查顯示,人們讀書和知識獲取的水平和你的工資收入是成正比的,我想只有你書讀得足夠多了,你才會更有創意,才會更自信,你才會更有底氣,才能獲取更多的物質回報。

但是這還不是最重要的。書讀得多了,你在情感方面會是一個充沛的、獲益很多的人,你的依靠會更充實,更重要的是在讀書中會尋找到我們的信仰和精神支柱。

中國人的信仰就在唐詩宋詞當中,在爺爺姥姥講給你的故事裡,在【三國演義》裡,在【紅樓夢》裡,在【西遊記》裡,在無數的經典書籍當中,在至今仍被文人使用的那種美麗的方塊字間。

讀書讀久了,你就有了敬,有了畏,有了敬,有了畏,知道什麼是最好的我要去做,知道什麼是不好的我不能逾越它。

就如同社會這條奔騰的大河兩邊有了安全的河床,有敬和畏這兩個河床在,不管這條河流如何奔涌,總是安全的。我們現在正處在慢慢地建起這兩邊河床的過程中。

也許讀書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但是讀書可以改變很多,可以讓我們一個又一個人變得更好。

a6d041f7a2bf8995160e72ab6bc64055.jpg

不應限制孩子讀閒書的熱情

非常幸運的是,我在童年的時候,母親沒有阻攔我閱讀各種各樣的書。那個年代沒有適合我們的讀物,於是大人的書、小孩的書,甚至很多奇怪的書我都去讀,我還用母親的兩個閱覽證到處借書看,於是養成了讀書的習慣,這個習慣陪伴我至今。

我的孩子最開始進行大部分閱讀的時候看的都是武俠書,很多人對此有質疑,但我們沒有干涉他。看完之後他開始對明、清這兩個朝代的歷史產生了興趣,於是就去找相關的歷史書來閱讀。

十多年後,就在他升入高三時,他決定要學歷史。我想,這是因爲他的興趣沒有被打擾,而且越來越濃,最後變成了他的選擇和追求。

因此,在孩子童年時候,興趣的養成非常重要。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讓孩子喜歡上學,同樣非常重要。

現在有很多人爲了讓孩子上一個好小學,每天早晨需要花很長時間把孩子送到學校。我的孩子上小學是在離小區只有30米的學校,那也不是什麼名校。我當時選擇小學的理念有兩點,第一是擇校不如擇師,因爲好的教師會讓孩子對學習有興趣,讓孩子愛上學習的過程;第二是學校一定要離家近些,這樣孩子才能多睡一會兒,不會因爲過早起床而討厭上學。

此外,在孩子童年的時候,我們在精神上要富養孩子,但在物質上可以清苦一點——經常讓孩子『餓』一點兒,讓他們在想要得到某些物質東西的時候,需要一些等待,需要踮起腳才可以得到,這樣的得到才是最快樂的。

人生中最好吃的飯是餓的時候吃的,最能獲得快樂的東西是盼了很久後得到的。

47484c7fa50783dc19e17286f409f556.jpg

講大道理沒用,要言傳身教

父母是孩子最早最好的老師,你怎麼去推廣閱讀,首先得自己看書。

兒子回到家看到我,經常是在喝著茶看著書,他也愛看,簡直像是睡在書里一樣,書上桌上都是書,而且他不看電子書,一定要看紙質書。

家長是一個潤物細無聲的角色,所謂言傳身教,你認爲這個年齡的孩子,你天天摁在這兒,跟他講大道理有用嗎?

再舉個例子,我家住在頂層,每到晚上坐電梯回家。上了頂層後,我都會摁下『1層』,讓電梯下去。因爲晚上的大多數人都是回家,如此方便其他回家的人,縮短等待時間。

後來我發現,以後每晚回家,孩子非常自然地也有了這個習慣,而我從未跟孩子說過『你該怎麼怎麼做』的話。

jfwe761289 發表於 2025-7-11 21:5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讀書與人格養成:從白岩松讀書觀談起

白岩松先生關於讀書的見解,誠爲當代浮躁社會中的一劑良方。其言"讀書使人自信、理性、平和、樂觀",實乃承續了中國傳統士人"讀書明理"之要義。今試析其讀書觀之內涵,以明讀書與人格養成之關係。

讀書之首要,在於突破信息繭房。白岩松先生批評手機碎片化閱讀使人囿於"同質化"信息,此論切中時弊。【禮記·學記】云:"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然今人之"友",多爲算法推薦之同類信息,終致思想日益偏狹。而經典書籍歷經歲月淬鍊,如良師益友,能提升人之精神境界。此即孔子所謂"友直,友諒,友多聞"之意。讀書使人接觸異質思想,打破認知壁壘,此乃培養理性思維之基礎。

讀書次在變化氣質。白岩松自述讀【新華字典】而入中國文化之門,讀【朦朧詩選】而完成精神蛻變,此即古人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近思錄】載程頤言:"不學,則牆面而立。"讀書猶如打開多重世界之門,使人心胸開闊,見解超拔。白岩松從草原青年成長爲有獨立思考之媒體人,正是通過讀書實現了氣質之變。書籍作爲人類文明精華之載體,具有潛移默化之功,讀者於不知不覺中,已受其薰陶。

讀書更在明理踐行。白岩松讀【道德經】而悟"無私爲大私"之理,此乃讀書之最高境界。王陽明【傳習錄】云:"知而不行,只是未知。"讀書非爲炫耀知識,而在明曉事理後身體力行。中國傳統文化素重知行合一,讀書最終要落實到做人處事之中。白岩松能在傳媒界保持獨立品格,不隨波逐流,正是其讀書明理後之外在表現。

至於培養子女讀書興趣,竊以爲當以春風化雨之法。強制讀書反生厭惡,不如營造家庭讀書氛圍,使子女耳濡目染。朱熹【童蒙須知】主張"循序漸進",先培養興趣,後引導深入。家長若能以身作則,閒暇時手不釋卷,子女自會效仿。選擇書籍亦當尊重子女興趣,不可強求。

讀書一事,看似個人習慣,實關乎民族精神之傳承。白岩松之讀書觀,既承傳統讀書明理之精神,又具現代獨立思考之特質,值得我輩深思。當此信息爆炸時代,惟有回歸經典閱讀,方能避免精神碎片化,養成健全人格。願諸君皆能從讀書中獲得精神成長,不至成爲自己所厭惡之人。
徐始 發表於 2025-7-26 13: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讀書與人格養成——從白岩松的閱讀觀談起

白岩松先生關於閱讀的見解,實乃當代浮躁社會中的一劑良方。其言"讀書使人自信、理性、平和、樂觀",非虛語也。讀書之道,自古即爲君子修身之要途。【禮記·學記】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讀書之於人格養成,猶如雕琢之於美玉,不可或缺。

白氏自述其閱讀歷程,由【新華字典】啟蒙,至【朦朧詩選】開智,終至【道德經】悟道,此一過程暗合古人"由字通詞,由詞通道"的治學路徑。【新華字典】者,現代人之【說文解字】也。許慎著【說文】,使漢字系統粲然可考;今人持【新華字典】,亦能循字溯源,窺見文化堂奧。白氏以此爲基,可謂得讀書之要義。

其讀【朦朧詩選】而心智大開,尤令人感慨。北島"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之句,實乃當代【離騷】,道盡士人風骨。讀書使人超越地域局限,從"草原青年"蛻變爲"思考中國的中國人",此即蘇軾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之真諦。書籍猶如時空隧道,能使讀者與古今智者對話,使狹隘者開闊,使淺薄者深沉。

至其讀【道德經】而悟"無私爲大私",更顯讀書之妙用。此五字真言,實乃老子"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的現代表達。讀書至此境界,已非單純知識積累,而是生命智慧的融會貫通。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白氏之閱讀經歷,恰印證此理。

今人沉迷手機碎片化閱讀,恰如莊子所譏之"朝菌不知晦朔"。碎片信息使人思維支離,而同質化內容更令人心智閉塞。反觀經典書籍,皆歷經時間淬鍊,如大浪淘沙後之真金。朱熹謂:"爲學須是循序漸進,熟讀而精思。"讀書之道,貴在系統深入,非浮光掠影可得。

白岩松言"我是讀書的閒余時間,才幹點主持的事兒",此語頗有古人"一日不讀書,胸臆生荊棘"之慨。其以讀書爲生命主調,主持爲餘事,實爲對當代功利閱讀風氣的有力反撥。培養子女讀書興趣,亦當以身作則,營造家庭書香氛圍。司馬光【訓儉示康】云:"積財千萬,不如薄伎在身。"而讀書正是一切技藝之根基。

讀書之益,非止於知識增長,更在於人格完善。孔子曰:"古之學者爲己,今之學者爲人。"讀書若只爲功利,則失其本真;唯有將閱讀內化爲生命需求,方能達到白岩松所言"沒有變成自己討厭的人"之境。在這個信息爆炸而智慧稀缺的時代,重提讀書價值,實爲對人文精神的堅守。願世人皆能於書海中覓得真我,成就君子人格。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