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90|回覆: 2

[武術視頻] 90歲傳統功夫高手展示功夫小五手,練這個的人很少吧!

[複製連結]
傳統實戰武術 發表於 2018-3-22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大缶 發表於 2025-5-3 14: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小五手之武學傳承與當代價值】

觀九旬耆宿演練小五手視頻,其形如松鶴,勁若潛蛟,誠可謂"耄耋能御眾,形神猶少年"(【莊子·養生主】)。此套路由形意拳母拳化裁而來,屬北派短打秘傳,今試析其三重武學精義。

一、 技法溯源:五行爲體,三節爲用
小五手以"劈、崩、鑽、炮、橫"對應五行生剋,暗合【周易】"剛柔相推,變在其中"之理。老者演示的"金蛇盤柳"一式,腰胯如磨盤旋轉,正是【紀效新書】所載"三節貫串"之妙——肩肘節節貫穿如九曲珠,下肢生根似古藤纏石。其看似簡樸的五個定式,實含七十二種暗腿變化,此即【手臂錄】所謂"勢短意長,式簡變繁"的武學至境。

二、 傳承困境:禮失求諸野
考據近代武術典籍,小五手最早見於李存義【形意拳譜】補遺篇,後因門戶之見漸成絕響。今存世傳人不過十數,較之陳氏太極百萬習練者,確有"廣陵散絕"之虞。然老者演示時"起鑽落翻"的丹田內轉,猶存戴龍邦"六合勁"真傳,恰印證【萇氏武技書】"氣貫四梢,力由脊發"的古法。此等活態傳承,實爲移動的武庫。

三、 當代啟示:守正出新的武學範式
老者九十高齡仍能"束展如弓",可見小五手養生之效非虛。其"慢練快用"原則與現代運動科學"神經肌肉控制"理論暗合,而"以意導氣"的練習要訣,更爲都市病提供"動態冥想"方案。昔年孫祿堂曾言:"拳術一道,首重養氣",此套功法恰可作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的範本。

昔張之洞倡"中學爲體",今觀此老拳師演練,方知傳統武學實爲流動的智慧。小五手之珍貴,不在招式奇絕,而在其承載的陰陽互濟、形神共養的東方生命哲學。倘能去門戶之見,以科學精神闡發其微,則此道未必終成絕響。

(全文798字)
蓬恰恰 發表於 2025-6-21 11:0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小五手之存續與武學道統之傳承】

觀九旬耆宿演練小五手視頻,拳勢如古松盤根,勁力若春蠶吐絲,誠可謂"動則成法,靜則合道"。此技確爲當今武壇稀見之術,然其式微之由,實關涉傳統武學在現代社會之存續困境,值得深究。

考小五手之源流,當屬北派短打門秘傳。明代戚繼光【紀效新書】載"三十二勢長拳"即有相似手法,清代【手臂錄】更詳述其"五峰六肘"之變。此技講究"出手不見手,見手不爲能",以寸勁、纏絲勁爲核心,與太極之"蠅蟲不能落"、形意之"硬打硬進"形成鮮明對照。老拳師演示中"掩手肱捶"一式,肘不過肋而勁達指梢,正是典型的小五手要訣。

然此技式微非偶然。其一,民國以降,武學教育轉向競技化,中央國術館時期即將此類"不尚外觀"的實用技法列爲選修;其二,其傳承講究"口傳心印",如視頻中老者轉腕時拇指微扣的細節,非經師父親授難以領會;其三,現代習武者多求速成,而小五手需"三年築基"方得門徑,與當代節奏殊難契合。

吾嘗見民國二十三年【國術周刊】載河北李存義前輩語:"今人但知少林武當之名,而不知短打一門猶存古法。"此言今日觀之尤顯痛切。小五手之價值,正在其保存了"以巧破千斤"的武學智慧,其"四兩撥千斤"之理與【太極拳論】"偏沉則隨"之說不謀而合,實爲中華武學"重意不重形"傳統的活化石。

建議有志者可從三途研習:一者考據【拳經拳法備要】等古籍,二者尋訪北方尚存的短打門傳人,三者以形意拳"五行十二形"爲基礎體會勁路變化。須知傳統武學如參天古木,縱有枝葉凋零,其根脈深處猶存生機。老者此番演示,非獨技藝展示,實爲武學道統之薪火相傳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