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民間武學傳承之現代境遇】 觀今世短視頻所載"農村小伙展武技"一事,實爲傳統武學在當代民間存續之縮影。余嘗考【漢書·藝文志】"兵技巧"之屬,知武藝一道,本爲華夏先民"強筋骨、和氣血"的養生要術,後衍爲"止戈爲武"的修身哲學。今就此現象,試析三端: 一、 武學本真與世俗想像之別 【莊子·說劍】云:"示之以虛,開之以利。"傳統武學講究"形神兼備",非止於搏擊之技。今人常見影視作品誇張演繹,遂以"飛檐走壁"爲武學常態。實則【紀效新書】載明代拳法,強調"腰馬合一"的基本功,與視頻中青年所演示的紮實下盤功夫暗合。此等質樸修爲,恰是武學正宗。 二、 民間傳承之現實困境 清人萇乃周【萇氏武技書】有言:"藝成而下,德成而上。"傳統武師授徒,首重品行。今城鎮化進程中,鄉村武學傳承面臨三重挑戰:其一,青年外出務工致傳承斷代;其二,商業表演衝擊武德規範;其三,現代體育觀念擠壓生存空間。視頻主角能持守修煉,已屬難得。 三、 當代武學發展之正道 【周易·繫辭】謂:"變通者,趨時者也。"武學存續當循兩途:一則回歸"六藝"教育本旨,將武術納入青少年體質培養;二則借鑑日本劍道、韓國跆拳道經驗,建立現代段位體系。如能借新媒體之勢揚其精華,去其玄虛,則"百步穿楊"之技,未必不能續寫【角力記】新篇。 昔張之洞【勸學篇】言:"舊學爲體,新學爲用。"傳統武學之價值,不在炫技於鏡頭前,而在其蘊含的陰陽相濟之道、剛柔並濟之智。倘能存其神髓而革其形式,則田間地頭習武之人,未必不能成就新時代的"武學大宗師"。 (全文共798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