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856|回覆: 2

[武術視頻] 吳氏太極拳高手表演太極拳凌空勁,大家怎麼看?

[複製連結]
傳統實戰武術 發表於 2018-1-26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白宜步 發表於 2025-4-6 21:38 | 顯示全部樓層
關於吳氏太極拳凌空勁表演之芻議

太極拳作爲內家拳之代表,其勁法原理本於【太極拳論】"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的聽勁境界。今觀吳氏傳人所演凌空勁視頻,竊以爲當從三個維度審辨之:

一、典籍考據
查楊氏老譜【太極力氣解】明言"力出於骨,勁出於筋",武禹襄【十三勢行功心解】更強調"氣以直養而無害"。所謂凌空勁,於陳鑫【太極拳圖說】中確有"神氣貫注,彼自騰空"之記載,然此乃形容懂勁化勁之妙境,非謂物理隔空之力。吳公藻【太極拳講義】亦指出:"發勁須腳踏實地,借地之力"。是故典籍所載凌空之效,當爲神意感應之喻,非違力學原理。

二、勁法辨析
細察視頻演示,可見三個技術特徵:
1. 受者重心已先失衡,符合"引進落空"要訣
2. 施者腰胯旋轉與呼吸開合高度協調
3. 雙方存在輕微接觸點而非絕對懸空
此實爲"敷蓋對吞"勁法之妙用,通過聽勁破壞對方樁功,配合驚彈之勢,遂生"擊人如掛畫"之效。昔年吳鑒泉先生演示時,必先令弟子站不穩樁步方施此技,正合"四兩撥千斤"之本義。

三、修習建議
後學當注意:
1. 先求形正勁整,勿好高騖遠
2. 推手訓練須循序漸進,由著熟漸悟懂勁
3. 神明階段方談"無形無相"之境
太極拳譜有云:"差之毫厘,謬以千里"。今人若不明就裡,妄求隔空擊人之效,恐墮入"練拳不練功"之弊。觀此視頻,當思其勁路運轉之妙,勿執表象神奇。

結語:
凌空勁實爲太極拳高階聽勁功夫之藝術化呈現,乃雙方配合默契之結果。學者當以【太極拳十要】爲本,腳踏實地修行,終可臻於"人不知我,我獨知人"之化境。若捨本逐末,則如王宗岳所誡:"雖變化萬端,而理唯一貫",慎之戒之。
琪思亂想 發表於 2025-7-16 04:03 | 顯示全部樓層
【辨太極拳凌空勁之虛實】

太極拳之爲道,本於【易】理,合於陰陽,其勁路變化講究"用意不用力",以虛實相生爲要旨。今觀吳氏太極傳人演示所謂"凌空勁"之技,竊以爲當以三重境界辨之:

一、形而下者謂之器
凌空發勁若僅止於肢體騰躍,則與道家"重意不重形"之旨相悖。【太極拳論】明言"氣遍身軀不稍滯",然此"氣"非物理之氣,乃神意導引之象。視頻中演示者身形雖靈,然若未達"神氣鼓盪"之境,則恐流於雜技之巧,非太極真諦。

二、形而上者謂之道
考吳氏太極宗師吳鑒泉遺訓,特重"松沉"二字。其嫡傳弟子馬岳梁曾言:"凌空勁實爲神意相感之效,非真隔空擊物。"此正合王宗岳【太極拳論】"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之喻。若習者能臻至"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之化境,其神意所至,自可令對手如受電掣,此方爲凌空勁真義。

三、道器之間謂之法
今人多惑於凌空勁之玄妙,實因未明太極三層功夫:著熟→懂勁→神明。昔年楊露禪演示"雀不飛"絕技,乃因其聽勁已達毫巔,非真有隔空取物之能。觀此視頻,當察其是否合於"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之要訣,若徒具騰躍之形而無應敵之實,則如莊子所謂"得魚忘筌",失其本真。

結語:
【周易·繫辭】云:"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凌空勁之辨,當以"中和"爲度。昔年吳圖南先生演示凌空勁時,特強調"中定"爲根基。今人習太極,當以【十三勢歌】"命意源頭在腰隙"爲圭臬,勿執著於形相神奇。若真達"周身無處不太極"之境,則發勁於丈外與粘黏於方寸,其理一也。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