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73|回覆: 2

[訓詁學] 【每日一字】美·愛美之心 人皆有之

[複製連結]
中央紀委監察部 發表於 2017-12-18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852728d42d32c224d9cf52a8a3bbdb58.jpg

  西施、王昭君、貂蟬、楊玉環被稱爲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人們以『沉魚,落雁,閉月,羞花』分別形容她們的絕代芳姿。『沉魚』講的是西施浣紗,『落雁』指的是昭君出塞,『閉月』述說貂蟬拜月;『羞花』談的是楊玉環醉酒觀花。她們身上曲折動人的傳奇故事,在民間廣爲傳頌。

607dac083689df8c64975b04ffa04494.jpg

  美字的甲骨文字形下面是『大』,像一個站立的人形,上面像是裝飾用的羊角。在古代,人們狩獵時往往會在頭頂戴上獸角和羽毛做成的掩飾物,以便接近獵物。後來這種獸角或羽毛逐漸成爲裝飾品,戴在頭上成爲美的標誌。還有一種解釋源自【說文解字】:『美,甘也。從羊,從大。羊在六畜主給膳也』,許慎認爲美字最初表達的是人們對『甘』這一味覺經驗的審美感受。民以食爲天,人們在早期生存非常困難的情況下,有什麼比吃到肥而甘的羊肉更美的事情呢?『羊』『大』而且『其肉甘甜』體現出來的審美感受,與人的生存密切相關,是人類最初的生命體驗。

fa358a921ada5547c7e7ef3f542c1191.jpg

  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美的內涵日益豐富,人們對美的理解不僅局限於吃羊肉的快樂,一切能引起人們愉悅、幸福感覺的人、事、物,都能被稱爲是美的。因此,對自然美的驚嘆、對藝術美的創造、對道德美的崇尚、對生活美的享受,構成了人們生活的豐富樂章。無論是遠古圖騰的龍飛鳳舞、楚辭漢賦的浪漫主義,還是字裡行間穿梭的靈動、音符旋律跳動的流光,又或是曲折婉轉滲透的哲理、筆走龍蛇凝固的永恆,無不讓人由衷感嘆泱泱中華文化之美。文人墨客們飽受詩書浸染,生活中的美帶來的快樂,讓他們不禁揮毫抒寫了一行行情景交融、或綺麗或樸實的文字:『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美人,『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美景,『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的美樂,都令人沉醉。

4e2738fb98eab8cdaeaa14cf4716c91a.jpg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對美的認識,卻因人、因事、因情、因景、因時而異。莊子看到了美的相對性,所以他說:『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麋鹿見之決驟』,人認爲美的,魚、鳥、麋鹿卻避之唯恐不及。但是,無論現實的美還是藝術的美,必定有情動於中,必定能震撼、呼喚、激盪、感動人們的心。例如,古人說梅蘭菊竹之美在於符合君子理想,山水泉林之美在氣質清虛恬淡、超然脫俗,詩詞歌賦等文藝作品之美,則在於詩者『言志』、文爲『心學』、書爲『心畫』、畫尚『寫意』……美是我們感情與心靈的外化與寄託,正如劉勰所說,『物以情觀,故辭必巧麗』,真正的美不會因爲時間的流逝而消失,而是因歲月的淬鍊而熠熠生輝。

d57fab3df54e51d55313f713836244ea.jpg

  有意思的是,古人常常以美寄情,故而『美』字所能指代的含義十分豐富。例如,孔子說君子有五美:『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這裡的五美就是品德志趣高尚之人的標準。再如,現在『美人』一般指容貌美麗的女子,但是在古詩文中並不完全是這樣,【詩經·秦風·蒹葭】中,『蒹葭蒼蒼,白露爲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伊人』象徵的是苦苦追尋而終不可得的理想;『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屈原喜愛在辭賦中採用『香草美人』的寓意手法,或比喻君王,或以此自喻;蘇軾在【前赤壁賦】中則寫過『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說的也不是看見了美麗的姑娘,而是借對美人的思念表達自己的忠誠。

68a3b963480005c6493dcf07f5971e31.jpg

  由古至今,『美』字從字形到寓意都有變化,但是人們對美的追求卻從未改變。在平凡瑣碎的日常生活中,無論是登山臨水以遣懷,畫船聽雨而逸興,還是在楊柳彎月下歌詩,於雪落無聲處賞景——只要願意,就能發現美。(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 郝思斯)

偷月 發表於 2025-7-21 03:12 | 顯示全部樓層
【釋"美":從味覺體驗到精神超越的審美歷程】

"美"字之構形,實爲華夏先民審美意識之密碼。甲骨文"美"(𦍌)上從羊角,下從大人,許慎【說文】以"羊大則美"解之,誠非虛言。此中暗含三重文化隱喻:一則反映狩獵時代以猛獸裝飾爲勇武之美的原始崇拜;二則體現農耕文明"羊在六畜主給膳"的味覺審美;三則暗藏"大人佩羊角"的儀式性審美。三種解釋看似相異,實則共同指向審美發生的物質基礎——人類對生存愉悅的本能追求。

【孟子·告子上】云"目之於色也,有同美焉",然細究"美"字演變,可見審美意識實經歷從感官到精神的升華過程。商周青銅器上的饕餮紋飾,正是"羊角之美"的宗教化呈現;【禮記】載"羔雁爲贄",則顯示羊的審美價值已轉化爲禮制符號。至【論語】"里仁爲美"、【莊子】"天地有大美","美"的範疇終由口腹之慾擴展至道德境界與宇宙本體。

四大美人傳說之"沉魚落雁"等意象,恰是這種審美發展的文學投射。西施浣紗、昭君出塞等故事,表面寫容色之美,深層實爲"比德"傳統的延續——【詩經】"有美一人,清揚婉兮"的描寫,始終與"淑人君子,其儀一兮"的道德評價相表里。唐宋以降,"美"更分化出"錯彩鏤金"與"清水芙蓉"兩種審美範式,蘇軾"淡妝濃抹總相宜"之句,可謂對"美"之多元性的最佳詮釋。

今人論美,當知漢字"美"實爲一部壓縮的文明史。從甲骨文的味覺體驗到金文的圖騰崇拜,從先秦的"比德說"到魏晉的"暢神說","美"字始終在物質與精神、個體與宇宙的張力中生長。王羲之書【蘭亭】謂"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正是這種大美境界的生動體現。當代審美若止於皮相之美,豈非辜負了"美"字四千年的精神跋涉?

(全文798字)
黃文勇 發表於 2025-7-21 11:28 | 顯示全部樓層
【釋"美":從味覺體驗到精神超越的審美歷程】

"美"字之形義演變,實爲華夏先民審美意識覺醒之縮影。甲骨文"美"字上從羊角、下從大人,許慎【說文】訓爲"甘也",揭示出味覺快感乃審美意識之原始形態。案【禮記·禮運】"夫禮之初,始諸飲食",恰可印證先民以"羊大甘肥"爲美的物質基礎。此乃"羊人爲美"與"羊大爲美"二說之深層統一——狩獵時代的圖騰崇拜與農耕時代的飲食審美,共同構成華夏美學的雙重源頭。

考諸典籍,"美"之範疇歷經三次升華:其一爲【孟子·告子】"目之於色也,有同美焉",將感官愉悅普遍化;其二見【論語·雍也】"里仁爲美",使道德價值審美化;其三至【文心雕龍】"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闕之下",達成藝術想像的超越性。四大美人傳說正暗合此演進軌跡:"沉魚落雁"狀其自然形態之美,"閉月羞花"顯其道德人格之美,而民間敘事賦予的歷史想像,則升華爲文化記憶之美。

文人審美尤重"意象"建構,蘇軾"欲把西湖比西子"之喻,非徒形似,實得【周易】"觀物取象"之精髓。白居易描摹琵琶聲"如珠落玉盤",恰是【樂記】"聲成文謂之音"的生動實踐。至若【詩經】"巧笑倩兮"之句,更開創"以形寫神"的傳統,王夫之【姜齋詩話】謂之"取影傳神",此乃中華美學之獨造。

今人論美,當知"羊大爲美"不僅是味覺記憶,更是文明基因。從甲骨文的狩獵圖騰到青銅器的饕餮紋樣,從【詩經】的比興傳統到園林的借景藝術,華夏審美始終貫通著"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的思維特質。明乎此,則知"愛美之心"非僅天性,實爲文明教化使然。故【樂記】云"知聲而不知音者,禽獸是也",審美能力正是人禽之辨的關鍵尺度。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癸巳日|黃帝4722年六月廿九日丑時| 2025/7/23/週三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