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477|回覆: 0

[儒家學說] 【論語譯解】12.19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 ...

[複製連結]
安魯東 發表於 2017-11-1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76b0dd3bb818b9c5f10134a7f05d98a9.jpg

12.19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爲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注釋:

1、無道:指無道的人,可引申爲盜賊或亂民。

2、偃:仆倒,可引申爲被感化。

白話試譯:

季康子問孔子如何治理政事,說:『如殺掉無道之人,以成全有道之人,如何?』孔子回答:『您面臨的這種政治局面,哪裡用得著殺戮的手段呢?您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會跟著行善。君子之德好比風,小人之德好比草,風吹到草上,草必順著倒。』

疏解:

魯國盜賊橫行,社會混亂,季康子想用重典整治,殺掉一批人,以恢復社會秩序。但孔子認爲,魯國那時的局面,尚不需要以血腥的重典收拾。

重典可以使用,但只能作爲最後的手段使用;魯國那時還有其他治理手段可供選擇,所以不需『以霹靂手段,顯菩薩心腸』。(胡林翼語)

孔子認爲,當時魯國的亂局,是惡政結出的果子,是季康子這類當政者造成的;因此,若要民善,需正本清源,政府先自善;而政府要自善,那麼掌握著魯國最大權力的季康子,更是首先要善。

因爲,只有季康子善了,那麼魯國的整個官僚系統才可能善;而只有魯國的政治系統善了,政府才能有效推行教化。

惡者推教化,虛偽可憎,百姓是不會聽的;而善者推教化,就好像以德風吹草,草沒有不順著倒的。

假如政府不行德政,推教化;卻要求民眾安分守己,並用重典威逼,不教而殺;那麼就等於殘害百姓,百姓不會信服。【鹽鐵論.疾貪篇】云:『政教暗而不著,百姓顛蹶而不扶,猶赤子臨井焉,聽其入也。若此,則何以爲民父母,故君子急於教,緩於刑。』

龍依 發表於 2025-5-3 13:4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顏淵】第十九章政教關係疏證

季康子問政一章,實爲儒家德治思想之精要。康子欲以刑殺立威,孔子則以德風草偃爲對,二者政見之殊,恰爲霸術與王道的分野。今就經義作三重闡發:

一、刑政之本末辯
康子所謂"殺無道以就有道",乃春秋霸政余習。鄭玄注"無道"爲"亂民",實指失教之眾。孔子"焉用殺"之詰,非謂廢刑,而是明刑措之道。【尚書·大君陳】云"義刑義殺",刑必當罪而後可。朱子【集注】指出:"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正此章之綱目。康子之失,在捨本逐末,不修己德而務刑名,此韓非、商君之術,非周公之遺教。

二、德化之感應說
"君子德風"之喻,源自【詩經·烝民】"吉甫作誦,穆如清風"。孔穎達疏解"草上之風"爲"加草以風",猶【孟子】"沛然德教溢乎四海"之意。此中深意有三:其一,德化有上行下效之序,【大學】"上老老而民興孝"是也;其二,感應具必然之勢,如【易傳】"同聲相應"之理;其三,教化含浸潤之效,類【中庸】"溥博淵泉"之喻。康子但見刑戮之速效,未悟德教之深遠。

三、政教之先後次第
孔子言"子欲善而民善",暗含【春秋】"正始"之義。董仲舒【春秋繁露】云:"王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季氏專魯政,其"聚斂而附益之"(【論語·先進】),正是民化爲盜之源。故孔子對症發藥,非僅反對刑殺,實指陳爲政當以"修己安人"爲根本。程頤謂:"聖人之政,養民爲本,教化先之。"此章"欲善"之說,與【堯曰】"允執其中"一脈相承。

今觀【鹽鐵論】所引,恰可作此章註腳。賢良文學疾"政教暗而不著",正合孔子"德風"之教;言"君子急於教,緩於刑",尤得"焉用殺"之旨。季康子之問,暴露出春秋執政者之通病——重威權而輕德化。孔子之對,則確立儒家爲政以德之圭臬。後世王陽明【傳習錄】云"殺人須是殺人刀,活人須是活人劍",政教之辨,於此章盡矣。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