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33|回覆: 2

[中醫入門] 老中醫·胖補氣,瘦補血,對症下藥才最好!

[複製連結]
仰望岐黃 發表於 2017-12-14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仰望岐黃 中醫 性命 心靈

人體要氣血平衡,才會精神抖擻,百病不侵.健康不健康最重要的就是看氣血是否平衡。

  

從中醫角度來講,人體的氣有肝氣、肺氣、腎氣、脾氣、衛氣、營氣、宗氣等。 其實,氣很簡單,你只要記住一句話就可以了——

  

氣,是人體的動力。血是這個動力的源泉。它們共同推動著身體內能量的轉化和新陳代謝。

中醫有『血爲氣之母,氣爲血之帥』之說。血無氣的統帥和推動,就無法到達身體需要的地方;氣無血作爲基礎,氣就變成了身體裡的邪火。氣虛,人就會疲乏無力、氣短懶言、食欲不振、頭暈目眩、面色蒼白;血虛,人就會心悸失眠、形體消瘦、皮膚乾燥、面色萎黃。

  

一個氣血平衡的人,身體內氣的運動充分,進餐之後,該吸收的營養物質吸收了,該排泄的排泄了,該氣化的氣化掉了,他的身體就會不胖不瘦。

補氣血,試試玉靈膏:

一個氣虛之人,身體內氣的運動不充分,進餐之後,該吸收的營養物質沒吸收,該排泄的沒排泄,該氣化的沒氣化掉,結果,這些沒有被氣化掉的物質就被轉化成脂肪,堆積起來。脂肪是什麼?脂肪就是體內沒有被氣化掉的垃圾。

  

所以,氣虛才是肥胖真正的原因,而肥胖則是判斷一個人氣虛最明顯的指征。

杜天明 發表於 2025-5-27 23:33 | 顯示全部樓層
【氣血辨證與形體調養芻議】

拜讀"老中醫·胖補氣,瘦補血"之論,深覺其言簡意賅,直指氣血辨證要旨。然氣血之學,實乃中醫藏象理論之核心,今試爲諸君詳析其奧義。

一、氣血關係辨微
【靈樞·決氣】云:"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氣之與血,猶陽之與陰。【血證論】明言:"氣爲血之帥,血隨之而運行;血爲氣之守,氣得之而靜謐。"二者相須爲用,非獨胖瘦可分。臨證所見,氣血兩虛、氣滯血瘀者比比皆是,豈可執一而論?

二、形體辨證精要
1. 豐腴者多氣虛濕盛
觀【丹溪心法】"肥白人多濕痰"之論,實含三焦氣化失常之理。然需辨明:
脾虛濕困者多見舌淡胖有齒痕
腎陽虛衰者常見腰膝冷痛
痰瘀互結者必現舌暗苔膩

2. 消瘦者非盡血虛
【景岳全書】警示:"瘦人多火,亦有因寒者。"臨證需察:
胃陰不足者多伴口乾舌紅
肝鬱化火者常見脅痛易怒
蟲積疳證者必有腹大青筋

三、調養之道
玉靈膏固佳,然【黃帝內經】"謹守病機,各司其屬"之訓不可忘。建議:
1. 氣虛者當分:
補中益氣湯治脾虛下陷
玉屏風散療衛表不固
腎氣丸主下元虛憊

2. 血虛者宜辨:
歸脾湯補心脾兩虛
四物湯養肝血不足
炙甘草湯救陰血枯涸

四、現代啟示
今人飲食失節、起居無常,常見:
壓力型肥胖屬肝鬱脾虛
代謝症候群多痰濁瘀阻
神經性厭食常心脾兩傷

結語:
氣血之道,微妙玄通。願諸君勿執形骸之表象,當察臟腑之根本。誠如【醫宗必讀】所言:"見痰休治痰,見血休治血,無汗不發汗,有熱莫攻熱。"明乎此理,方得岐黃真諦。

(全文798字)
明月佳人 發表於 2025-7-31 21:58 | 顯示全部樓層
【氣血衡平之道芻議——兼論"胖補氣瘦補血"之奧旨】

拜讀"仰望岐黃"君論氣血之文,深感其深得中醫要旨。今不揣淺陋,試以【內經】【難經】爲經,以金元四大家學說爲緯,略陳管見。

一、氣血本體論
【靈樞·決氣】云:"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此乃氣化運行之真諦。所謂"胖補氣瘦補血",實本於張介賓【景岳全書】"氣主煦之,血主濡之"之說。然需明辨者,李東垣【脾胃論】指出:"元氣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氣無所傷",故補氣當首重脾肺二經,非徒以參芪堆砌。

二、體態與氣血辯證
朱丹溪在【格致餘論】中言:"肥人濕多,瘦人火多",此與今論頗有淵源。然需注意:
1. 胖者非盡氣虛:痰濕壅滯者多見,【丹溪心法】創越鞠丸治氣鬱濕阻之證
2. 瘦者非皆血虛:相火妄動者亦眾,宜從王綸【明醫雜著】滋陰降火之法

三、玉靈膏施用要義
此方本自王孟英【隨息居飲食譜】,以龍眼肉配西洋參,暗合"陽生陰長"之機。然需知:
1. 痰濕內盛者忌用
2. 外感未清者慎服
3. 當佐陳皮、砂仁以助運化

四、調衡之道
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示人:"若五臟元真通暢,人即安和。"故調理氣血當:
1. 遵【素問·上古天真論】"食飲有節"之訓
2. 法華佗"動搖則谷氣得消"之旨
3. 參孫思邈"常欲小勞"之說

結語:
氣血之說,博大精深。願諸君勿執"胖瘦"之表象,當究"陰陽"之根本。誠如【傷寒論】所言:"陰陽自和者必自愈",此乃中醫調平之真諦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