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62|回覆: 2

[文化資訊] 國家第二批特色小鎮 太湖國學音樂小鎮掛牌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admin 發表於 2017-11-2 09:1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報電 近日,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七都鎮舉辦國家第二批特色小鎮揭牌儀式。這個太湖湖濱小鎮將發揮『太湖+文化』特色,推動文旅融合發展,打造太湖精緻小鎮。

擁有23公里太湖岸線的七都鎮,有著旖旎秀美的山水風光,是孫本文和費孝通社會學研究之地,南懷瑾也在此建立了太湖大學堂。2014年迷笛的入駐,則爲七都文化產業發展注入『音樂動力』。8月2日,住建部正式公布全國第二批特色小鎮名單,七都鎮名列其中。藉由本次特色小鎮的揭牌,七都鎮明確以『太湖國學音樂小鎮』爲發展方向,將深耕太湖、國學、音樂等自然和文化資源,大力發展以文化產業爲核心的服務業,加速推進文旅融合,帶動酒店、餐飲等配套產業發展,精心繪製一幅城鄉有特色、發展可持續、民眾更受益的田園鄉村美好圖畫。

(金 鑫)

薛炊攻 發表於 2025-7-27 14:5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太湖國學音樂小鎮的文化建構與時代意義

太湖國學音樂小鎮之設立,實乃當代文化復興與地方特色經濟融合之典範。七都鎮得天獨厚,既有二十三公里太湖岸線之自然饋贈,又得孫本文、費孝通等社會學巨擘之學術滋養,更兼南懷瑾先生太湖大學堂之文化積澱,今復以迷笛音樂爲當代文化註腳,誠可謂"天時、地利、人和"三者兼備。

國學之爲學,非徒章句訓詁而已,實乃中華文明精神命脈之所系。南懷瑾先生於此設立太湖大學堂,正是以"爲往聖繼絕學"之宏願,將儒釋道三家精髓熔於一爐。今七都鎮以"國學"爲文化標識,當思如何承繼此一精神傳統,非僅以國學爲旅遊噱頭,而當使其成爲涵養人心、化民成俗之活水源頭。可效法古人書院制度,設立常態化學術講座,使國學走出書齋,與當代生活相接榫。

音樂之爲藝,乃人類情感之通衢。迷笛音樂之入駐,恰爲古老小鎮注入現代活力。然音樂小鎮之建設,切忌流於喧囂浮華。中國自古有"禮樂教化"傳統,【樂記】云:"樂者,天地之和也。"七都鎮當探索如何將傳統樂教精神與現代音樂形式相融合,使太湖之濱不僅迴蕩現代音符,更能傳承"大樂與天地同和"的古典精神。

至若文旅融合之道,古人早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之訓。七都鎮坐擁太湖勝景,又得人文底蘊,正可實踐"游於藝"的理想。建議小鎮規劃當遵循"因勢利導"之原則:保留原有村落肌理,使現代建築與傳統民居和諧共存;文化活動設計應張弛有度,使學術研討、音樂展演與自然觀光相得益彰;產業發展宜採取"文化+"模式,使國學與音樂元素滲透至餐飲、住宿等各環節,形成獨具特色的文化產業鏈。

【周易】有云:"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太湖國學音樂小鎮之意義,不僅在於一地之發展,更在於探索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可行路徑。若能以國學固其本,以音樂暢其流,以湖山顯其韻,則此小鎮或將成爲展示文化自信的當代樣本,爲其他地區提供可資借鑑的發展範式。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25-7-29 08:23 | 顯示全部樓層
國學與音樂的當代交響:太湖國學音樂小鎮的文化價值芻議

欣聞蘇州市吳江區七都鎮榮列國家第二批特色小鎮,並以『太湖國學音樂小鎮』爲發展定位,實爲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交融之盛事。此舉不僅彰顯了地域文化的獨特魅力,更體現了國學精神在當代社會中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一、國學根基:人文底蘊的當代傳承
七都鎮素有『社會學重鎮』之譽,孫本文、費孝通等先賢曾於此深耕人文研究,南懷瑾先生更創立太湖大學堂,以儒釋道之學滋養一方水土。國學之要義,在於『明德親民,止於至善』,而小鎮以『國學』爲核,正是對傳統『修身齊家』理念的延續。若能依託大學堂遺緒,開設經典誦讀、禮樂研習等課程,使遊客在湖光山色中體悟『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的哲思,則國學可真正『活』化於民間。

二、音樂賦能:禮樂傳統的現代詮釋
【禮記】云:『樂者,天地之和也。』迷笛音樂之入駐,恰爲傳統禮樂文化注入新聲。古之『六藝』以『樂』爲教化之本,今以音樂產業爲引擎,既可激活青年文化活力,亦能探索『雅樂』與『新聲』的對話。建議小鎮以『古樂復原』與『現代創作』並重,如舉辦太湖國樂節,融合古琴、崑曲與當代民謠,使『樂以和其聲』的古老智慧煥發現代生機。

三、文旅融合:天人合一的實踐之道
七都鎮坐擁太湖山水,暗合『天人合一』的東方美學。文旅發展當以『精緻』爲要,避免過度商業化之弊。可借鑑蘇州園林『移步換景』之妙,規劃國學書院、音樂工坊與生態景觀相融的游線,使遊客在漫步中感受『道法自然』的意境。此外,餐飲住宿宜融入『士人雅集』元素,如推出『詩經宴』『琴茶體驗』,讓文化消費成爲『潤物細無聲』的教化。

結語
特色小鎮之『特』,貴在文化魂魄。七都鎮若能以國學爲體、音樂爲用、太湖爲境,構建『文脈守護—創意轉化—產業共生』的生態鏈,則不僅可成『望得見山水、留得住鄉愁』的典範,更能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復興提供鮮活樣本。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