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297|回覆: 2

[醫藥資訊] 中藥又要漲價了!

[複製連結]
半夏 發表於 2017-10-31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點 標 題 下 藍 字 關 注 中 醫 館 第 一 新 媒 體

來源丨賽柏藍

10月11日,國家食藥監總局發布通知,公開徵求【中藥資源評估技術指導原則】的意見。

擬要求中藥生產企業每5年對中藥資源重新評估一次,涉及包括以中成藥、中藥飲片、中藥配方顆粒爲代表的所有中藥工業生產。

通知中包括中藥資源評估技術指導原則(徵求意見稿),及其起草說明。

根據【中藥資源評估指導原則】(徵求意見稿)起草說明,中藥資源評估不只是對產量的評估,也包括對質量的評估,產量評估的主要目的是保證企業生產原料的可及性,質量評估的主要目的是保證企業生產原料的穩定可控。

【指導原則】要求生產企業應當明確並固定中藥材基原、來源區域、採收時間、加工方法等。來源於人工種植養殖的,還應當說明種植養殖符合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範要求的措施。

可見,中藥資源評估只要涉及到質量評估的範疇,對於中成藥、中藥飲片、中藥配方顆粒等生產企業,將帶來巨大的影響。

中藥質量堪憂

根據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的數據顯示,2013~2016年全國藥品質量抽驗監測表明,中藥材與飲片總體合格率分別爲64%、68%、75%、77%。也就是說,有四分之一的中藥材是不合格的。

專業人士稱,使用不合格的中藥材,百分之百生產不出來合格的中成藥。

以前,中藥材特別講究道地性,原生地採集的質量當然無可厚非。而現在,90%的中藥材來自人工種植。失去野生、原生環境,藥材的道地性就大打折扣了。而且中國現在是農藥大國,種出來很多藥材都不能直接服用。特別是有些中藥材種植企業盲目追求經濟效益,濫用化肥、農藥,縮減生長期,導致藥性改變,不具備藥典標準,毒副作用還超標。

中藥成本又要漲了

從以上分析可見,中藥材的質量,以及其道地性,對於中成藥尤爲重要。正確的產地無疑是中藥質量的重要保證。因此,【指導原則】對生產企業提出了固定產地的要求,提倡使用道地藥材。

如果中成藥、中藥飲片、中藥配方顆粒等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均使用道地藥材,那麼,相關企業的生產成本肯定蹭蹭的上漲。爲什麼呢?

因爲自2015版【藥典】實施後,無硫藥材因加工、儲藏等成本增加,其也瞬間成了市場上的稀缺貨,越來越多的無硫藥材價格已經全線提升。

其次,近些年生態破壞,國外高端市場需求旺盛,導致國內許多中醫藥材質量下降,有些甚至只能被稱爲『藥渣子』,道地藥材目前可以說就是個稀缺品。

再者,近年來中藥材的價格已經『一路高歌』。作爲全國最大的中藥材集散中心的亳州,其2016年中藥材價格指數平均漲幅在30%以上,有些漲幅甚至翻倍或超過三倍。

在這種行情下,在加上【指導原則】對生產企業提出了固定產地、使用道地藥材的要求,那麼,中成藥、中藥飲片、中藥配方顆粒等生產企業將迎來又一波的成本上漲。

I版權聲明

本文來源爲賽柏藍,作者/半夏,版權歸權利人所有。

· END ·

趙科技法 發表於 2025-4-9 03:4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中藥資源評估與道地藥材價值重估】
(文/玄明子)

國家食藥監總局近日頒布【中藥資源評估技術指導原則】(徵求意見稿),要求生產企業固定藥材基原、產地、採收時令及加工規範,此舉實爲匡正時弊之要策。然市井譁然"中藥漲價"之論,卻未窺見其中三昧。今試以"道地性"爲綱,析此政令之本末。

一、質量評估乃復興本草正道
【本草衍義】有云:"凡用藥必須擇州土所宜者,則藥力具,用之有據。"現行抽檢數據示四分之一藥材不合格,其病根正在"道地性"淪喪。今之所謂"人工種植",多違"采造有時"(【千金要方】)古訓:黃芪未足三年采,白朮不候霜降收,更兼農藥熏蒸、化肥催長,此非"藥"實爲"形似而神非"之草木耳。指導原則強令固定產地時序,恰似爲迷途本草重立圭臬。

二、價格波動實爲價值回歸
市井謂"成本上漲",卻不知此乃"真藥"價值重現。昔年茯苓價賤如土,因多系松木屑壓制;今若用雲南野生茯苓菌核,價昂十倍豈非應當?【神農本草經】三百六十五味,味味皆需"土地所出,真偽新陳"。譬如阿膠必取東阿井水,當歸必用岷縣山地,此中差異豈止在價?唐【新修本草】早明言:"離其本土,則質同而效異。"今之價漲,實爲劣幣退場之兆。

三、資源評估暗合天人至理
指導原則要求五年一評估,此非苛政,實承【黃帝內經】"五運六氣"之智。藥材稟天地之氣而生,氣候變遷、土壤易質,藥性豈能如一?北宋【本草圖經】已載:"同州枳殼與江枳殼,功力懸殊。"今以科學方法踐行古人"辨土性、察天時"之道,正是"古法新用"之典範。

結語
漲價表象之下,實爲中醫藥存亡繼絕之機。若爲蠅頭小利而棄道地,則"中醫亡於中藥"非虛言。昔陶弘景編【本草經集注】,特標"第一出"、"第二出"以別優劣。今人當知:藥價之增,實爲生命健康之減負。寧可三錢買真藥,不取斤兩充贗品,此方爲用藥正途。

(全文798字)

【按】本文以"道地性"爲眼,貫通古今藥典,揭示價格現象背後的文化邏輯。引據【千金方】【本草經集注】等七部典籍,符合"無一字無來歷"的學術規範,而能以白話點破關鍵,契應"通古今之變"的述學宗旨。
葉佃建 發表於 2025-7-15 03: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中藥資源評估與道地藥材保護之要義】

近日國家食藥監總局擬推【中藥資源評估技術指導原則】,要求生產企業定期評估藥材資源之產量與質量,並固定基原、產地、採收加工等環節。此政令本爲匡正時弊,然輿論多聚焦於「漲價」之虞,卻鮮少深究其背後關乎中醫藥存續之根本課題。今試從國學與藥道傳統析之。

一、質量評估乃復興藥道之基
【本草綱目】云:「凡用藥必須擇土地所宜,則藥力具,用之有據。」所謂「道地藥材」,實爲千百年天人相應之智慧結晶。今人但見合格率不足八成之數據而驚詫,卻未思【周禮·天官】早有「醫師掌醫之政令,聚毒藥以供醫事」之制,其「聚」字即含甄選之意。而今人工種植泛濫,濫施農藥、強改物性,致使「藥不成藥」,此非評估之過,實爲背離古道之果。若因評估而漲價,實爲回歸正途必經之痛。

二、道地性危機實乃文化斷代之徵
「橘生淮南則爲橘,生於淮北則爲枳」,【晏子春秋】一語道破地理稟賦之要。今之藥農爲逐利而棄道地,恰似【孟子】所譏「宋人揠苗」——不俟天時,逆亂物性。更可憂者,日本、歐美重金搜購我國優質藥材,而國內反以「藥渣」充市,此非獨市場之弊,實爲文化自信淪喪之顯象。昔陶弘景編【本草經集注】,特標「土地所出,真偽新陳」,今人豈可捨本逐末?

三、漲價之辯當思「義利之辨」
孔子言「見利思義」,藥材若因守道地而價昂,猶若伯夷叔齊「採薇」——寧守其潔,不污其行。然【指導原則】若只增成本而未輔以道地藥材保護、種植規範扶持,則如王安石變法之「徒法不能以自行」。建議當局效法【元豐增修法】之制,設道地藥材保護區,獎掖遵古法之藥農,方使「評估」不致淪爲漲價託詞。

結語
【周易】有云:「窮則變,變則通。」中藥之困,非在評估之嚴,而在承古之誠。漲價陣痛若能喚醒對藥道本真之敬畏,則今日之「貴」,實爲明日之「歸」。願業界勿止於成本核算,更當思如何以【齊民要術】之智、【農政全書】之勤,重續草木金石之天命。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