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48|回覆: 0

[文化觀點] 光明論壇·溫故·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規矩

[複製連結]
樊良樹 發表於 2017-9-12 10:5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2013年12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兩千多年前,管子就提出「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規矩,道路不必中準繩」。有的城市規劃專家說,要本著同土地談戀愛的立場來做好規劃。這都體現了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要讓城市融入大自然,不要花大氣力去劈山填海,很多山城、水城很有特色,完全可以依託現有山水脈絡等獨特風光,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規矩,道路不必中準繩。』出自【管子·乘馬】:『凡立國都,非於大山之下,必於廣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溝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規矩,道路不必中準繩。』其大意是說,凡是營建都城,不依山便傍水,高低須適宜,高不能至於缺水,低不能至於排水困難,要充分依託現有的自然條件,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城池不必方正規整,道路不必整齊筆直。

『築城以衛君,造郭以守民』,城市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爲民眾提供安身立命場所的城市,能以深遠持久的方式改變自然面貌,塑造社會環境。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作爲一方水土建設的集大成之作,城址選擇及市政建設舉足輕重,有章可循。【周禮·考工記】載,『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後市』。這種形制被認爲是古代中國城市『規矩』的典範。它包括四組相互聯繫的要素:城垣方正;中軸對稱;道路筆直;王宮及重要建築位居核心地帶且坐北朝南,其他建築各就各位,分布四周左右。『規生矩,矩生方,方生正』,主從有序、高低有別的城市格局,給人以宏偉端莊之氣勢,且在潤物無聲中烘托城市的威嚴。

然而,『地不辟則城不固』。城市建設力行『規矩』,有一基本條件,須以廣闊平地作爲承載。位於華北平原北端的北京,北枕居庸關,西靠太行山,俯視中原,沃野千里。紫禁城雄踞中心,以紫禁城中軸線向南、向北延伸,這條被梁思成稱爲『全世界最大,也最偉大的南北中軸線』南起永定門,北至鐘鼓樓,激盪起北京特有的帝都氣象。坐落『天府之國』腹心的四川成都,市政建設和北京有異曲同工之妙。學者劉大傑說,『成都這城市,有一點京派的風味』。像北京、成都這樣城垣規整的平原城市在中國並不多見。中國爲文明大國,從北到南,從東到西,地理形態、氣候類型、人文風俗、經濟結構豐富多彩,不是每座城市都有北京、成都那樣得天獨厚的『平原基座』,不是每座城市都要成爲包羅萬象、衢路平正的大城。

河湖密布的江南水鄉,崇山峻岭的雲貴高原,碧波萬頃的東南沿海,城市建設難以中規中矩,只能結合當地環境隨形就勢,努力彰顯特色風貌,而非千篇一律,機械追求整齊劃一。因地、因時、因勢、因材而動,儘可能減少對自然的干擾破壞,使城市成爲『盛民』之處。秉此理念,遍布大江南北、長城內外的古代中國城市,植根於多姿多彩的地方環境,一邦有一邦之仰止,一邑有一邑之觀瞻,顯現多元共生的氣象萬千。

雲南麗江古城,西北聳立終年積雪的玉龍雪山,北依象山、金虹山,西鄰獅子山,三山環抱圍合,水系蜿蜒複雜。在處理城市與水的關係上,納西族人順應自然地理之勢,『適形而止』,創造變化豐富的臨水模式,有的引水入院,有的跨河築橋,有的沿河立房,有的屋後水巷。城市、自然,相得益彰,被世界遺產委員會譽爲『古城麗江把經濟和戰略重地與崎嶇的地勢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真實、完美地保存和再現了古樸的風貌』。

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鎮化迅猛發展,成爲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在一些地方城鎮化過程中,大挖大填,大拆大建,簡單的『鋼筋水泥化』加重城市運行成本,帶來諸多新型環境風險,如霧霾、熱島效應、城市內澇等。城市,如何讓生活更美好?必須以人爲本,處理好『山、水、林、田、湖、城』的關係,『城郭不必中規矩,道路不必中準繩』,讓城市融入大自然,優化中華民族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整個世界的生態環境也將從中受益。

(作者:樊良樹,系華北電力大學副教授)

余出 發表於 2025-7-23 13: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城市規劃中"天材地利"與"規矩準繩"的辯證關係】

管子"因天材,就地利"之論,實爲中華營城智慧之精髓。此語出自【管子·乘馬】篇,與【周禮·考工記】所載營國制度形成鮮明對照,二者看似相悖,實則互補,共同構成了中國傳統城市規劃的完整思想體系。

考諸典籍,【考工記】所載"方九里,旁三門"的規整格局,實爲禮制秩序的空間投射。鄭玄注云:"匠人營國,謂規畫其城郭宮室塗巷之制。"這種以中軸對稱、經緯分明爲特徵的城市形制,體現了"王者居中"的政治倫理。然需明辨,此種理想範式多施行於平原都城,如漢長安、唐長安,其規整布局實爲"天人合一"理念的人文化表達。

管子之論則揭示了另一重智慧。【乘馬】篇強調"高毋近旱,下毋近水"的選址原則,與【管子·度地】篇"聖人之處國者,必於不傾之地"相呼應。這種因地制宜的思想,在南方山水城市中體現尤著。如重慶"城郭山爲基,江流作帶圍"的形態,紹興"三山萬戶巷盤曲,百橋千街水縱橫"的格局,皆是順應地形的典範。宋代【營造法式】更明確提出"隨宜制度"的營造理念,可謂對管子思想的承續。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古代城市形制實爲"禮"與"宜"的辯證統一。考古發現顯示,即便是規整如北魏洛陽城,其內部坊市布局仍隨洛水走勢而變;明清北京城雖中軸嚴整,但城內水系網絡完全順應自然水文。這種"規矩之中見自然"的智慧,正是中華營城藝術的精髓所在。

當代城市規劃當鑑古知今。習總書記援引管子之論,實爲提醒我們:城市當爲"天地人"三才和諧共生的有機體。觀蘇州工業園區保留金雞湖自然形態,杭州錢江新城順應河道走向,皆是古智今用的範例。反觀某些"削山填壑"之舉,不僅違背生態規律,更失卻了"山水城市"的文化意蘊。

要之,理想的城市規劃當如【周易】所言"仰觀天文,俯察地理",既需【考工記】的秩序精神,更需【管子】的自然智慧。唯有在"規矩"與"自然"間求得中道,方能使城市成爲"望得見山,看得見水"的文明容器,真正傳承"天人合一"的中華營城之道。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