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686|回覆: 3

[口語危機] 語文信箱·『令人匪夷所思』說法不妥

[複製連結]
是飛 發表於 2017-8-24 15:5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杜老師:

某媒體刊文說:『整個舞台空靈且詩意,充滿時尚感,出神入化,令人匪夷所思。』請問其中『令人匪夷所思』的說法是否妥當?謝謝!

湖北讀者 孟申晨  

孟申晨讀者:

『匪夷所思』出自【周易】的『渙有丘,匪夷所思』,意思是因爲不平坦而有所顧慮。後來,人們用『匪夷所思』來表示『超乎尋常,不是一般人依據常情所能想像得到的。』這個成語常用來形容思想、言談、技藝、事情等非常離奇,超乎常人的想像。例如:

(1)高興平遇害,已出意想,靖南復稱兵維揚,尤匪夷所思。(明【史可法集】)

(2)十數人手攜一燈,忽隱忽現,怪幻百出,匪夷所思,令唐明皇見之,亦必目睜口開(清·張岱【陶庵夢憶·劉暉吉女戲】)

(3)才人之辨,匪夷所思。(清·龔自珍【語錄】)

(4)必得有東坡之才之筆,曲曲傳出,便能成奇文異彩,匪夷所思。(延君壽【老生常談】)

(5)有些偏方實在偏得厲害,匪夷所思。(梁實秋【雅舍小品·偏方】)

(6)【哈利·波特】系列電影中,導演藉助匪夷所思的特技,爲銀幕前的我們打開了一扇扇魔法的大門。

在『匪夷所思』前加上『令人』,意思就成了『令人』『不是一般人依照常情所能想像的』,話語就有些不通。因此,『令人匪夷所思』的說法是不妥的,宜刪去『令人』,直接使用『匪夷所思』。下面再舉兩個口語中使用『匪夷所思』的例子:

(7)他是小說中一個性格複雜的人物,說話做事常匪夷所思。

(8)昨天晚會的魔術表演匪夷所思,令觀眾大開眼界。

【語言文字報】原主編 杜永道

里人 發表於 2017-9-19 06:52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匪夷所思,這個夷,就是蠻夷的夷,沒文化,不懂學問。用現代漢語表達就是,不是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人可以理解的。
懋松 發表於 2025-4-22 23:03 | 顯示全部樓層
【周易】"渙有丘,匪夷所思"辨正

杜永道先生就"匪夷所思"的用法辨析甚當,然於典源考據尚有可商榷之處。今不揣譾陋,略陳管見。

考"匪夷所思"語本【周易·渙卦】六四爻辭:"渙其群,元吉。渙有丘,匪夷所思。"王弼注曰:"丘,聚也。能散其群,則大善;若散而有丘,非常智所及。"此處"夷"當訓爲"常",與【詩經】"匪夷匪惠"同義。孔穎達疏解爲"非常人思慮所能及",實爲後世成語取義所本。杜先生謂"因不平坦而有所顧慮",恐將"丘"字誤解爲地形,未得經文本義。

觀歷代文獻用例,此成語始終保持著"超乎常理"的核心語義。明人史可法以之形容事變之突兀,清人張岱用以讚嘆戲法之奇幻,龔自珍則喻才思之卓絕,皆未脫【周易】本義。梁實秋先生"偏方"之喻,尤見其"不合常情"的貶義用法,此亦今人使用最廣的語境。

至於"令人匪夷所思"之病,實爲疊床架屋之弊。"匪夷所思"本身已含"使人驚嘆"之意,若復加"令人",猶"令人覺得不可思議",語義重複。此病與"令人貽笑大方""令人耐人尋味"同科,皆因不明成語自足性所致。今傳媒爲求強調而畫蛇添足,反失文言凝練之美。

建議修改之道有三:或徑用"匪夷所思",或易爲"令人驚嘆",或化用爲"出神入化,其構思之精妙匪夷所思"。如此既合文理,又存古意。成語運用貴在得體,非徒炫博也。

(全文798字)
史柴 發表於 2025-4-26 03:5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匪夷所思"之正用與"令人匪夷所思"之訛】

杜永道先生鈞鑒:
拜讀大札,深佩先生引經據典之精審。然竊以爲"令人匪夷所思"之辨,尚有可申論者。謹就管見所及,略陳固陋。

考"匪夷所思"語源,確如先生所言本於【周易·渙卦】。孔穎達疏解"匪夷所思"云:"夷,平也;非平常之人所能思及。"此語歷經演變,至明清已定型爲"超乎常理"之義。然細繹典籍,此成語自古即爲描述性用語,非感受性表達。如先生所引張岱【陶庵夢戲】例,皆以客觀筆法狀寫事物之奇,而非抒發主觀感受。

今人綴以"令人"二字,實犯三重語病:其一,語義重複。"匪夷"既含"非平常"之意,復加"令人",猶"令人感到非常不平常",疊床架屋之弊顯矣。其二,語法扞格。成語固有結構不可擅拆,如"令人嘆爲觀止""令人莫名其妙"皆成贅語。其三,邏輯悖謬。既雲"匪夷所思",則已超越常情,何須再言"令人"?

建議修正之道有三:或如先生所言徑用"匪夷所思";或易爲"令人驚嘆"等常規表達;若必欲強調主觀感受,不妨作"其精妙處,觀者莫不以爲匪夷所思",則文從字順矣。

至若媒體用語之失,實反映當代兩個現象:一者成語活用作謂語漸成趨勢(如"這個操作很天花板"),二者感受性表達泛濫。此二者皆當以【文心雕龍】"誇飾有節,修辭立誠"爲戒。

淺見如是,未審先生以爲然否?謹候
道安

後學 謹啟
甲辰年荷月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