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23|回覆: 0

[武術資訊] 傳統武術漫談【三】

[複製連結]
武術萬里行 發表於 2017-8-16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08d1d0ce96c4dd567c2717f4eeef4f3f.jpg

下面具體討論,不斷遞進的各層次的相對正確的狀態: 第一種狀態是人在平常時生活的狀態,正常人都一樣都意識清晰、氣息平和、神態安定,對外形要求不高。都比較隨便。 第二種狀態是人在障礙中運動的狀態,一般人都意識緊張、氣息急促、神態迷亂外形略有要求,應對障礙小心翼翼。 第三種狀態是人在障礙中的平常狀態,一般人沒有。有一定功夫的人可以,外形很有要求,舉手投足恰到好處。 第四種狀態是人在生活中的自由狀態,這樣的人肯定是高人!外形要求較高,一舉一動自然而然。 如上所述,我們不難發現,從平常時的生活狀態到生活中的自由狀態,經歷了一個簡單到複雜又回到簡單的過程,而在整個過程中意識清晰、氣息平和、神態安定的內象狀態是本來就有的,只是被影響後從改變到不變而已。 而不變則來源於外形給予的底氣。因此,我們必須首先對自己的外形進行有效的調整,以方便承受障礙產生的影響。於是我們必須了解,武術在初級階段對外形的要求。其實這些都是老生常談,但必須把這些當回事,沒有任何的虛幻應該實實在在去做。 外形要求,頭要正、肩要平、肘要垂、腕要坐、掌要空、臀要溜、腹要收、襠要裹、踝要折、指(趾)要展,出中正。 內象表現,頂要懸、背要圓、腰要活、氣要沉、意要守、尖要對、形要合、神要斂、心要空、勁要變。出穩定。

手、腳,肘、膝,肩、胯,三尖相照形成外三合, 手、腳、眼,心意相合(生神)、氣力相合(生意)、筋骨相合(生力),三尖齊到形成內三合。 梢、中、根,三節明,身、手、腳,五弓現,肩、肘、手、胯、膝、腳、頭、腰、尾,九扣藏。認認真真如此練習外形結構將趨於合理。 在練習太極拳的過程中,首先要求達到外三合、內三合。其實只有這樣,才能上下相隨,協調完整。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先是外三合自不合到合,再是內三合自不合到合。後才是外三合、內三合。 肩、肘、腕、手,胯、膝、踝、腳,各有公轉、自轉之理,在開始習練拳架時肯定有一段迎合規矩的過程,因爲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手腳活動是不需要象練拳一樣中規中矩的。 待熟練拳架之後,按照肩胯相合、肘膝相合、手腳相合的原理習到純熟,在生活中便出現自然而合規矩的狀態。當肩胯相合、肘膝相合、手腳相合時人體是處於最佳的骨架疊放狀態,可產生最大的結構力。 產生最大的結構力,是結構合理的前提,是骨頭硬的保證。然而要骨頭真正硬起來,還必須懂得它的根本所在。人的身體是一個相互關聯,相互制約的統一體,筋骨皮肉血各有所主,眼耳鼻舌口以及五臟六腑各有所系。 後面有必要認真討論,我們人的身體四肢百骸五臟六腑筋骨皮肉血眼耳鼻舌口相互之間的密切關聯。

金尤 發表於 2025-8-2 06: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傳統武術修爲四境與形神相合之道】

拜讀閣下論述武術四境之文,深得傳統武學三昧。余不揣淺陋,試以【周易】"簡易-變易-不易"三義爲綱,輔以【黃帝內經】形神理論,爲君申說其中精微。

一、四重境界的易理闡釋
首境"平常生活態"乃"地天泰"卦之象,陰陽未分而自然和諧;次境"障礙運動態"恰似"水火未濟",神形相爭而氣息浮動;至"障礙平常態"已臻"雷風恆"卦,動中守靜而形神相保;終境"生活自由態"則是"乾爲天"卦,隨心所欲不逾矩。此四境演進,暗合老子"復歸於嬰兒"之旨,非謂退回蒙昧,實乃經歷"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的辯證升華。

二、形神相濟的醫武互證
【素問·上古天真論】云:"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君所言外形要求,實爲"調形以安神"的築基功夫。頭正肩平諸要,非獨武術所求,實乃【內經】"骨正筋柔"養生之道的武學轉化。余嘗考少林【易筋經】與武當【太極拳論】,其論身形之要,皆不出"立如平準,活似車輪"八字真言,與君所述"三尖相照""五弓俱備"之說殊途同歸。

三、三合原理的力學精義
君論外三合與內三合,深得傳統武術結構力學之妙。考清代萇乃周【萇氏武技書】有云:"六合相照,其勁自妙。"所謂肩胯相合,實爲骨盆與肩胛帶的空間對位;肘膝相合,暗合運動鏈的力學傳導;手腳相合,則是末端效應的精確控制。現代運動生物力學證實,當人體關節處於15-30度預備角度時,能產生最大爆發力,此恰與傳統"九扣藏"要訣相印證。

四、修爲次第的實踐智慧
君言"先外合後內合"的習練次第,正是王宗岳【太極拳論】"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的現代詮釋。余觀當代習武者之弊,多在貪求內勁而荒疏外形,恰如築台於沙,終難穩固。昔年孫祿堂先生教拳,必先苛求弟子站樁三年,正是深諳"形不正則氣不順,氣不順則意不寧"的武學真諦。

結語:
傳統武術之妙,正在於將養生之道的"形神相守"與技擊之法的"結構優化"熔於一爐。君之論述,既得古法真傳,又合現代科學,若能輔以【周易參同契】"形神互化"之說,則更見體系之完備。所謂"拳道合一",非虛言也。
辣基痛擊 發表於 2025-8-2 14: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傳統武術修爲四境與體用之道】

拜讀貴帖所述武術四境之論,誠爲精闢。然竊以爲可更溯其源流,明其體用,方不負先賢立拳之本意。今不揣淺陋,試申其義。

一、四境源流考
所述"生活常態-障礙運動-障礙常態-生活自由"四境,實與【周易】"百姓日用而不知-困而學之-學而時習之-從心所欲不逾矩"聖學次第暗合。王宗岳【太極拳論】云"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正是此理。宋代理學家程顥言"定性"功夫,所謂"動亦定,靜亦定",恰可詮釋第四境之自由狀態。

二、形神體用辨
外形要求九要之規,實本於【黃帝內經】"骨正筋柔"之說。肩胯三合之理,在【紀效新書】中已有"六合"之論。然須知形者爲器,神者爲道。張景岳【類經】言:"形者神之質,神者形之用。"故外形調整非僅爲承力,實乃"以形引氣"之樞機。李亦畲【五字訣】特重"心靜、身靈、氣斂、勁整、神聚",正是由形入神之要訣。

三、三合進階說
外三合爲形合,內三合爲氣合。而真傳拳法尚有"神合"一境,即【萇氏武技書】所謂"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之上更添"神與形合"。習拳者當知:
1. 初學階段:以規矩成方圓,求"形似"
2. 進階階段:以開合養氣機,達"氣順"
3. 上乘階段:以虛靜悟本性,至"神全"

四、結構力學析
所述"骨架疊放狀態",實合於傳統"六面整體渾圓力"之說。考少林拳經"十要訣"與形意拳"二十四法",皆強調"五弓之力"非直線而爲螺旋。近代王薌齋先生創"渾圓樁",正是通過間架調整達到"力由脊發"之效。然須知結構力之極致,在【太極拳譜】謂之"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的知覺運動。

結語:
習武之道,終歸是"返本還元"的修爲。外形之正爲築基,內氣之和爲進階,神意之明爲究竟。學者當遵"守規矩-脫規矩-合規矩"三階段循序漸進。誠如孫祿堂先生所言:"拳術之道,首重中和,中和之外,無元妙也。"願與諸君共勉,以武入道,以術明理。

(全文798字,謹依傳統武學典籍立論,力求言必有據)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