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607|回覆: 2

[武術資訊] 傳統武術漫談【一】

[複製連結]
武術萬里行 發表於 2017-8-16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973681f418316d4209073fceba75b58c.jpg

中華武學、中華文學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都是在反映中國傳統文化的靈魂特徵。中國傳統文化是東方文明的支柱。東方文明之所以沒有斷層是因爲她有一種自我修復功能!這種自我修復功能其實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靈魂所在。 那麼中國傳統文化的靈魂到底是什麼?弱肉強食?顯然不是,中國人都知道強中更有強中手;趨炎附勢?也不是,中國人都知道物極必反的道理! 其實在這裡可以毫不遲疑的告訴朋友們:中國傳統文化的靈魂就是【包容】,更簡單地說中國傳統文化就是包容的文化。 因爲包容她才兼收並蓄,因爲包容才繁榮昌盛,因爲包容才天長地久;包容使他自強不息,包容使她活力無限!中國傳統文化的包容使佛教成了中華文化的一部分,是一個最明顯的實例。 武術也要表現包容嗎?當然如此,武術同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既然包容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靈魂,那麼武術必須表現出包容的狀態。從這個角度上講,包容是檢驗武術層次高低的方法。幫助對手是包容的表現,自作自受是被包容的結果。 使用【正確的方法】處理我們的身體(鍛鍊),雖然看不到明顯表現,但一段時間後必然產生質的變化(功夫)。 使用正確的方法處理生存環境(自然),雖然看不到明顯表現,但一段時間後必然產生質的變化(自在)。 【正確的方法】,不同的處境,不同指向。 在原始社會,【正確的方法】指的是通過鍛鍊後能同野獸搏鬥的方法。

在戰爭年代,【正確的方法】指的是通過鍛鍊後能同敵人拼殺的方法。

在和平年代,【正確的方法】指的是通過鍛鍊後能參與生產勞動的方法。

在幸福年代,【正確的方法】指的是通過鍛鍊後能更有效地享受生活的方法。

日常交往中,【正確的方法】指的是通過鍛鍊後能更有效地進行交流的方法。 同野獸搏鬥、同敵人拼殺、參與生產勞動、更有效地享受生活、更有效地進行交流,諸如此類都是使用【正確的方法】後達到的目的。是人們根據正確的方法鍛鍊後形成的【能力】。 因此我們不難看出,正確的方法就是使,身體強壯、思路清晰、健康生活、心態良好的方法。因爲身體強壯才能同野獸搏鬥,思路清晰才能同敵人拼殺,健康生活才能享受生活,心態良好才能廣泛交流。 簡單一點說,【正確的方法】就是使人【骨頭硬,有智慧,心態好】的方法。

後面的內容更精彩,歡迎關注,歡迎批評!

火焰之歌 發表於 2025-7-9 00: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傳統武術的文化內核與時代嬗變】

中國傳統武術作爲東方文明的重要載體,其文化內涵遠非簡單的技擊之術。筆者以爲,武術之道實爲"中和之道",其精髓在於以武止戈的哲學智慧,這與西方競技體育的征服邏輯形成鮮明對比。

考諸武術發展史,其包容性體現在三個維度:技術上融匯南北流派,理論上貫通儒釋道思想,功能上兼具修身、養生、技擊之效。少林武術"禪武合一"的修煉體系,正印證了佛教中國化過程中與傳統武學的完美融合。這種文化整合能力,恰是中華文明延續五千年的關鍵密碼。

所謂"正確的方法",實爲"因時而變"的實踐智慧。先秦時期"射御"爲六藝之首,漢代刀劍之術盛行,至明清則發展出以太極拳爲代表的內家拳體系。每個時期的武術形態,都是對當下社會需求的創造性回應。今日武術的"正確方法",當是既能傳承"站樁調息"的養生精髓,又能發展"科學訓練"的現代體系。

當代武術面臨三重困境:競技化導致文化內涵流失,神秘化阻礙科學傳播,商業化消解武德精神。破解之道在於回歸"術道合一"的傳統:以八段錦培養生命觀,以推手訓練處世智慧,以套路演練提升審美境界。真正的武術大家,當如孫祿堂先生般兼具"形意拳的剛勁"與"周易哲學的圓融"。

武術的最高境界非勝負之爭,而是通過身體修行達到"天人合一"的覺悟。這種修煉過程本身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微型景觀:既有"冬練三九"的堅韌,又含"捨己從人"的智慧,更見"以德服人"的胸襟。在這個意義上,武術堪稱流動的文化基因庫。
戴坡 發表於 2025-7-16 17:1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傳統武術的文化包容性與時代適應性】

中國傳統武術作爲東方文明的重要載體,其文化內涵遠超越單純的技擊之術。筆者以爲,傳統武術的文化本質可概括爲"三極之道":技法爲表,心法爲里,而文化精神爲其根本。這種三位一體的結構,正體現了中華文明"致廣大而盡精微"的特質。

武術之包容性,首先表現在技術體系的開放性。考諸武術史,少林"禪武合一"融合印度瑜伽導引術,太極拳"陰陽相濟"涵化道家吐納術,形意拳"五行生剋"汲取兵家謀略,皆非閉門造車之作。明代戚繼光【紀效新書】所載"各家拳法兼而習之",清代萇乃周【萇氏武技書】強調"取眾家之長",在在證明武術發展史實爲文化融合史。

這種包容性更體現在哲學層面的兼收並蓄。武術講究"剛柔相濟",暗合【易經】"一陰一陽之謂道";追求"形神兼備",呼應【黃帝內經】"形與神俱";注重"內外兼修",體現儒家"內聖外王"之道。佛家的"戒定慧"三學、道家的"精氣神"三寶、儒家的"仁義禮"三德,皆能在武術修煉中找到對應。

就時代適應性而言,武術的"正確方法"實爲動態發展的智慧。先秦時期"止戈爲武"的戰爭倫理,漢唐時期"導引吐納"的養生智慧,宋明時期"拳以德立"的教化功能,至近代"強種強國"的體育精神,無不彰顯武術隨時代演進的調適能力。當代武術更應發展出"三維價值":強身健體的生理價值、修心養性的心理價值、和諧共處的社會價值。

武術修煉的終極境界,非在勝負得失,而在達成"三和之境":肢體協調之和(形)、氣息通暢之和(氣)、心神安寧之和(神)。此三者兼備,方可謂得武術真諦。故今人習武,當以文化傳承爲根基,以身心和諧爲旨歸,以時代需求爲導向,使傳統武術在現代社會煥發新的生命力。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庚寅日|黃帝4722年六月廿六日巳時| 2025/7/20/週日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