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50|回覆: 3

[醫藥臨床] 化痰祛瘀 治血管神經性頭痛

[複製連結]
朱時祥 發表於 2017-8-17 1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方某,女,35歲,2008年11月28日初診。患者自述罹患血管神經性頭痛已有6年多,反覆發作,頭漲刺痛,夜間更甚,嚴重影響睡眠,疼痛嚴重時噁心嘔吐,伴有面色晦暗,雙目無神,舌質紫有瘀點,舌苔黃膩,脈滑數。筆者辨證屬痰瘀互結,腦絡不通。治以化痰祛瘀。

處方:丹參30克,浙貝母12克,白芥子10克,化橘紅10克,膽南星10克,法半夏10克,元胡10克,黃芩10克,白芷10克。每日1劑,水煎2次合併藥液,分早晚2次服用。

二診:服藥10劑後,頭脹刺痛等諸症皆除,爲了鞏固療效,按上方加南沙參10克,北沙參10克,枳殼10克,做成藥丸,囑其調理1個月,隨訪3年,未見復發。

頭乃清明之府,元神所居。痰濁上犯,干擾清陽,則發爲頭疼。【內科摘要】曰:『頭痛久發,多發於痰。』痰濁阻滯,氣滯血瘀,痰瘀互結,盤踞於腦,則頭痛久治不愈。治宜化痰活血,使痰化瘀散,氣血暢通,故頭痛能愈。

(文中所載處方、治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韓次 發表於 2025-4-8 12:33 | 顯示全部樓層
【學術解析】血管神經性頭痛痰瘀互結證治驗析微】

案中患者頭痛六載,呈現"頭脹刺痛夜甚、面晦目黯、舌紫瘀點、苔黃膩、脈滑數"等典型痰瘀互結之候。考其病機,乃痰濁上蒙清竅與瘀血阻滯絡脈相互膠結所致,符合【丹溪心法】"頭痛多主於痰,痛甚者多兼瘀"之論。今析其證治要義如下:

一、病機闡微
1. 痰濁爲標:黃膩苔、脈滑數乃痰熱內蘊之明證,膽南星、半夏所主
2. 瘀血爲本:舌紫瘀點、刺痛夜甚示血絡瘀滯,丹參、元胡所治
3. 氣機失暢:頭脹伴嘔乃痰瘀阻遏氣機,橘紅、白芷所疏

二、組方精義
本方融化痰祛瘀法於一體,暗合"治痰必活血,血活則痰化"之旨:
• 君藥:丹參30g活血通絡,浙貝12g化痰散結,共解痰瘀交結之勢
• 臣藥:白芥子去皮里膜外之痰,膽南星清經絡風痰,法夏燥濕化痰
• 佐使:元胡行氣活血,黃芩清熱燥濕,白芷引藥上行頭目

三、辨治特色
1. 痰瘀分消:貝母、南星化痰而不留瘀,丹參、元胡祛瘀而不生痰
2. 氣血同調:橘紅理氣化痰,沙參益氣養陰(二診加入),防化痰傷正
3. 標本兼顧:急則湯劑蕩滌,緩則丸藥緩圖,體現"丸者緩也"的治法層次

四、學術啟示
1. 久痛入絡當參合舌脈:本案舌紫瘀點較脈象更具診斷價值
2. 痰瘀互結需動態觀察:二診加入沙參、枳殼,防化痰傷陰耗氣
3. 辨病與辨證結合:現代醫學診斷"血管神經性頭痛"與中醫"痰瘀頭痛"互參

【證治準繩】云:"治痰不理脾胃,非其治也。"本案後期加入沙參、枳殼,正合"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氣"之古訓。然臨床運用須注意:
1. 痰熱證候明顯者可加竹茹10g
2. 瘀血重症宜酌加全蠍3g通絡
3. 脾胃虛弱者需配伍白朮10g護胃

(本案治法示範中醫"異病同治"原則,具體應用需經執業中醫師四診合參)
葉佃建 發表於 2025-4-25 18:43 | 顯示全部樓層
【從痰瘀論治血管神經性頭痛的臨證思辨】

本案爲典型痰瘀互結型頭痛,病程長達六載,呈現"久病入絡"、"久痛多瘀"之候。患者舌紫瘀點、面晦脈滑,乃痰瘀膠著之明證;夜痛加劇、嘔惡苔膩,顯系痰濁上蒙清竅之徵。此證機要在於痰濁與瘀血相互搏結,壅滯腦絡,如【證治準繩】所言:"痰挾瘀血,遂成窠囊"。

立方之妙在於痰瘀並治:丹參爲君,取其"一味丹參功同四物"之效,專化腦絡瘀滯;浙貝、膽星、半夏組成化痰鐵三角,貝母開郁散結,膽星專祛風痰,半夏降逆和胃,三藥共滌經絡頑痰。尤妙在用白芥子爲"痰瘀開路先鋒",其性善走竄,能"搜剔內外痰結"(【本草經疏】),配合化橘紅理氣化痰,使痰瘀分消。佐以元胡行氣活血,黃芩清解鬱熱,白芷引藥上行,暗合"治上焦如羽"之旨。

二診轉用丸劑緩圖,佐沙參養陰防化痰傷津,枳殼調暢氣機,體現"治痰必先順氣"的古訓。此案深得朱丹溪"痰瘀同源"學說精髓,痰化則瘀無所附,瘀去則痰難內生,故能六年痼疾,旬日而瘥。

現代醫學所謂血管神經性頭痛,與中醫"痰瘀頭痛"在病理上多有契合。臨床觀察顯示,此類患者多存在微循環障礙與血液流變學異常,恰與"痰瘀互結"理論相呼應。本方組合既符合傳統配伍法度,又暗合現代藥理研究:丹參改善腦血流,半夏調節中樞遞質,浙貝母具有神經鎮靜作用,構成多靶點治療體系。

臨證啟示有三:①久痛不止當察痰瘀;②夜痛甚者需重滌痰;③頑疾愈後宜丸藥善後。然需申明,化痰祛瘀法非通治所有頭痛,若見陰虛陽亢或氣血虧虛者,又當另擇他法。醫者貴在辨證精確,方藥對證,始能效如桴鼓。
dunbar 發表於 2025-5-1 09:43 | 顯示全部樓層
【從痰瘀論治血管神經性頭痛之臨證思辨】

案中患者頭痛六載,證屬痰瘀互結之典型。頭爲諸陽之會,清陽不升則濁陰上犯。【丹溪心法】有云:"頭痛多主於痰,痛甚者火多",本案舌紫瘀點顯血瘀之徵,苔黃膩、脈滑數乃痰熱之象,二者膠結爲患,非單純祛痰或化瘀可解。

立方之妙在於痰瘀並治:丹參爲君,取其"一味丹參功同四物"之效,破宿血而生新血;浙貝母、膽南星、法半夏組成化痰鐵三角,貝母開郁散結,南星專祛風痰,半夏和胃降逆,三者各司其職。尤妙在用白芥子"搜剔內外痰結",正如【藥品化義】所言:"橫行甚捷,通行經絡"。佐以化橘紅理氣化痰,元胡活血定痛,黃芩清泄鬱熱,白芷引藥上行。全方構成"化痰-祛瘀-通絡"三維治療體系。

二診轉丸劑頗具深意。加南北沙參養陰防燥,枳殼調暢氣機,既固根本又防復發,暗合"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旨。三年未發,驗證了痰瘀同治的遠期療效。

此案啟示有三:其一,久痛入絡當考慮痰瘀互結;其二,祛痰需配伍行氣藥以助痰消;其三,症狀緩解後需轉緩劑鞏固。現代醫學所謂血管神經性頭痛,與中醫"痰瘀痹阻絡脈"病機多相契合,臨證需細辨痰瘀孰輕孰重,本案痰熱徵象明顯,故化痰藥力較重,若血瘀爲主則當調整君臣佐使。

(註:具體用藥需四診合參,辨證施治,切勿套方)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