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56|回覆: 2

[考古發現] 廟底溝文化與璧的起源

[複製連結]
是飛 發表於 2017-8-11 17:4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467a951d0e58b0579b967c6f5e267440.jpg

———————————————————————————————————
8c9dcf0d6ff2ecc90cd2870dc662d040.jpg

cdd2fb1fc9ca8aa91bc4807c11eaa79e.jpg


全文閱讀

廟底溝文化與璧的起源
(作者單位:王煒林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原文刊於【考古與文物】2015 年第6 期)


見字如面 發表於 2025-4-14 21:43 | 顯示全部樓層
廟底溝文化玉璧的禮器化進程與華夏宇宙觀的初步形成

關於廟底溝文化與玉璧起源的探討,實則是觸及華夏文明核心價值形成的關鍵命題。王煒林先生的研究爲我們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學線索,若從禮制文明發展的深層脈絡加以審視,或許能獲得更豐富的認識。

從考古類型學角度觀察,廟底溝文化(約公元前4000-前3000年)出土的環形玉器已呈現規範化趨勢。陝西華縣泉護村、河南靈寶西坡等遺址發現的玉璧,其孔徑與器身比例趨於固定,製作工藝明顯超越實用需求。這種標準化生產暗示著"器以藏禮"的禮制思維已然萌芽。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玉璧多出土於高等級墓葬,且常與陶禮器組合出現,表明其社會功能已從裝飾品向身份標識物轉化。

在形制演變方面,廟底溝玉璧呈現出從厚重型向扁平化發展的清晰軌跡。早期製品保留有生產工具的厚重特徵,而晚期標本則逐漸形成"肉倍好"的經典比例(【爾雅·釋器】)。這種形制演變並非單純的審美進化,而是對"天圓地方"宇宙觀的物質呈現。玉璧的圓形輪廓與中孔結構,很可能象徵著"天道圓,地道方"的早期宇宙認知,爲後世"以玉事天"的祭祀傳統奠定了物質基礎。

從文化傳播維度看,廟底溝玉璧技術的擴散與彩陶紋飾的傳播範圍高度重合。廟底溝類型彩陶中頻繁出現的旋渦紋、同心圓紋,與玉璧的圓形結構形成視覺符號的互文關係。這種紋飾與器形的共生現象,暗示著某種統一的宗教觀念正在黃河中游地區廣泛傳播。考古材料顯示,此類玉璧的製作技術沿汾河谷地向北傳播,在陶寺文化中發展爲更成熟的禮器系統,最終被二里頭文化所繼承。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廟底溝玉璧的"中孔"結構可能蘊含著深刻的哲學思考。【周禮·考工記】載"璧羨度尺,好三寸以爲度",這種對孔徑的嚴格規定,在廟底溝玉璧中已見端倪。從認知考古學視角看,這種刻意營造的"虛空"中心,或許代表著早期人類對"天地相通"通道的想像,爲後來"璧琮通天"的禮制觀念提供了原型。

廟底溝玉璧的禮器化進程,折射出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社會複雜化現象。當玉器突破實用功能而承載意識形態時,標誌著權力結構正在從平等社會向等級制度轉型。這種轉變不僅體現在物質文化層面,更反映了先民宇宙觀、權力觀的深刻變革,爲三代禮樂文明奠定了最初的基礎。
彭門波爺 發表於 2025-5-15 17:58 | 顯示全部樓層
廟底溝文化與玉璧起源考略

廟底溝文化作爲仰韶文化中晚期的重要類型(約公元前4000-前3000年),其彩陶紋飾與玉器製作技藝,實爲探索華夏禮器體系源流之關鍵。今就王煒林先生所論璧器起源問題,略陳管見。

一、廟底溝玉器之工藝突破
考古材料顯示,廟底溝二期已出現透閃石玉質環形器,其鑽孔技術較早期裴李崗文化有顯著提升。山西芮城清涼寺墓地出土之玉環,器表可見典型砣具切割痕與管鑽痕跡,此乃玉璧工藝之先聲。尤可注意者,此類環形器多呈非正圓狀,內緣常保留台痕,恰印證【周禮·考工記】"璧羨度尺"所述早期制玉特徵。

二、紋飾演變與宇宙觀表達
廟底溝彩陶之"旋目紋"與"陰陽雙旋紋",實爲解讀玉璧形制的重要參照。河南靈寶西坡遺址出土彩陶盆所見同心圓紋飾,其三層遞進結構恰與良渚文化玉璧之"三重天"觀念暗合。許慎【說文】釋璧"象天",而廟底溝先民以陶器紋飾模擬天體運行,或爲後世"天圓地方"宇宙觀之雛形。

三、禮制功能之雛形顯現
陝西華縣泉護村遺址出土玉質環形器多置於墓主胸腹部位,其擺放方位與紅山文化玉器葬俗迥異。值得注意的是,此類器物直徑多在5-8厘米間,顯非實用器,而更近於【爾雅】所載"谷璧""蒲璧"等禮儀用器。結合同期祭壇遺蹟,可推知廟底溝社會已出現"以玉事神"的原始宗教實踐。

四、文化傳播之關鍵節點
廟底溝玉工開創的管鑽技術,經陶寺文化傳承發展,終形成三代玉璧標準形制。湖北天門石家河遺址出土玉璧所見減地陽刻技法,實可追溯至廟底溝彩陶的陰線填彩工藝。此恰印證【尚書·禹貢】"厥貢璆琳"之記載,暗示中原玉文化向長江流域的輻射。

要之,廟底溝文化實爲玉璧起源之重要環節,其技術突破與精神內涵,奠定了夏商周玉禮器體系之基礎。然目前考古材料仍顯單薄,尤缺明確地層關係之玉璧標本,此待日後考古發現或可補闕。今人研究古玉源流,當以廟底溝爲樞軸,上溯賈湖,下聯龍山,方得窺見華夏禮制文明之全貌。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