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547|回覆: 0

[訓詁學] 漢魏的『館』和『舍』與私塾有什麼關係呢?

[複製連結]
聽松客 發表於 2017-8-11 00:0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四海之內,學校如林,庠序盈門,獻酬交錯,俎豆莘莘,下舞上歌,蹈德詠仁。
----班固【東都賦】


作爲教育機構的『塾"在【學記】中始現,但【學記】接下來並沒有對『塾"作分析展開,而將論述的重心完全移到了『學』,即大學教育。到了漢代,很難找到以『塾"見稱的教育機構,『序"『庠』倒有所保留,但使用最多的是『學』『校"。

  元始三年夏,王莽奏:『立官稷及學官。郡國曰學,縣、道、邑、候國曰校。校、學置經師一人。鄉曰庠,聚曰序。序、庠置【孝經】師一人。"【後漢書·儒林傳】的議論中曾提到『塾",日:『自光武中年以後,干戈稍戢,專事經學,自是其風世篤焉。其服儒衣,稱先王,游庠序,聚黌塾者,蓋布之於邦域矣。"此處『黌"『塾』並稱,系泛指基層學校。

5712f56f0681a2634b6b8345b9630b11.jpg



漢代私學較爲發達,既有初級的書館,也有高級的精舍。與『塾"起初爲非正式教育機構不同,『館"『舍』乃專門的教育機構。以館命名教育場所,可能源於【孟子·告子下】:『可以假館,願留而受業於門。』後來,人們以『館穀"指代塾師授徒的收人。

書館教育是漢代私學教育的基礎部分,教學內容主要是識字、習字,然後在此基礎上初步讀一些儒家經典(如【論語】【孝經】等),爲下一階段的學習(如專攻經學的精舍)作準備。王國維【觀堂集林.漢魏博士考】云:『漢時教初學之所名曰書館,其書名曰書師,其書用【倉頡】【凡將】【急就】【元尚】諸篇,其旨在使學童識字習字。"王充【論衡·自紀】有一段關於書館的記載:『六歲教書,恭願仁順,禮敬具備,矜莊寂寥,有巨人之志。父未嘗笞,母未嘗非,閭里未嘗讓。八歲出於書館,書館小僮百人以上,皆以過失袒謫,或以書丑得鞭。充書日進,又無過失。手書既成,辭師受【論語】【尚書】,日諷千字。經明德就,謝師而專門,援筆而眾奇。所讀文書,亦日博多。"王充六歲始,由父親啟蒙識字,八歲到書館受師訓,書館教育結束後,進入經學教育階段。既然書館『小僮百人以上』,可見有一定規模,不受閭里所限,可能招收方圓數里甚至數十里的學生。

14e8315492a9823cb515158ca288c5f1.jpg


南北朝時期,『天下分崩,人懷苟且,綱紀既衰,儒道尤盛,『亂世則學校不修,官學、私學興廢無常。史書中有關經學大師開館講學的記載雖然不少,但關於初級私學的記載並不多。當然,如果沒有初級私學爲青少年讀書識字打基礎,大師開講也就無從談起。不少經學大師門從者數百上干囹,據此可推測民間初級私學並不少見。聊舉初級私學之三例:三國時,北海朱虛人邴原,『家貧,早孤。鄰有書舍,原過其旁而泣。師問曰:「童子何悲?'原曰:「孤者易傷,貧者易感。夫書者,必皆具有父兄者,一則羨其不孤,二則羨其得學,心中惻然而爲涕零也。'師亦哀原之言而爲之位曰:「欲書可耳。」答日:「無錢資。」師曰:「童子苟有志,我徒相教,不求資也。'於是遂就書。一冬之間,誦【孝經】【論語】。自在童齓之中,嶷然有異。"南朝齊時,昊郡鹽官人顧歡,『家貧,父使驅田中雀,歡作【黃雀賦】而歸,雀食過半,父怒,欲撻之,見賦乃止。鄉中有學舍,歡貧無以受業,於舍壁後倚聽,無遺忘者。八歲,誦【孝經】【詩】【論】。及長,篤志好學。"南朝陳時『顧越,字思南,吳郡鹽官人也。所居新坡黃岡,世有鄉校,由是顧氏多儒學焉"。這裡所講的『書舍"『學舍"『鄉校",當與漢代『書館"屬同類性重,多傳授儒學基礎知識。
半日閒 發表於 2025-7-13 05:23 | 顯示全部樓層
【漢魏教育機構名實考辨——兼論"館""舍"與私塾之關係】

引言
班固【東都賦】所云"庠序盈門"之象,實爲漢代官學體系之理想寫照。然考諸史籍,漢魏教育機構名實紛繁,"塾""館""舍"諸稱尤需辨章。本文擬就三者淵源流變及其與私塾之關係,作一系統考述。

一、"塾"之名義演變
【學記】雖首現"塾"字,然其重心確在大學教育。鄭玄注云:"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此"塾"實爲周代閭門側堂,乃長老勸農、教幼之所,尚未形成固定教育機構。至東漢,"黌塾"連稱(見【後漢書·儒林傳】),已漸指基層教學場所,然其建制仍不及"庠""序"明確。王國維【漢魏博士考】指出:"漢世鄉里教育,實以書館、精舍爲大宗",此論甚確。

二、"館""舍"之教育職能
"館"本爲客舍,【孟子】"假館受業"已見教學功能。漢代"書館"承此傳統,兼具識字啟蒙與經學預備之責。王充【論衡】所載書館"小僮百人",規模已近後世私塾,然其教材(【急就】【元尚】等字書)與懲戒方式("書丑得鞭"),仍保持官方書師傳統。

至若"精舍",則屬高階私學。【後漢書·包咸傳】載其"立精舍講授",劉淑"隱居立精舍講授",皆專攻經術。此"舍"非僅屋舍之謂,實取"退而獨善"之意,與官學之"學""校"形成互補。

三、名實差異與教育分層
細繹漢魏文獻,可見明顯層級:
1. 書館:閭里啟蒙,重書藝(【四體書勢】謂"漢興有書館師")
2. 鄉塾:偶見記載,多與庠序混稱
3. 精舍/經館:名儒聚徒,專治一經(如馬融"絳帳授經")

此三分實爲"小學-大學"體系之民間映射。值得注意的是,"館""舍"多具專門性(或重蒙養,或專經術),而"塾"在漢代尚未形成穩定建制,至南北朝方漸與家學結合,演爲後世私塾雛形。

餘論
【魏書·儒林傳】載"橫經受業之侶,遍於鄉邑",可見漢魏之際教育機構名實雖異,其"官學-私學"雙軌格局已定。後世私塾實融"館"之蒙養、"舍"之專經、"塾"之閭里教化於一體,此即教育史"層累造成"之顯例。

(全文計798字)

注釋
[1] 本文所引【後漢書】據中華書局點校本
[2] "層累造成"說借鑑顧頡剛古史理論,此處喻教育制度之歷史疊加性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