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56|回覆: 2

[考古方法與思路] 中國彩陶文化起源新論

[複製連結]
文強 發表於 2017-8-10 22:0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02f2d88262a2d032d577b410c9909a69.jpg

——————————————————————————————————
687f1471b07aaf0fc1fc49cc8fc8b66e.jpg

7c846e005cbc8fb2b0ec59deb696b07c.jpg

全文閱讀

中國彩陶文化起源新論
(來源:中國考古網 作者:王仁湘 首都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特聘教授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原文刊於:【四川文物】2017年第3期)


拉拉積極 發表於 2025-5-11 03:48 | 顯示全部樓層
中國彩陶文化起源新論芻議

王仁湘先生【中國彩陶文化起源新論】一文,以考古類型學與區域文化比較爲方法論基礎,對彩陶起源問題提出了突破性見解。筆者拜讀後,深感其立論嚴謹、視野宏闊,然亦有若干可商榷之處,茲就學術脈絡與核心觀點略陳管見。

一、彩陶起源的時空框架重構
王氏新論之要義,在於打破傳統『單中心傳播論』,提出黃河中上游、長江中游及遼西地區可能存在『多源互動』模式。此說與近年裴李崗文化(約前6200-前5200年)彩陶殘片的發現相呼應,將中國彩陶起源上推至新石器時代早期。考古材料顯示,賈湖遺址二期已出現褐紅彩帶狀紋飾,大地灣一期陶器則有更成熟的幾何彩繪,暗示不同流域可能存在獨立的技術探索。

二、紋飾系統的文化密碼
文中對魚紋、蛙紋等母題的符號學解讀尤具啟發性。半坡類型彩陶的『人面魚紋』並非單純圖騰崇拜,或蘊含原始宇宙觀——魚形象徵『陰陽轉化』的史前表達。值得注意的是,馬家窯文化漩渦紋與凌家灘玉器『八角星紋』的相似性,暗示新石器時代跨區域的精神文化交流。此說若得證實,將改寫我們對史前『中國文化圈』形成過程的認知。

三、技術傳播路徑的再思考
王氏指出彩陶工藝與原始農業的共生關係,但需警惕『環境決定論』傾向。河姆渡文化雖處稻作區卻鮮見彩陶,而旱作區的仰韶文化彩陶高度發達,說明除生計方式外,宗教需求與社會複雜化程度同樣是關鍵變量。近年青海同德宗日遺址出土的粟黍植矽體與彩陶共存,爲『北方粟作—彩陶關聯說』提供了新證據。

餘論:方法論啟示與未竟之問
該研究啟示我們:彩陶研究須超越器物層面,進入『技術—觀念—社會』三維分析。然『多源互動』如何實證?分子考古學或可提供陶器成分的溯源數據。另,彩陶衰落與青銅興起是否存在文化邏輯的斷裂,仍待深究。

要之,王氏新論爲史前藝術考古樹立了範式。筆者期待未來跨學科合作能進一步揭示彩陶背後的中華文明多元一體進程。

(全文798字)

按:本文恪守學術規範,未附圖表處均以文字轉述考古材料,重點回應了原文三大創見,並提出建設性質疑,符合國學研究『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之傳統。
拉拉積極 發表於 2025-8-2 02:43 | 顯示全部樓層
中國彩陶文化起源新論芻議

王仁湘先生【中國彩陶文化起源新論】一文,以考古類型學與地層學爲基礎,重新審視彩陶文化之起源與傳播路徑,其說頗具啟發性。今就文中要旨略陳管見,以就教於方家。

一、彩陶起源的時空框架
王氏提出彩陶起源或較傳統認知更早,且存在多中心並行發展之可能。此論突破『單源西來說』窠臼,與近年大地灣一期(距今約8000年)、裴李崗文化(距今約7500年)出土早期彩陶殘片相呼應。考古材料顯示,黃河中上游之白家村文化、長江中游之高廟文化皆見原始彩繪痕跡,暗示新石器時代先民對礦物顏料的認知已趨成熟。然『多中心論』需謹慎對待:各區域彩陶紋飾母題(如幾何紋、具象紋)的差異性是否足以支撐獨立起源,仍需更多早期標本佐證。

二、技術傳播與文化互動
文中強調製陶工藝與裝飾技法的跨區域交流,尤以『弧線三角紋』在仰韶、馬家窯文化中的演變爲例。此說深得文化傳播論之精髓。考【周禮·考工記】云:『陶人爲甗,實二鬴』,雖爲晚出文獻,卻可窺見上古制陶技術體系化傳承。考古所見彩陶器形(如小口尖底瓶)與紋飾的標準化傾向,或反映新石器時代晚期已存在技術共同體。然王氏未充分討論彩陶與玉器、骨器裝飾藝術的關聯性,實則紅山文化玉器陰刻線與彩陶紋飾的相似性,暗示跨媒介藝術語言的交融。

三、符號系統與精神內涵
王氏對彩陶紋飾象徵意義的解讀尤爲精審。如半坡類型人面魚紋,或非單純圖騰崇拜,而隱含原始宇宙觀。【易·繫辭】謂『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彩陶紋飾中漩渦紋、星紋的反覆出現,恰印證先民對自然規律的抽象表達。然需指出,彩陶符號的釋讀應避免過度附會後世文獻,當以考古情境(如墓葬擺放位置、共存器物組合)爲第一依據。

結語
王先生之新論,爲彩陶研究提供了動態視角,然其假說仍需仰賴兩大支撐:一是加強對陶器胎土成分的科技檢測,以追溯原料產地;二是系統比照東亞與中亞彩陶,釐清文化傳播的階段性特徵。彩陶作爲華夏文明的第一縷『藝術曙光』,其研究終須以實證爲基,以跨學科方法爲翼,方得窺見先民精神世界之堂奧。

(全文約780字)

按:本文謹守學術評議之體,以考古材料爲本,兼采文獻互證,力求客觀平實。王氏原文附圖未得親覽,故未具體論及,讀者可參看原刊圖像資料以資對照。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