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與西域文明探賾:博爾塔拉河流域考古的現代詮釋
博爾塔拉河流域作爲絲綢之路北道要衝,自古便是多元文明交匯之地。今觀賈笑冰先生【信息技術支持的博爾塔拉河流域考古調查】一文,深感現代科技與傳統考據之融合,實爲當代國學發展之新徑。茲就文中要義,略陳管見。
一、科技考古與文獻互證 文中提及遙感測繪、三維建模等技術於遺址定位之功,恰合【考工記】"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的空間敘事傳統。漢代鄭玄注【周禮】嘗言"度地以制邑",今以無人機航測實現"居高以度形",二者雖隔千載,其理一也。更可貴者,GIS系統對墓葬分布的量化分析,暗合乾嘉學派"以器明禮"之法,使【漢書·西域傳】所載"行國"游牧特徵,得藉數據可視化而具象呈現。
二、物質遺存與文本闡釋 出土陶器紋飾的數字拓印技術,令【爾雅·釋器】"彝、卣、罍,器也"等記載獲得實物佐證。尤其彩陶幾何紋樣與安陽殷墟青銅器饕餮紋的資料庫比對,恰印證【呂氏春秋】"周鼎著饕餮"的紋飾西傳之說。此種跨時空的紋飾譜系建構,非計算機圖像分析不能爲功,誠王國維先生"二重證據法"之數位化延伸。
三、文化層理的科技解詁 地層掃描與碳十四測年技術,使【水經注】"敦薨之山,敦薨之水出焉"的地理記載獲得年代標尺。文中揭示的青銅時代聚落疊壓關係,正可對應【左傳】"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早期開發史。而遺址熱釋光數據與【史記·匈奴列傳】所載月氏西遷事件的耦合,尤顯科技手段重構"邊緣敘事"之能。
結語 昔年章太炎先生倡言"以新知附益舊學",今日信息技術之於考古,非徒工具之利,實爲認知範式之變。然需警醒者,技術終爲表,人文其里。若博爾塔拉河之水,科技浪涌雖疾,終需注入文明河床,方成其大。願學界持守"格物致知"之本,使數字光影終照見華夏文明之渾厚底色。
(全文798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