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88|回覆: 1

[醫藥臨床] 孫光榮·孫氏胸痹湯

[複製連結]
張啟功 發表於 2017-8-4 20:3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處方組成

生曬參10克,生北芪15克,紫丹參10克,麥門冬15克,法半夏6克,廣陳皮6克,五味子3克,靈磁石10克,生甘草5克。

方藥記憶

胸痹湯中芪參參,

化裁活用生脈飲,

二陳磁石生甘草,

甘苦酸辛清補神。

功能主治

具有益氣活血、清熱化痰、斂陰鎮心的功效。主治氣陰兩虛、痰熱壅塞證。主治胸痹病,症見氣虛胸悶、心悸心煩、汗多口渴、津少痰稠,舌絳苔黃,脈澀。

用法用量

每日1劑,煎煮2次,合約500毫升,分2次服用,早晚各1次。

處方解析

方以生曬參、生黃芪、紫丹參爲君藥,即爲孫光榮的『扶正組合』,或曰『增防型組合』,調和氣血爲基礎。生曬參即山參曬乾而成,味甘、微苦,性平,歸肺、脾、心經,具有大補元氣、補脾益肺、生津、安神益智的功效。生黃芪味甘,性微溫,具有健脾補中、昇陽舉陷、益衛固表、利尿、托毒生肌的功效。紫丹參味苦,性微寒,歸心、心包、肝經,具有活血調經、祛瘀止痛、涼血消癰、除煩安神的功效。三者組合具有益氣活血之功。配用麥門冬、法半夏、廣陳皮爲臣藥。麥門冬甘寒養陰清熱,潤肺生津。半夏味辛,性溫,歸脾、胃、肺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功效。陳皮味辛、苦,性溫,歸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功效。三者組合具有清熱化痰之功。配用五味子、靈磁石、生甘草爲佐使藥。五味子酸溫,能斂肺止汗、生津止渴。磁石味咸,性寒,歸心、肝、腎經,具有鎮驚安神、平肝潛陽、聰耳明目、納氣平喘的功效。甘草甘溫益氣寧心,調和諸藥。三者組合具有斂陰鎮心的功效。全方共奏益氣活血、清熱化痰、斂陰鎮心之功。

加減應用

1.證屬陰虛有熱者,生曬參改爲西洋參。

2.若痰熱雍盛者,可加全瓜蔞10克,薤白頭10克。

注意事項

1.若屬外邪未解,或暑病熱盛,氣陰未傷者,均不宜用。

2.久咳肺虛,亦應在陰傷氣耗,純虛無邪時,方可使用。

3.靈磁石用量宜輕,起四兩撥千斤之妙用。

4.病情急重者全方用量宜加重。

(文中所載處方、治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責任編輯:高繼明)

水亦寒 發表於 2025-5-5 01:03 | 顯示全部樓層
【孫氏胸痹湯方義闡微與臨證思辨】

孫光榮先生所擬胸痹湯,實爲融匯古方精要而創製之新方。其組方之妙,在於以生脈飲爲底,合二陳湯之旨,佐以鎮攝之品,構成清補兼施、標本同治之格局。今就方義與臨證要點析論如下:

一、君臣佐使之配伍精義
此方以參、芪、丹參爲君,暗合"一君二臣"古制。生曬參大補元氣而不燥,生黃芪補氣昇陽而固表,紫丹參活血祛瘀而不傷正,三者構成"氣爲血帥,血爲氣母"的循環格局。尤妙在用麥冬、二陳爲臣,取"治痰必先理氣,理氣必先補氣"之要訣。麥冬甘寒潤燥,制參芪之溫;半夏、陳皮辛開苦降,解胸陽之郁,深得仲景"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奧旨。佐使藥中,五味子酸收以制辛散,磁石重鎮而安神明,甘草調和諸藥,共成"補而不滯,清而不伐"之功。

二、方證對應的辨證要點
此方主治"氣陰兩虛夾痰熱"之胸痹,當把握三大指征:一是氣虛見症(胸悶、汗多);二是陰傷之象(心煩、口渴、舌絳);三是痰熱徵候(痰稠、苔黃)。其脈象多見虛澀而數,若見弦滑洪大則非所宜。臨證需與單純痰濁閉阻之瓜蔞薤白半夏湯證、陽虛寒凝之枳實薤白桂枝湯證嚴格鑑別。

三、化裁運用的臨證心法
1. 參類選用:若舌紅少苔,脈細數者,易西洋參;若兼畏寒肢冷,可酌用紅參。
2. 痰熱加減:痰稠難咯加竹茹、膽南星;胸悶痛甚加檀香、降香。
3. 鎮攝之法:磁石用量不過15克,心悸甚者加龍骨、牡蠣,取"重可去怯"之義。
4. 通補之度:瘀象明顯加三七、川芎,但須中病即止,防耗氣傷陰。

四、使用禁忌的深層機理
所謂"外邪未解禁用",實因補益之品恐閉門留寇;"暑熱未傷氣陰慎用",蓋因甘溫恐助熱傷津。至若久咳虛證,必待痰熱盡除、純虛無邪時方可投劑,此即張景岳"攻邪務盡,補虛勿早"之誡。

此方之妙,在於將李東垣補氣、朱丹溪清熱、葉天士養陰諸法熔於一爐,堪稱現代治療冠心病氣陰兩虛證之典範。然運用之要,當如孫老所言"辨證如理亂絲,用藥若解死結",務必審證求因,不可執方待病。學者若能參透其中氣機升降、陰陽互濟之理,則胸痹論治思過半矣。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