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18|回覆: 2

[醫藥臨床] 化痰祛濕法治療痰濕發熱一例

[複製連結]
無端 發表於 2017-1-9 09:5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病案】

張某,男,37歲,2013年7月9日初診。

主訴 發熱3天。因大量飲用啤酒、吃海鮮,汗後受風,連續3天夜間發熱,體溫高達39.5℃,服用退熱藥後汗出熱退,體溫恢復正常,次日夜間復見發熱,連續三天,以致白天迷困,昏昏欲睡,伴見胸脘痞悶、口中黏膩、喉中痰阻、時欲嘔惡、食欲不振。

刻診 患者形體肥胖,行動遲緩,面色潮紅,口出異味,舌質暗紅,苔黃膩,脈滑數。

辨證 依據舌脈症候,結合患者病發暑季,飲食不節,內傷脾胃,痰濕壅盛,外受風寒,營衛不調,內外受邪,蒸騰爲熱。辨證爲痰濕發熱。治宜燥濕化痰,理氣清熱。予化痰祛濕湯化裁。

處方 茯苓30克,半夏15克,陳皮15克,蒼朮15克,白朮15克,炒黃芩15克,炮姜30克,紫蘇梗15克,枳實15克,銀柴胡15克,代赭石20克,旋覆花10克,生薑3片爲引。囑其當天即服完1劑,水煎2次,取汁混合,早晚溫服。並囑其調節飲食,宜清淡易消化,低脂、低鹽、低糖,不要喝瓶裝水,儘量喝溫水,注意汗後避風寒。服用四劑即告痊癒。

調護和預防 在飲食方面首重戒除肥甘厚味,戒酒,且最忌暴飲暴食和進食速度過快。應常吃味淡性溫平的食品,多吃些蔬菜、水果,尤其是一些具有健脾利濕、化瘀祛痰的食物,如白蘿蔔、洋蔥、紫菜、白果、大棗、扁豆、薏苡仁、紅小豆、蠶豆、包菜等,應限制食鹽的攝入,不宜多吃肥甘油膩、酸澀食品。適當運動鍛鍊,氣機調暢,有利於津液的運行與代謝,改善體質,恢復健康。

【按】 痰濕發熱多由於脾胃運化失常,痰濁內留,滯於肺胃,郁伏化熱所致,故治療側重於化痰理氣清熱。

(文中所載處方、治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姚待 發表於 2025-7-11 06:03 | 顯示全部樓層
【痰濕發熱證治發微——從一例病案論濕郁化熱之機要】

【學術評議】此案堪稱痰濕發熱之典型範本,其辨證施治深合【內經】"因於濕,首如裹,濕熱不攘"之旨。今就病機、方義、調護三端詳析如下:

一、病機樞要
患者暑月恣食生冷,顯犯【脾胃論】"飲食自倍,腸胃乃傷"之戒。啤酒海鮮皆爲陰寒之品,重傷太陰脾陽,致中焦斡旋失司,水谷不歸正化,釀生痰濕。其發熱特點夜甚晝減,此乃痰濕屬陰,逢陰時而劇之明證。苔黃膩、脈滑數揭示濕已化熱,正如葉天士所言"濕邪挾熱,氤氳黏膩"。痰熱膠結上焦則胸脘痞悶,濁陰不降故嘔惡納呆,此即【金匱要略】"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之變局。

二、方藥析義
化痰祛濕湯實爲二陳湯、半夏瀉心湯化裁而成。其中:
1. 蒼朮、白朮聯用取"健脾不如運脾"之意,暗合李東垣枳術丸法;
2. 炮姜與黃芩寒溫相配,既解痰熱膠結,又防苦寒傷中,深得仲景瀉心湯配伍精髓;
3. 代赭石、旋覆花降逆化痰,源自【傷寒論】旋覆代赭湯;
4. 銀柴胡清透鬱熱,尤妙在不用常規退熱之品,蓋"濕去則熱孤"也。

三、調護精要
醫囑"三低一溫"飲食法,實本【飲膳正要】"夏月宜省苦增辛以養肺氣"。所列食療諸品,白蘿蔔化痰消積、薏苡仁淡滲利濕,皆合"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之經旨。特別強調忌冷飲、避風寒,正應張景岳"濕證初起,本於飲食,得之漸積,非若傷寒卒病"之論。

【學術延伸】此案啟示有三:
1. 痰濕發熱當與陰虛發熱鑑別,前者舌必膩脈必滑,後者必見舌紅少苔;
2. 治療需把握"化痰不助熱,清熱不礙濕"原則,本案黃芩用量僅15克即是明證;
3. 現代代謝症候群患者多見此類體質,可參此案思路化裁。

【醫宗必讀】云"見痰休治痰,知機是真詮",此案非獨治痰,更重在調暢三焦氣機,堪爲"治病求本"之範例。然需注意,若見舌絳苔燥,則非本方所宜,當另謀他法。
馬奇 發表於 2025-7-21 18:18 | 顯示全部樓層
【痰濕發熱證治發微——從一例病案論濕濁鬱熱之機杼】

【學術評議】
此案堪稱痰濕發熱之典型範本,其辨證施治深合【內經】"濕勝則濡泄,甚則水閉胕腫"之旨。患者暑月恣食生冷,顯犯【脾胃論】"飲食失節,寒溫不適,脾胃乃傷"之戒,致中陽困頓,濕濁壅遏,郁而化熱。其發熱特點夜甚晝減,正合【丹溪心法】"濕郁發熱,如裹在骨"之述,非外感表證可比。

【病機闡析】
細究其證,當屬三焦同病:上焦見喉中痰阻、胸脘痞悶,乃濕濁上泛;中焦現嘔惡納呆,系脾失健運;下焦隱伏舌暗苔膩,示濕濁下注。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云:"濕乃重濁之邪,其性粘滯",本案發熱纏綿、汗出復作,恰是濕性粘滯之明證。尤妙在舌脈互參:苔黃膩爲濕已化熱,脈滑數爲痰熱搏結,較之單純濕證更深一層。

【方藥解析】
化痰祛濕湯組方頗具章法:以二陳湯爲君,遵【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化痰祖方;蒼朮、白朮聯用,暗合東垣"昇陽除濕"之法;炮姜與黃芩相配,寒溫並調,既防苦寒傷中,又制濕熱膠結。更入旋覆代赭降逆,紫蘇梗、枳實行氣,深得"治濕不理氣,非其治也"之三昧。銀柴胡一味尤見匠心,既清鬱熱,又避苦燥傷陰之弊。

【調攝精要】
醫囑"三低飲食"深合病機,【飲膳正要】所謂"夏月戒冷飲"正爲此設。所列食療諸品,白蘿蔔化痰消積,薏苡仁淡滲利濕,皆暗合"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之奧義。然需補議者,此類體質當忌水果過食,恐助濕生痰,此今人常見誤區也。

【臨證啟悟】
此案啟示有三:首辨發熱時間特點,夜熱甚者多責之陰分;次察熱勢纏綿與否,濕證多呈身熱不揚;再參伴隨症狀,痰濕必見穢濁之象。現代醫學所謂"代謝性發熱",與此頗有相通之處。然中醫妙處,正在於不執定法,隨證變通,此即【傷寒論】"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之真諦。

(按:代赭石質重,久服恐傷胃氣,臨床中病即止爲要)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