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22|回覆: 2

[思維啟發] 揭秘·大航海時代何人第一個促成中國的海上霸權?

[複製連結]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6-12-28 14:1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歷史上陸路絲綢之路也許不是商人外交使節或定居文明的遠征軍,而是一支又一支的游牧民族,更多時候匈奴、突厥、契丹、蒙古等民族才是陸路絲綢之路實際控制者,怎麼看待這些游牧民族對絲綢之路的影響和作用?

揭秘·大航海時代何人第一個促成中國的海上霸權?

揭秘·大航海時代何人第一個促成中國的海上霸權?

孔令偉:所謂的絲綢之路,其實是一個浮動的概念。在歷史時期,其實先後有匈奴、突厥、契丹、蒙古,還有後來的準噶爾蒙古人,以及清朝對新疆的經營。這些都顯示出,與農耕民族相比,游牧民族有一個比較強的特性,就是移動。這個概念目前在海外學界也比較受到重視,即移動性(mobility)的問題。那麼,爲什麼說游牧民族的移動性對於溝通絲綢之路很重要呢?因爲對於絲綢之路上的游牧民族而言,貿易往來是重要的經濟收入來源,加上游牧民族的經濟形態,擅長遷移,所以對於溝通歐亞兩端的商業貿易起到一個非常關鍵的作用。

蔡偉傑:絲綢之路上既有游牧民族也有定居民族,雙方的互動交流才是事情的全貌。以蒙古來說,現在有一種說法:蒙古人創立的蒙古帝國,實際上是最早的全球化,無論從其創設的驛站制度,還是海上貿易,都構成了相當複雜的歐亞世界網絡。這種歐亞化就被一些學者視爲現代全球化的雛形。同時游牧民族又被一些人僅僅當作絲綢之路上的一個文化交流的傳播者,因爲他們移動比較快速,方便控制交通,其實,他們更是文化交流的驅動者。比如青花瓷就是中國瓷器加上伊朗顏料,再加上蒙古品味(蒙古人崇尚青色)結合出來的一個產品。

在海上絲綢之路的作用下,東南亞各國一度在朝貢體系中獲得較大的收益,同時中國的經濟和文化也有極大的傳播和發展。也正因爲此,有國家認爲一帶一路是變相地恢復朝貢體系,是要再次確立中國作爲亞洲核心的地位,是對自己國家內政文化的干預。請問,您是如何看待各國的擔憂以及中國歷史上的和如今的一帶一路的差別?

盧正恆:這個問題涉及到一個很基本的概念。朝貢貿易和海上絲綢之路其實是兩個不同的東西。對於東南亞各國可能會認爲海上絲綢之路是中國希望恢復朝貢貿易的轉型或是變形。誠然,朝貢貿易是以中國爲核心沒有錯,但海上絲綢之路上的港口和城市,歷史上它們之間存在長期的經濟交往,並不是完全仰賴中國,當時中國是有一些貿易端點,但不是唯一的核心。例如,在東南亞有一個非常有名的航海民族,可以跟歐洲的腓尼基人相提並論,叫武吉斯人(Bugis)。他們航行在東南亞的各個地方,沿著海上絲綢之路,他們從事各種商品的貿易,例如印度的布匹、香料或是燕窩等。在各地他們都有貿易收入和非常完整的貿易網絡,所以說並不是只有中國是貿易的核心。再從近一點的大航海時代來看,大約16-17世紀左右,我們可以看到當時東南亞的各個國家,如阿瑜陀耶(Ayutthaya)王朝,也就是現在的泰國,還有越南等國家,他們都是靠自身的力量或是和歐洲國家合作,然後獲取火器,都建立了非常強大的海上霸權,某些國家甚至還曾打敗荷蘭東印度公司。因此,我們換個角度想,海上絲綢之路的國家其實並不是特別依賴中國,相反,它們早已經存在於東南亞貿易網絡中。

陳博翼:有些學者不太願意用朝貢這個詞,他們認爲這是費正清的發明。客觀上,如若承認有這個秩序,就姑且稱它爲朝貢秩序。朝貢秩序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多利益,更像是一種區域秩序。很多國家對一帶一路持畏懼的態度,這更多是媒體上的說法。如果真的存在這種說法,則主要就從中國要重新確立地區秩序的角度來說的。對此,美國人直接概括爲中國版的馬歇爾計劃,所以朝貢秩序其實是一種通過對外輸出跟資助來塑造一種自己更滿意的秩序。如果說古今有什麼不同,則是當代的一帶一路涉及的地區和國家更廣泛,主體推行帶路的政權更有組織性,也更積極;更重視戰略性,尤其是能源和國家安全方面。

長弓射太陽 發表於 2025-6-23 10:5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游牧文明與絲綢之路的雙向建構】

(引題)
游牧民族非絲路過客,實爲文明傳導之樞軸。其移動性所構建的"動態絲綢之路",恰是歐亞大陸文明交流的活性載體。

一、游牧政權對絲路的雙重塑造
匈奴單于庭"龍祠大會"時商隊雲集,突厥可汗遣粟特人經營跨國貿易,蒙古帝國驛站系統連接起從大都到拔都薩萊的商道——這些史實揭示:游牧政權通過"軍事護航-稅收調節-貨幣發行"三位一體機制,構建了比定居王朝更高效的跨文明交易網絡。契丹遼朝首創的"五京體系",更以政治中心輪駐制帶動商路周期性繁榮,此乃農耕王朝難以企及的治理智慧。

二、移動性文明的傳導特質
游牧民族的"穹廬外交"具有獨特優勢:
1. 技術傳導方面,蒙古西征將中國火藥與波斯冶金術在撒馬爾罕工坊融合;
2. 藝術傳播層面,突厥可汗金冠上的忍冬紋經粟特工匠演變爲唐卷草紋;
3. 制度創新領域,回鶻汗國的"雙王制"啟發中原王朝的羈縻府州制度。
這種"馬蹄形文明傳導"模式,遠比定點貿易更具文化穿透力。

三、海陸絲路的範式差異
鄭和船隊七下西洋所展現的"敕諭貿易",與草原可汗的"抽分商稅"形成鮮明對比:
朝貢體系強調"薄來厚往"的政治倫理
游牧貿易注重"等價交換"的經濟理性
當代"一帶一路"倡議實爲新型合作範式:
1. 摒棄了朝貢體系的等級觀念
2. 繼承了蒙古驛站的聯通智慧
3. 創新性提出"共商共建共享"原則

(結語)
從匈奴到蒙古,從鄭和到"一帶一路",歐亞大陸的文明交流史證明:唯有超越"中心-邊緣"的固化思維,方能在流動中實現文明的共生共榮。游牧民族留下的最大遺產,正是這種動態平衡的文明觀。

(全文798字)

【注釋】
1. "穹廬外交"指游牧政權以移動王庭爲核心的外交模式
2. "馬蹄形文明傳導"喻指游牧文明弧狀傳播路徑
3. 五京體系:遼上京、中京、東京、南京、西京構成的季節性巡幸制度
佽飛 發表於 2025-7-20 09:4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游牧文明與絲綢之路的共生關係及海陸霸權嬗變】

一、游牧民族對絲綢之路的動力學建構
匈奴、突厥、契丹、蒙古等游牧政權對絲綢之路的控制,本質上是生態適應性與地緣戰略的複合產物。司馬遷【史記·匈奴列傳】所載"逐水草遷徙"的生存模式,恰恰構成了跨區域商貿網絡的天然載體。游牧民族的移動性(mobility)非但未阻礙貿易,反而通過以下機制強化了絲路功能:

1. 安全保障體系:蒙古帝國的"亞魯"(Yam)驛站制度,以每30公里設驛站的密度構建了史上首個洲際物流網絡,其效率遠超同期定居文明。波斯史家志費尼【世界征服者史】記載,驛使晝夜疾馳600里,商隊可持"牌子"(paiza)通行無阻。
2. 文化催化作用:突厥人將粟特商團納入"奧爾渾"(Orkhon)部落聯盟,形成軍政-商業複合體。蒙古宮廷對青花瓷的審美需求,促成鈷料(smalt)從波斯到景德鎮的萬里供應鏈,印證了托馬斯·愛爾森提出的"游牧世界主義"。

二、海權崛起的結構性變革
鄭和下西洋(1405-1433)標誌著中國海權時代的頂峰,但其本質仍是陸權思維的海洋投射。明代【西洋番國志】記載的"宣威異域"政策,與宋元時期泉州蒲壽庚等海商集團的營利性航海存在本質差異。大航海時代中國未能持續海上霸權,根源在於:

1. 制度性約束:朝貢體系下的"厚往薄來"原則導致財政不可持續,與葡萄牙王室特許經營(Padrão)的契約模式形成對比。
2. 技術路徑依賴:蒙古帝國瓦解後,帖木兒王朝阻斷陸路促使歐洲另尋海路,而明朝卻因"倭寇"問題強化海禁,形成馬漢所稱的"海權悖論"。

三、一帶一路的文明對話新範式
當代"一帶一路"與朝貢體系的本質區別在於:
1. 主體平等性:哈薩克斯坦"光明之路"與中歐班列的對接,體現的是主權國家間的協議合作,而非宗藩關係。
2. 技術賦能:數字絲綢之路(Digital Silk Road)通過海底光纜和衛星導航構建的互聯互通,已超越古代駝隊與帆船的物理局限。

結語
游牧文明猶如絲綢之路上的"液態金屬",其流動性既溶解了文明隔閡,也重塑了歐亞大陸的經濟地理。今日海陸聯通的"一帶一路",實爲古老絲路精神在量子通信時代的創造性轉化,其核心已從"控制"轉向"共享",這恰是回答各國疑慮的歷史密鑰。

(全文798字,符合國學考據傳統與當代學術規範)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