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028|回覆: 2

[中醫理論] 『酸味』本義應爲『曲直作酸』

[複製連結]
張啟功 發表於 2016-12-2 07:3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酸味爲藥性五味之一,【本經】把酸味放在了五味之首,曰:『藥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其實酸味藥在常用中藥中所占比例較小,主要集中在收澀藥中。【尚書·洪範】曰:『曲直作酸。』曲屬陰,直屬陽,曲直作酸是說陰中有陽而後作酸。曲者收之義,直者散之義,故【湯液本草】謂:『酸能收能散也。』藥性酸味,其功悉是若此。

    酸收

    【內經】曰:『酸者,束而收之。』【本草從新】曰:『凡酸者能澀、能收。』所以一般認爲酸有『收』『澀』之功,並有此派生出其他的功能,如收斂固澀、補益生津、熄風、安蛔等。

    收斂、固澀

    酸味的收斂,固澀之功,主要是指酸味藥可收斂正氣,治臟腑虛弱,元氣不固所致的氣血津液耗散、滑脫不禁諸證。如酸味藥可治療久咳虛喘、虛汗(自汗與盜汗)、泄瀉(久瀉久痢)、尿頻、遺精、滑精、崩漏帶下等證(症)。酸收包括斂氣、斂汗,如白芍收胃氣,烏梅、訶子斂肺;而酸澀包括澀精、澀腸。需要強調,咳嗽痰熱多黏稠、熱逼汗出、初瀉初痢、火動精流、血熱妄行等實證、熱證不用之,誤用則收斂邪氣。

    補益、生津

    酸味的補益作用主要是指酸味有補肝、補肺的作用。【內經】曰:『肝苦急,以甘緩之,以酸補之。』如張錫純的『曲直湯』(山萸肉、知母、乳香、沒藥、當歸、丹參),主治肝虛腿疼,左部脈微弱,方以山萸肉爲君藥,以酸補肝。以酸補肺始於孫思邈,他在【千金要方】中說:『五六月常服五味子,以益肺金之氣。』由『望梅止渴』可知酸味生津。如烏梅止渴調中,木瓜生津止渴等。酸味藥經常使用於治療燥渴,胃陰不足等病症。

    息風

    酸味息風,主要是指一些酸味藥可以用於治療肝陽上亢之肝陽化風、溫病熱傷下焦之虛風內動以及血虛生風證。

    安蛔

    『蟲得酸則止』『蛔得酸則靜』,均是對醫聖張仲景治蛔厥證以酸味烏梅爲君的解釋。另外【名醫別錄】也有用酸味石榴皮治蛔蟲的記載。以酸安蛔應是酸味的特殊功效。

    酸散

    酸味屬陰中之陽,其『散』主要是指行陰邪之結滯,如水聚、瘀血之類。另外還有疏肝、解毒之意。

    散水氣

    【傷寒論】中的苦酒湯方(半夏、雞子),治療咽喉生瘡證,此證爲陰火上攻,用苦酒(味酸、苦,性澀)有『散陰中熱淫之氣』;【金匱】黃芪芍藥桂枝苦酒湯適用於黃汗證,用苦酒配伍黃芪、桂枝解肌腠之邪而散水氣。

    化瘀血

    【證類本草】言酸味『除塊堅積』。如山楂味酸,具有活血化瘀之功,橙子味酸,【本草綱目】云其『療癭氣,發瘰癧』。在中藥炮製學中,醋炙能增強活血止痛功效,如醋炙乳香、沒藥、三棱、莪朮等。還可以增強疏肝解郁之功。

    解毒

    酸味解毒是指解瘡瘍之毒、解食物之毒、解藥物之毒。【名醫別錄】曰:『醋,味酸,無毒,主消癰腫、散水氣,殺邪毒。』再如硫磺味酸,【本草易讀】云其『以末敷之』,治『諸瘡胬肉』。清代醫家鄒潤安認爲,酸能解毒的機理就在酸能『散』。【日華子本草】謂:醋『殺一切魚、肉、菜毒。』醋炙可解甘遂、商陸、狼毒等藥物之毒。

    綜上,酸收包括收斂固澀、 補益生津、熄風、安蛔之類,酸散包括散水氣、化瘀血、解毒之類,合乎『曲直作酸』之意。以上觀點還請同行批評指正。

湯巫 發表於 2025-4-24 01:2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酸味藥性之體用本原與臨床樞要】

酸味之性,實蘊陰陽玄機。【洪範】"曲直作酸"之論,誠爲洞見藥性本質的樞要。曲者陰之體,直者陽之用,陰陽相盪而生酸味,此即【周易】"一陰一陽之謂道"在藥性中的具體顯現。考【本經】列酸於五味之首,非僅序次使然,實因酸味最能體現五行生剋之妙——木德周流,春氣發陳,正與人體少陽生發之氣相應。

酸收之性,當分體用而論。其體本於【素問】"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的天人相應之理,其用則見於【傷寒論】烏梅丸之制方精義。張仲景以烏梅爲君治蛔厥,非獨取其"得酸則伏"之效,更深蘊"酸苦泄熱"之機。王好古謂"酸能收能散",實指其體陰用陽之雙重特性:收斂浮越之相火爲其顯用,疏泄郁滯之木氣爲其潛功。

臨床運用尤當明辨三綱:
一者收斂固澀,當察虛實標本。如白芍斂肝陰必佐柴胡疏泄,山萸肉固脫常配人參補氣。吳鞠通治久痢用烏梅丸,取酸收而佐苦辛,深得"收中寓散"之旨。若見痰熱壅盛而妄投五味,無異閉門留寇。

二者補益生津,貴在升降相因。張錫純制曲直湯,以山萸肉酸潤爲君,佐乳沒通絡,正合"酸補肝體,辛通肝用"之旨。至若生津之效,非獨酸味本身使然,實因酸甘化陰、激發脾津上承之功。葉天士治胃陰虧虛,每用烏梅配麥冬,即本此理。

三者息風安蛔,要在調暢氣機。酸味息風非直接潛鎮,乃通過柔潤肝體以制剛勁。黃元御治肝風擅用白芍,正取其"曲直相濟"之性。至若安蛔之用,現代研究證實酸性環境確能抑制蛔蟲活動,然仲景制方必佐黃連、黃柏,可見"酸苦涌泄"乃其深層機制。

酸散之功最易被忽。觀【金匱】鱉甲煎丸用烏梅,非爲收斂,實取"酸以軟堅"消散症積;【千金】治水腫用酸漿,正是"行陰邪之結滯"的明證。此等用法,恰印證【周易】"曲成萬物而不遺"的哲學智慧。

要之,酸味藥性之妙,全在陰陽互根、開闔有度。臨床運用當如張景岳所言:"用補必兼瀉邪,邪去則補藥得力。"明乎此理,則酸味之收散、補泄、動靜諸功,皆可隨證化裁,妙用無窮。
沙舟 發表於 2025-7-25 06: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酸味藥性之體用與陰陽辨微】

酸味之性,自古爲醫家所重,然其體用之道,實含陰陽玄機。今就經旨奧義,分疏如次:

一、陰陽體性辨
【洪範】"曲直作酸"之說,實爲酸味根本大義。曲者陰之體,直者陽之用,陰陽相盪而生酸味,此即王好古所謂"陰中有陽"之妙。酸味居五味之首者,非謂其用廣,實因其性備陰陽之全。考【本經】序列,正合【周易】"一陰一陽之謂道"的哲學要旨。

二、收散二用解
酸味之功,首在收澀,然其散結之用常爲人所忽。【湯液本草】明言"能收能散",實得三昧。收者如:
1. 斂氣固脫:白芍收胃氣,乃斂太陰之妙品
2. 澀精止遺:金櫻子固精關,具攝少陰之功
散者如:
1. 行瘀化結:山楂消肉積,善行厥陰之滯
2. 疏肝解毒:枳實破結氣,可解少陽之郁

三、補瀉樞機論
酸味補益,要在調肝。【內經】"酸補肝"之說,當與"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對參。張錫純曲直湯用山萸肉爲君,正取其酸收肝陰而辛散肝鬱之性。至若孫真人用五味子補肺,實開酸味補金之先河,此乃"逆治法"之妙用。

四、特殊功效析
1. 安蛔之理:蛔得酸則靜,非獨酸味收斂使然,實因酸可調肝,肝平則蟲安。烏梅丸用黃連、黃柏佐烏梅,正合"酸苦泄熱"之法。
2. 息風之機:凡肝風內動,不論虛實,酸味皆可調攝。如芍藥甘草湯治攣急,乃酸甘化陰之例;大定風珠用五味子,取酸咸斂陰之義。

五、臨證禁忌要
酸味收斂之性,用之不當則閉門留寇。尤須注意:
1. 外感初起禁用,恐斂邪入里
2. 痰熱壅盛慎用,防助火生痰
3. 濕熱下痢忌用,免滯邪傷正

結語:
酸味藥性,體陰用陽,收散相濟。明乎此理,則烏梅之安蛔、山楂之消積、五味之斂肺、芍藥之柔肝,皆可觸類旁通。醫者當參【內經】"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之訓,方能盡酸味藥性之妙。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