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48|回覆: 2

[醫藥臨床] 針灸治療痰濕中阻型眩暈案

[複製連結]
無端 發表於 2016-11-20 09:1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病案】

患者,女,60歲,2016年6月4日初診。

因『慢性萎縮性胃炎』住院治療,早晨值班,患者突發頭暈,自覺天旋地轉,不能站立,目不能睜,胸悶噁心,神疲乏力,舌胖,苔白膩,脈滑。追問病史既往患有梅尼埃病。

西醫診斷:梅尼埃病。中醫診斷:眩暈病,痰濕中阻證。

治以平肝化痰,止暈定眩。急行針刺治療。主穴:風池(雙),百會,太沖,內關;配穴:中脘,豐隆,陰陵泉。用0.20×40毫針用套管進針法快速刺入,行針得氣後留針15分鐘。效果:針入5分鐘後眩暈噁心大減,15分鐘起針時諸症消失。

按:梅尼埃病是膜迷路積水的一種內耳疾病。本病以突發性眩暈、耳鳴、耳聾或眼球震顫爲主要臨床表現,是中老年人較爲常見的一種疾病,又稱『內耳眩暈證』。該病常反覆發作及有明顯的緩解期。究其原因系肝腎不足,肝陽上亢和痰火痰飲等所致。相當於中醫學『眩暈病』的範疇。患者年老體弱,肝腎不足,脾失健運,痰濕內生,上犯清竅,清陽不升,濁陰不降而發眩暈,故而自覺天旋地轉,不能站立,目不能睜,『無痰不作眩』也。胸悶噁心,神疲乏力,舌胖,苔白膩,脈滑,均爲痰濕中阻之象。本病病位在頭竅,與肝、脾、腎三髒相關。治以平肝化痰,止暈定眩,方中風池爲足少陽、陽維脈交會穴,既治內風又治外風;百會爲督脈、足太陽、手足少陽、足厥陰經交會穴,能夠提昇陽氣上布頭竅;太沖爲肝經原穴,足厥陰肝經上達巔頂,故可止暈定眩,再者該穴疏肝理氣,行氣活血,木疏土旺則痰濕自除;內關爲八脈交會穴之一,通於陰維脈,善於止嘔,四總穴『心胸內關謀』即屬此義;配以中脘、豐隆、陰陵泉健脾祛痰化濕,諸穴合用共奏祛痰化濕、止暈定眩之功,脾運痰化濕去則諸症自除。因周末藥班人員發藥較慢,在藥未取來之前急用針灸以緩解患者痛處,意外取得良效。

(文中所載處方、治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自由 發表於 2025-7-14 18:33 | 顯示全部樓層
【針灸辨治痰濕眩暈之臨證啟微】

此案堪稱針藥並用治療痰濕眩暈之典範,其理法方穴之精當,頗合【內經】"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之旨。今就本案學術價值析論如下:

一、病機闡微
患者年屆花甲,肝腎已虧於下,脾土失運於中,恰合【丹溪心法】"無痰不作眩"之論。痰濕中阻,清陽不升,濁陰上逆,發爲眩暈嘔惡。其舌脈之象,正是【醫宗金鑒】所云"滑脈主痰"之典型徵候。此證與【金匱要略】"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之記載暗合,然又兼肝風內動之機,屬本虛標實之候。

二、選穴精義
1. 風池配百會:取"巔頂之上,唯風可到"之意。風池爲足少陽與陽維之會,百會乃諸陽之會,二穴相配,既可平息內風,又能升舉清陽。此配伍深得【針灸大成】"頭風眩暈灸百會"之真傳。

2. 太沖伍內關:太沖爲肝經原穴,功擅平肝息風;內關通陰維脈,善治胸膈之疾。二者合用,既解肝風上擾,又和胃降逆,暗合"見肝之病,知肝傳脾"之治未病思想。

3. 中脘配豐隆:中脘爲胃之募穴,豐隆乃化痰要穴,佐以陰陵泉健脾化濕,共成"治痰不理脾胃,非其治也"(【景岳全書】)之功。此組配穴尤妙在遵循"標本同治"原則,既祛已成之痰,又杜生痰之源。

三、臨證啟示
1. 針刺時機:本案驗證了【靈樞·九針十二原】"刺之要,氣至而有效"的論斷。急症施針貴在得氣迅速,術者採用套管進針法,既保證無痛進針,又使氣至病所,故能立竿見影。

2. 經絡辨證:治療緊扣足厥陰、足太陰、足少陽三經,既針對肝風痰濁之標,又兼顧脾虛之本,體現"經脈所過,主治所及"的取穴原則。

3. 針藥關係:本案提示針灸可作爲急性發作期的首選療法,其優勢在於起效迅捷而無藥毒之虞。然若要防其復發,仍需配合健脾化痰、滋補肝腎之劑,此即【醫學入門】"針灸拔其標,方藥治其本"之奧義。

結語:此案雖爲急症處理,然其辨證之精準、選穴之精當、手法之精妙,均可見術者深諳"治病必求於本"之經旨。現代臨床治療梅尼埃病,若能如此案般融匯經典理論與臨證經驗,必能提高療效。學者當於此細玩味,勿徒記其穴而忘其理也。
葉住秒 發表於 2025-7-18 23:53 | 顯示全部樓層
【針灸治療痰濕中阻型眩暈案析義】

此案乃典型"因痰致眩"之證,誠如【丹溪心法】所云:"頭眩,痰挾氣虛並火,治痰爲主。"今就針法要義析論如下:

一、病機樞要
患者年屆花甲,脾腎漸衰,土虛不能制水,水泛爲痰,上蒙清竅。【證治匯補】言:"眩者言視物皆黑,暈者言視物皆轉,二者兼有方曰眩暈。"本案舌胖苔膩、脈滑嘔惡,顯系痰濕中阻之候。雖西醫診爲梅尼埃病,然中醫著眼氣化失常,痰濁上逆之機,與【素問·至真要大論】"諸風掉眩,皆屬於肝"之論相合,實爲肝風挾痰上擾之證。

二、選穴精義
1. 風池配太沖:取"風池搜肝風"(【玉龍歌】)之意,配合肝經原穴太沖,構成"肝膽同治"之法。風池爲足少陽、陽維之會,既能平息內風,又可疏導外風;太沖乃肝經輸原,功擅鎮肝熄風,二穴相配,恰合"木郁達之"之旨。

2. 百會調氣機:此穴爲"三陽五會",督脈總督諸陽,取之既可升提清陽,又能協調陰陽。【針灸大成】載其治"頭風頭痛,目眩",本案用之正合"離照當空,陰霾自散"之理。

3. 內關豐隆配:內關通陰維而和胃降逆,豐隆爲化痰要穴,【玉龍歌】謂"痰多宜向豐隆尋"。二穴相伍,既治標止嘔,又治本化痰,暗合"標本同治"之則。

三、針法特色
採用套管進針法,既減輕患者懼針心理,又符合"輕刺淺取"的治眩原則。留針15分鐘,正應【靈樞·五十營】"二十八脈...呼吸定息,氣行六寸"之氣機運行規律。急症取效之速,印證【標幽賦】"拯救之法,妙用者針"的論述。

四、臨證啟示
此案提示三點要義:其一,急症針灸當遵"用針之要,在於知調陰與陽"(【靈樞·根結】);其二,選穴貴在精專,本案八穴暗合"八脈交會"之數;其三,痰濕爲患,務必重視脾胃調治,故取中脘、陰陵泉以固其本。

昔葉天士有言:"治痰不治脾胃,非其治也。"本案針法既除風痰標實,又顧脾胃本虛,深得"治病求本"之奧義。然須申明,眩暈病因繁雜,臨證仍需四診合參,不可執一而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