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636|回覆: 0

[醫藥臨床] 五臟精氣不斂 治當固本斂澀

[複製連結]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6-11-4 08:3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藏象學說認爲,五臟主『藏精氣』,能化生和貯藏精、氣、血、津液等精微物質,宜『藏而不瀉』;六腑主『傳化物』,能受納和腐熟水谷、傳化和排泄糟粕,宜『瀉而不藏』。臟腑相聯,相輔相成,共同構建了一個藏瀉相合、動靜相協、出入有度、升降相因的有機整體。在不斷進行多層次的物質與能量的轉換與消耗中,呈現出一種複雜開放的動態平衡。

其實,生命活動一直處於遭受干擾或消耗的過程中,但只要不超過限度,臟腑就能『安分守己』,自我調節,各司其職。而若遇邪氣侵擾,淹留不去,或久病所累等,均可致髒氣(即五臟的機能活動)受損,衰弱無力,難司職守,甚而呈現一種渙散無制,滑脫不禁,本真失守的狀態。對此,治療時就不能坐視不理,當在補益髒虛、修復髒氣的基礎上,佐以斂藏,力阻耗散加劇,精微再失。茲就其證治梳理如下。

肺氣不斂

肺主氣、司呼吸,外合皮毛。若素體薄弱,或病後體虛,或咳喘日久,均可致肺氣虧耗,失於斂固。臨證表現主要有二:其一可見肌腠疏鬆,汗液時時自出,動輒益甚。治療首當補益肺氣,同時加用固表斂汗之品,如麻黃根、浮小麥、糯稻根等,用方可選【和劑局方】之牡蠣散(黃芪、麻黃根、牡蠣、浮小麥),以防進一步傷津耗氣;其二可見咳喘淹纏,氣虛、陰虛或氣陰兩虛之象日顯,治在益氣、養陰之際,再擇用五味子、罌粟殼、白果、訶子、烏梅等,用方視情可選【宣明論】之小百勞散(罌粟殼、烏梅),或【攝生眾妙方】之壓掌散(麻黃、白果、甘草),或【衛生寶鑑】之九仙散(人參、款冬花、桑白皮、桔梗、五味子、阿膠、烏梅、貝母、罌粟殼),或【朱氏集驗方】中的一服散(阿膠、烏梅、紫蘇、杏仁、半夏、罌粟殼、生薑、甘草),以復肺之氣陰,佑肺之肅降。

心氣不斂

心藏神、主血脈,神宜靜而血宜動。若平素心虛膽怯,一遇驚擾,則心神動搖,惶恐不寧,此當鎮靜以定其志,斂心以養其神,治以安神定志丸加酸棗仁、五味子等;若熱病後期損及心之氣陰,時見怔忡,當補斂結合,方選生脈散;若久病耗散陽氣,心氣浮越,難以自制,心悸不已,治當益氣溫陽,並加煅龍骨、煅牡蠣等以重鎮、澀斂心氣;若大汗淋漓,漸見肢冷神昏,此爲亡陽之候,當回陽固脫救逆,以參附湯合煅龍牡急煎服用。

脾氣不斂

脾主運化水濕、統血,又因生化氣血而被稱爲後天之本。若因飲食不節、思慮勞倦,或它病所及,均可致脾氣不足,不能盡職,甚而中氣散佚。脾虛失運,水濕內停,下趨腸道,發爲泄瀉;若久泄不止則致脾氣衰減,治當健脾除濕,併合澀腸止瀉。【醫宗必讀】『治瀉九法』中即有『酸收』『固澀』二法體現此意,用藥可選罌粟殼、訶子、石榴皮、赤石脂等。尤其是罌粟殼,【本草綱目】稱其爲『爲澀腸止瀉之聖藥』,並言『酸主收澀,故初病不可用之;泄瀉下痢既久,則氣散不固而腸滑肛脫……故俱宜此澀之、固之、收之、斂之』。方如【和劑局方】之真人養臟湯,【普濟方】中罌粟散(罌粟殼、木香、陳皮)等。因其一藥多能,還可止痛、止咳,故民間多有應用,只是常不合規。此如【本草經疏】言:『罌粟殼,古方治嗽及瀉痢、脫肛,遺精多用之,今人亦效尤輒用,殊爲未妥。不知……瀉痢脫肛,由於下久滑脫腸虛不禁,遺精由於虛寒滑泄者,借其酸澀收斂之氣,以固虛脫,如腸胃積滯尚多,濕熱方熾,命門火盛,濕熱下流爲遺精者,誤用之則邪氣無從而泄……變證百出而淹延不起矣,可不慎哉!』

初痢失治或誤治,可致痢久不愈,治當溫中健脾,並予斂澀,如赤石脂、禹餘糧、罌粟殼、肉豆蔻等,方如【傷寒論】中的桃花湯等。

脾虛停濕下注,循而傷及任帶,則發爲帶下,治當健脾滲濕,並加收斂止帶,如芡實、五倍子、蓮須、白果、椿根皮、白雞冠花等,方如【醫學衷中參西錄】之固沖湯、【傅青主女科】之易黃湯等。

脾虛無力固攝,則可致血溢脈外,或見吐血、便血,或見紫斑,或見崩漏,或見月經過多,治宜益氣健脾,並選用白及、血餘炭、仙鶴草炭、灶心土等收澀止血,方選歸脾湯、黃土湯等,或用棕櫚炭、煅龍牡、五倍子固沖攝血,方選固沖湯等。

脾氣虛而散漫無收,可見脘腹脹滿,在益氣健脾的同時,可酌加炒白芍,此意如【藥品化義】所言:『白芍味苦酸性寒,本非脾經藥,炒用制去其性,脾氣散能收之,胃氣熱能斂之。』

肝氣不斂

肝具木性,喜條達而惡抑鬱,主疏泄,主藏血,體陰而用陽,善升好動,桀驁不馴,爲病多具主動性與攻擊性,常致四鄰不安。正如【四聖心源】言:『風木者,五臟之賊,百病之長。凡病之起,無不因於木氣之郁。』致病過程常見疏泄太過而呈肝旺失制之態,有橫逆乘脾犯胃、上逆沖巔擾竅二勢。而細究其源,其疏泄太過往往緣於藏血不足、肝體失柔,因而欲制肝需養肝、斂肝。斂肝之品,首推白芍,此如【本草求真】言:『氣之盛者,必賴酸爲之收,故白芍號爲斂肝之液,收肝之氣,而令氣不妄行也。』次選烏梅,如【醫門八法】認爲:『烏梅最能補肝,且能斂肝,功效甚大,凡肝經病證,用之皆效。』【醫醇剩義】中有調營斂肝飲(當歸、白芍、阿膠、枸杞、五味子、川芎、棗仁、茯苓、陳皮、木香、大棗、生薑),主治『操煩太過,營血大虧,虛氣無歸,橫逆脹痛』,從中即可看出,斂肝之要者全在柔肝之體、抑肝之用。

腎氣不斂

腎內寓元陰、元陽,爲水火之宅、陰陽之根,宜謐藏,不宜動擾。腎氣耗損,則可致精不能固、水不能守、氣不能收。

精不能固則可見遺精、滑精,治當補腎澀精,斂澀者可選芡實、蓮子、煅龍骨、煅牡蠣、金櫻子等,方用金鎖固精丸等;水不能守、膀胱失約則爲遺尿,治當補腎止遺,斂澀者可用山茱萸、海螵蛸、桑螵蛸、覆盆子、益智仁等,方如縮泉丸等;腎不納氣則見喘息,呼多吸少,治當補腎納氣,斂澀者可用白果、山茱萸、五味子、訶子等,方如【張氏醫通】都氣丸。

若久泄因於腎陽虛者,治當溫補脾腎,並固澀止瀉,用藥可選肉豆蔻、五味子、赤石脂、石榴皮等,方如四神丸;若久淋而見小便滑膩如脂膏者,多因脾腎失固,方選張錫純膏淋湯(山藥、芡實、龍骨、牡蠣、生地黃、白芍);若淋證日久,時作時止,遇勞即發,多因脾腎兩虛、濕熱未盡,方選【和劑局方】中的無比山藥丸(山茱萸、澤瀉、熟地、茯苓、巴戟天、牛膝、赤石脂、山藥、杜仲、菟絲子、肉蓯蓉);若水腫患者而見尿檢有蛋白者,多因脾腎兩虛、不能斂固、精微滲漏所致,治當補益脾腎,並宜酌加芡實、覆盆子、肉豆蔻、蓮須、金櫻子等以斂澀攝精。

基於上述,筆者有如下幾點認識:(1)髒氣失斂的特點是五臟失藏,均是在素虛或久病的情況下,引發髒氣虧虛、失於約束而致;所失雖有不同,但不外乎氣、血、精、津液等精微營養物質;(2)防止精微散失,治當固其根本,即髒氣復原,自可職司其守,而斂澀只是避免病情走向深重,不得已的補救或輔助手段而已;(3)斂澀法適用的病證多病程長、病情重而病勢緩,但也有病勢危急者,如亡陽欲脫、崩中或小便失禁等,除採取回陽救逆等措施外,還應考慮綜合救治;(4)斂澀法據『散者收之』(【素問·至真要大論】)的原則,爲正虛無邪者而設,故邪氣未盡者,一般不主張使用,恐閉門留寇,再生變故,但對於正衰邪不強者,亦可酌用;(5)斂澀藥常有一藥多能,如罌粟殼、烏梅均有止咳、止痛、止瀉之功,五味子具有斂肺滋腎、生津斂汗、澀精止瀉、寧心安神之功,但性味、歸經有所差異,因而最好選擇與病變病機相符或相近者。

瘋度翩翩 發表於 2025-7-10 16:03 | 顯示全部樓層
五臟精氣不斂之證治要義探微

五臟藏精、六腑傳化之理,乃中醫藏象學說之核心。【素問·五臟別論】"所謂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之論,實爲臨床辨治精氣不斂證之圭臬。今就五臟失斂之病機與治法,作一系統闡發。

一、病機樞要
五臟失斂之證,其本在虛,其標在散。張景岳【類經】有云:"五臟主藏,虛則失守",道破病機關鍵。臨床所見,或因久病耗損,或因邪氣羈留,致髒氣虛餒,失其固攝之能。尤在涇【金匱要略心典】指出:"藏者,藏也,失其藏則精氣溢",精闢闡明失斂之害。

二、證治分疏
(一)肺氣失斂
肺爲華蓋,主宣發肅降。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強調:"肺爲嬌髒,虛則氣泄"。治當分兩途:
1. 表虛不固者,取李東垣"黃芪實衛"之法,牡蠣散中尤妙在麻黃根與浮小麥相配,一收一潤,深合"斂汗存陰"之旨。
2. 久咳氣泄者,當宗張仲景"咳久必斂"之訓。九仙散用罌粟殼須慎,宜先以五味子、訶子輩緩圖,此即【醫學衷中參西錄】"急則治標,緩則治本"之意。

(二)心氣浮越
心主神明,爲君主之官。【丹溪心法】云:"神不安舍,則氣散不收"。臨床須辨三候:
1. 驚悸者,取孫思邈定志丸法,佐酸棗仁、柏子仁,暗合"酸收寧神"之理。
2. 氣陰兩傷者,生脈散中人參、麥冬、五味子三味,正應"補、潤、斂"三法。
3. 亡陽暴脫者,參附湯急固外越之陽,更佐龍牡,深得"重可鎮怯"之妙。

(三)脾氣下陷
脾爲倉廩,主升清統血。李中梓【醫宗必讀】謂:"脾虛則清氣下陷"。治宜:
1. 中氣下陷而久利者,補中益氣湯加赤石脂、禹餘糧,此東垣"昇陽舉陷"法與仲景"澀腸固脫"法並用之範例。
2. 統血失職而崩漏者,歸脾湯配海螵蛸、五倍子,乃嚴用和"補脾攝血"思想之發展。

三、治療要訣
1. 補斂相須: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強調:"虛而不固者,當補中寓斂"。如生脈散之結構,可爲範式。
2. 標本兼顧:喻嘉言【醫門法律】主張:"治標者收其散越,治本者復其髒真"。臨證當視病情緩急,決定補斂孰先孰後。
3. 藥性選擇:繆希雍【先醒齋醫學廣筆記】指出:"斂藥之性,酸澀者收陰,重鎮者固陽"。五味子、山茱萸類宜於陰精耗散;龍骨、牡蠣輩適於陽氣浮越。

四、臨證注意
1. 忌早用斂澀:吳鞠通【溫病條辨】告誡:"邪未盡而早斂,如閉門留寇"。必待邪去正虛,方可用斂。
2. 防斂滯之弊:朱丹溪【格致餘論】云:"收斂太過,反致氣壅"。故常需佐以輕宣之品,如斂肺方中每用桔梗,即爲此意。

結語:
五臟精氣不斂之治,要在明辨何髒失守,細察虛實兼夾。總以"補其虛、斂其散"爲綱,使髒真復其封藏之職。然臨床病情千變,又當圓機活法,不可執一而論。學者若能參透【內經】藏象之理,融匯各家之長,自可臨證應變,得心應手。
鄒角旭 發表於 2025-7-28 03:48 | 顯示全部樓層
五臟精氣不斂之證治探微

五臟藏精,六腑傳化,乃【內經】藏象學說之樞要。今觀原帖所論五臟精氣不斂諸證,誠得中醫辨證之精微,然猶有可申論者。試從經旨與臨床實踐補綴數語。

一、肺氣不斂之深層機轉
肺爲華蓋,其氣本以降爲順。原帖所述汗出、咳喘二證,實含衛陽不固與肅降失常兩途。然臨床尤須辨明:牡蠣散之用,當參李東垣"黃芪實衛氣"之說,非獨斂汗,實寓"補中益氣"之理;至若九仙散中罌粟殼與五味子相伍,正合【本草綱目】"酸收辛開"之妙,近代張錫純更創"參赭鎮氣湯",於斂肺中佐以降胃,深得臟腑相關之旨。

二、心氣不斂的陰陽之辨
心氣渙散有陰陽之別:原帖所舉安神定志丸治膽怯,實本【千金要方】溫膽湯意;而生脈散治氣陰兩虛,尤需參葉天士"人參甘溫,麥冬甘寒,五味酸收"之配伍精義。至若亡陽汗脫,除參附湯外,仲景通脈四逆湯加山茱萸(張錫純法),更能力挽狂瀾。近賢岳美中治心氣浮越,常在龍骨、牡蠣外佐以紫石英,取其重鎮兼溫陽之功。

三、脾氣不斂的運化樞機
脾失統攝非獨在血,更關乎精微輸布。原帖未竟之言,當補:李杲補中益氣湯加訶子、肉豆蔻治久瀉,即寓"昇陽斂澀"之法;而【醫宗必讀】治脾不攝血之歸脾湯,佐以木香,正合"澀而不滯"之旨。現代研究證實,山藥含黏液質,既能補脾又可固澀,誠爲脾不斂精之良藥。

四、治則拓展
1. 肝氣不斂者,當宗張錫純"山茱萸善斂肝氣"之說,以來復湯爲法
2. 腎氣不固者,除桑螵蛸、金櫻子外,更需參景岳"補而兼澀"之右歸丸法
3. 臟腑相兼爲病者,如肺腎兩虛之喘脫,需參【醫學衷中參西錄】既濟湯意

結語:
五臟之斂,要在把握"散者收之"(【素問·至真要大論】)大法,然須明辨:
1. 虛甚者當先補後斂
2. 邪未盡者忌早用收澀
3. 臟腑相累者需標本兼顧
昔年隨診秦伯未先生,見其治久瀉必察舌脈,若舌苔厚膩則暫不用澀藥,正合"通因通用"之妙。此中精微,非臨床體悟不能得也。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