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1335|回覆: 1

[中醫世家] 辯議『短氣、少氣』

[複製連結]
文強 發表於 2016-11-3 08:0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2005年3月,劉姓婦人,產後半月患氣喘,胸悶腹脹。觀其呼吸急促,倦怠乏力,體型肥胖,動則汗出,舌淡苔白,脈虛弱。余認爲此乃中氣不足之故也。婦人產後氣血雙虧,脾胃不足,中氣不足實屬常見。清氣不升,濁氣不降,故而短氣胸悶腹脹。急投以補中益氣湯加減:黨參15克,焦白朮15克,升麻5克,炙黃芪18克,柴胡5克,當歸15克,陳皮6克,茯苓12克,炒蘇子5克,甘草5克。3劑,水煎服。

    患者藥後氣喘未減,腹脹胸悶似有加重。余不解,求教於家父。父診後改方以二陳湯加減:陳皮9克,半夏9克,茯苓12克,炒蘇子5克,炒杏仁10克,葶藶子6克,神曲10克,香附6克,桑白皮9克,浙貝母6克,甘草3克,生薑3片。服後喘息漸平,諸證逐減,後經調理病向愈。

    案後,余求解於父,父云:『明此案治療,首要弄清中醫短氣與少氣之不同。所謂短氣者,多由痰飲氣滯瘀阻,或體弱久病,真元耗損所致。症狀見呼吸急而不續,似喘非喘爲特徵。』明代醫家李中梓有云:『短氣者,呼吸雖急而不能接續,似喘而無痰聲,亦不抬肩,但肺壅而不下。』短氣者可見於多種痰病,臨床有虛實之分。其兼形瘦神疲、聲低息微、頭眩乏力者爲虛證,治宜益氣,可用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若短氣而兼見胸腹脹滿,呼吸急促,心胸空悶者,當爲實證,可根據痰飲瘀阻、氣滯的不同,而用祛痰化瘀行氣之法,方用二陳湯、茯苓杏仁甘草湯加減,此案即屬此類。

    臨床也有少氣者,中醫也稱之爲氣少,實乃由五臟氣虛所致。【內徑】有云:『言而微,終日乃復言者,此奪氣也。』明代醫家張景岳也言:『氣少者,氣少不足以言也。』氣少者多臟腑功能減退,五臟氣虛,尤以肺氣不足、腎氣虧損爲多見。補益肺氣,用玉屏風散加減;兼食欲不振,倦怠懶言,大便溏薄,屬中氣不足,治以健脾益氣,方用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之類;若見頭暈耳鳴,腰膝酸軟,則爲腎氣虛損,當補腎氣爲治,方用參芪地黃湯。

    聽父一席話,余頓悟,後考查文獻,知短氣、少氣之證語出【內經】,如【靈樞·癲狂】篇曰:『少氣,身漯漯也,言吸吸也,骨酸體重,懈惰不能動……,短氣者……動以氣索。』其論可知,短氣,少氣,乃兩種不同症候。

    後世醫家,多數認爲,短氣爲實,少氣爲虛。余經臨症漸明,認爲短氣、少氣是兩種不同的症狀,既有聯繫,又有區別,治療亦不盡相同。臨症之時當以明辨,免患虛虛實實之誤。

田李土 發表於 2025-5-14 13:3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短氣少氣之辨治樞要】

案析病機
觀劉氏產後氣喘案,初診誤判之根源,在於未明短氣、少氣之本質差異。【靈樞·癲狂】明言二者病機殊途:短氣多因"氣索"(氣機壅滯),少氣則屬"吸吸"(氣弱不續)。本案患者雖見脈虛舌淡,然其呼吸急促、胸腹脹滿顯系痰濁壅肺之實證。補中益氣湯誤投,恰如【醫宗金鑒】所誡:"實實之禍,甚於虛虛",反令痰濕困脾,氣機愈滯。

證候辨微
李中梓【醫宗必讀】辨喘證三綱,最具啟發:短氣"似喘非喘",少氣"聲低息微"。本案患者動則汗出卻兼胸悶腹脹,實爲痰飲短氣之典型表現——此即張仲景【金匱要略】"胸痹短氣"之變證,當屬"痰飲壅遏胸陽"之實證範疇。而少氣者,當如【素問·脈要精微論】所云:"言而微,終日乃復言",屬五臟氣衰之虛證。

治法精要
先嚴改投二陳湯加減,深合朱丹溪"治痰先治氣"之旨。方中杏仁、蘇子降氣化痰,葶藶子瀉肺滌飲,佐香附理三焦之氣,暗合【證治準繩】"治短氣當調暢氣機"之訓。若屬少氣虛證,則當遵張景岳"虛者補之"原則,如東垣補中法、仲景建中法皆爲合轍。

臨證啟悟
1. 四診合參之要:脈虛未必主虛,當參舌象(苔白爲痰)、體徵(腹脹拒按)綜合判斷
2. 產後辨治特點:新產雖多虛,然肥人痰濕之體,尤需防"虛中夾實",【婦人大全良方】特示"產後喘促,當分虛實"
3. 方證對應之妙:二陳湯去甘草之壅滯,加桑白皮、浙貝母清化熱痰,體現"隨證化裁"的經方精神

結語
短氣少氣之辨,實爲中醫辨證論治精髓之縮影。【醫學心悟】云:"辨證如審獄,用藥如用兵",臨證當以經典爲綱,以證候爲目,方不致虛虛實實之誤。今人讀案,更當思及【內經】"謹守病機,各司其屬"之訓,方能於紛繁症候中把握樞要。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