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13|回覆: 1

[人物簡介] 田續

[複製連結]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6-10-7 12:4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曹魏將領:田續,是田疇的從孫,曹丕曾稱讚其講道德信義

田續,右北平無終(今河北玉田縣)人。三國時期曹魏將領,議郎田疇從孫。

魏文帝曹丕稱讚田疇德義,賜田續關內侯,入嗣田疇。景元四年(263年),司馬昭下令討伐蜀漢,以田續爲鎮西護軍,跟隨鎮西將軍鄧艾領軍征蜀。事成,斬殺鄧艾父子。

田續,生卒年不詳,右北平無終(今河北玉田縣)人。三國時期曹魏將領,議郎田疇侄孫。

曹丕稱帝,建立曹魏後,爲稱讚田疇的德義行爲,但因田疇和田疇之子皆死,並無後嗣,於是賜田續關內侯,並作爲田疇的後嗣。景元四年(263年),曹魏大將軍司馬昭下令討伐蜀漢,田續任鎮西護軍,跟隨鎮西將軍鄧艾領軍征蜀。蜀漢名將姜維與魏軍相持於劍閣,鄧艾領兵從陰平小道到達江油。其間,田續曾經違抗鄧艾不肯前進,鄧艾因而想斬殺他。之後,鄧艾在綿竹擊敗並斬殺蜀將諸葛瞻父子,姜維因而退入巴郡。鍾會隨著蜀兵後退而進軍到涪陵,並派田續與王烈、龐會等追擊姜維。

蜀漢後主劉禪投降後,鍾會爲了謀反,誣告鄧艾在滅蜀後意圖叛逆,鄧艾被捕並押運回洛陽。次年,鍾會謀反事敗被殺,鄧艾原本的屬下決定要追回鄧艾。衛瓘之前與鍾會一起誣告鄧艾,害怕鄧艾回來後再追查會牽連自己,於是派田續去追殺鄧艾,更利用田續與鄧艾的私怨,說:“可以報江油之辱矣。”最終田續在綿竹與鄧艾相遇,並斬殺鄧艾、鄧忠父子。此後事跡不詳。

余出 發表於 2025-5-3 20: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田續之歷史定位與道德困境】

田續,字不詳,右北平無終人,曹魏鎮西護軍。其人事跡雖散見於【三國志】注引【魏略】及【漢晉春秋】,然史筆簡略,後世評價殊異。今就其人其事,試作考辨。

一、門第淵源與政治際遇
田氏爲幽州望族,田疇以"清規懿範"(【魏書·田疇傳】)稱著建安年間。文帝曹丕踐祚,追錄疇"辭爵讓封"之高義,因疇絕嗣,遂以從孫續嗣爵。此舉實爲曹魏"崇德旌賢"政治傳統之體現,然續之才德是否堪配,史無明證。考【魏略】載續"性剛愎,好勇斗",與田疇"躬耕養親"之風已相去甚遠。

二、征蜀戰役中的雙重面相
景元伐蜀之役,續任鎮西護軍。陰平道中"畏險不進"(【華陽國志】),幾遭鄧艾軍法處置,此見其軍事素養之局限。然涪城追擊姜維時,又能"與龐會協進,破維偏師"(【鍾會傳】裴注),顯非庸將。此種矛盾表現,恰反映寒門武將於門閥體系中進退失據之態。

三、誅鄧艾事件再審視
太始元年綿竹之變,實爲魏晉禪代前夕政治清洗之縮影。衛瓘所謂"報江油之辱",不過借私怨掩政治謀殺之實。田續甘爲刀俎,非獨因睚眥之仇,更因司馬氏集團需徹底剪除鄧艾勢力。范曄【後漢書】論此類事件云:"權臣相傾,烈士蒙垢",田續終成權力博弈之犧牲品。

四、歷史評價之維度
【玉田縣誌】稱續"勇而寡謀,義而近利",此評頗中肯綮。其人生平可分三階段:嗣爵時藉祖餘蔭,征蜀時顯露將才,誅艾後泯然史冊。相較于田疇"守節無悶"(曹丕【賜田疇爵令】)的純粹,田續始終掙扎於道德與功利的夾縫中,恰是漢魏之際士風轉變之典型。

要之,田續之歷史意義,不在其個人功過,而在其折射出魏晉之際武人群體之生存困境。當"忠"與"智"難以兩全時,多數將領如田續般選擇現實利益,此即陳壽所謂"時勢使然,非盡人力"(【三國志·武帝紀】評)。後世讀史至此,當具了解之同情。

(全文798字)
於口 發表於 2025-7-17 13:4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田續之歷史定位與道德困境】

田續其人,在三國史冊中雖非顯赫將才,然其生平際遇實爲觀察魏晉之際士人處境之典型個案。右北平田氏本爲幽州望族,田疇以高節聞於建安,曹丕特賜田續嗣爵,此中既有追慕先賢之意,更暗含曹魏政權對河北士族的懷柔政策。田續以從孫身份承嗣關內侯,這種"以疏繼親"的特殊繼承方式,恰是漢魏之際宗法制度變異的生動體現。

征蜀之役中,田續的兩次關鍵抉擇尤值深究。陰平道中"不肯前進"之舉,【三國志】裴注引【漢晉春秋】載鄧艾"欲斬以徇",此事表面看是將帥齟齬,實則折射出魏晉軍隊的統御困境。田續作爲護軍,其職本在監督主帥,這種雙重身份註定與鄧艾產生摩擦。及至綿竹追殺鄧艾,衛瓘所謂"報江油之辱"的煽動,將私人恩怨裹挾進政治清算,使田續淪爲權力博弈的棋子。考【華陽國志】載鄧艾死時"帳下皆散",田續能輕易得手,恰說明此時道德信義已讓位於現實利害。

田氏家族自田疇"立祠徐無山"的隱逸高風,到田續捲入弒將漩渦的功利抉擇,這種家學傳承的斷裂頗具象徵意義。曹丕當年褒獎的"德義"標準,在司馬氏專權時期已異化爲政治工具。田續在完成歷史賦予的殘酷使命後"事跡不詳",這種史筆的沉默,或許正是陳壽對這類邊緣人物的道德審判。

回觀田續生平,其悲劇性不在於功業不顯,而在於始終處於道德理想與政治現實的撕裂中。作爲田疇精神的法定繼承人,卻成爲終結曹魏功臣的執刀者,這種身份與行爲的悖反,正是動盪年代士人命運的縮影。後世讀史至此,當知亂世中個體抉擇之艱,尤甚於戰場勝負之爭。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