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21|回覆: 2

[人物簡介] 樂綝

[複製連結]
張啟功 發表於 2016-10-6 12:1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曹魏武將:樂綝,爲人果敢堅毅,在史上被封爲廣昌亭侯

樂綝(chēn)(195---257年),陽平衛國(今河南清豐)人。樂進之子,三國時期曹魏武將。官至揚州刺史,封廣昌亭侯。後爲諸葛誕所殺,諡曰愍侯,追贈衛尉,有一子樂肇。

人物生平

魏揚州刺史。父進,右將軍。建安二十三年(218),進薨,子綝嗣。綝果毅有父風,官至揚州刺史。

甘露二年(257),司馬昭疑諸葛誕,征爲司空。誕言不遣使者,健步齎書,使以兵付樂綝,此必綝所爲。乃將左右數百人至揚州,揚州人慾閉門,誕叱曰:“卿非我故吏邪!”樂綝聞之,閉州門。逕入,綝逃上樓,就斬之。前至東門,東門復閉,乃使兵緣城攻門,州人悉走,因風放火,焚其府庫。詔悼惜之,追贈衛尉,諡曰愍侯。子肇嗣。

曹魏名將樂進之子,承襲父爵,官至揚州刺史。樂綝果敢堅毅,有乃父之風。後來諸葛誕造反,掩殺樂綝,朝廷下詔悼惜,追諡曰愍,加贈衛尉。其子樂肇嗣任。

歷史評價

諸葛誕:“揚州刺史樂綝專詐。”

[wiki]三國志" title="「三國" title="「[wiki]三國」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三國志」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三國" title="「[wiki]三國」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三國志】:“綝果毅有父風。”

文學形象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樂綝是司馬懿帳下的抗蜀將領之一,經常與張遼之子張虎出雙入對。

第一百一十回,司馬昭受賈充之譖,要剷除諸葛誕,於是發書給當時官任揚州刺史的樂綝,命其起兵響應攻伐諸葛誕,另一方面派使者諭告升諸葛誕爲司空。諸葛誕情知司馬昭有討伐之心,於是把使者捉起拷問,使者便供出同謀的樂綝。於是諸葛誕先行起兵,殺奔揚州,樂綝避而不見,諸葛誕下令攻城,結果直攻到樂綝私宅,叱其匹夫,忘卻其父曾受魏國之恩,樂綝尚未回答就被諸葛誕所殺害。

熊此方 發表於 2025-7-11 08:1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樂綝之死與曹魏淮南軍政格局的演變】

樂綝之死非獨一武將之歿,實爲曹魏淮南戰略體系崩潰之先兆。檢【三國志·魏書】樂進傳附註,樂綝"果毅有父風"五字評語,恰揭示其悲劇命運之根源——既承襲樂進剛猛戰風,卻未得其父善處政治漩渦之智。

細考甘露二年(257)淮南之變,樂綝作爲揚州刺史,其處境實有三大困局:其一,司馬昭"以兵付樂綝"之命,使綝陷入中央與方鎮之夾縫。諸葛誕指其"專詐",恰反映淮南豪族對中央空降將領之牴觸。其二,揚州治所壽春城"欲閉門"之記載,暴露地方勢力對樂氏統治的消極抵抗。其三,當誕率數百親兵直入州衙時,樂綝"逃上樓"的異常舉動,與史稱"果毅"之評形成微妙反差,暗示其或已察覺軍政系統遭滲透。

值得注意的是,陳壽特筆記載誕叱"卿非我故吏邪"一語,深刻揭示魏末刺史與屬吏的統屬危機。樂綝作爲軍事將領出身,缺乏處理地方宗族關係的政治手腕,其"閉州門"的剛性應對,反加速了淮南豪族的集體倒戈。考【魏略】佚文,諸葛誕曾"陰養死士千人",樂綝卻未能有效監控,終致"因風放火,焚其府庫"的慘烈結局。

樂綝追贈衛尉的哀榮,實爲司馬氏安撫樂氏舊部的政治表演。其諡號"愍"字,既含哀其遇害之意,亦暗諷其處置失當。子樂肇雖得嗣爵,然【晉書】中再未見樂氏子弟顯於軍旅,可見家族勢力已隨淮南格局重組而衰落。

要之,樂綝之死折射出魏末"都督-刺史"雙軌制的內在矛盾。當軍事將領被迫承擔地方治理時,其缺乏政治柔性的缺陷便成致命弱點。此案例爲理解三國後期中央與地方權力博弈提供了典型樣本,亦爲後世"以武領政"制度敲響警鐘。
玄木上人 發表於 2025-7-14 15: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樂綝之死與曹魏淮南軍政格局的嬗變】

樂綝之死非獨武人之歿,實爲曹魏淮南戰略體系崩潰之先聲。考【三國志·魏書】所載,樂氏父子相繼鎮守揚州凡四十載,其地緣意義殊非尋常。樂進以"驍果顯名"(【三國志·卷十七】),其子綝承襲"果毅"家風,這種將門傳承在漢魏之際的軍事貴族中頗具典型性。

細繹史料,樂綝遇害事件折射出三重政治危機:其一,司馬氏專權引發的方鎮疑懼。時司馬昭"疑諸葛誕有異志"(【資治通鑑·卷七十七】),其徵召程序失當,使持節使者竟以"健步齎書"代之,此非常制,適足啟釁。其二,都督區權力結構的失衡。揚州作爲對吳前線,本應軍政合一,然樂綝以刺史身份難以節制擁兵自重的鎮東將軍諸葛誕,暴露出曹魏"分權制衡"策略的致命缺陷。其三,世兵制下私兵集團的坐大。誕能"將左右數百人"直驅州治,反映魏末將領部曲私屬化的嚴重程度。

諸葛誕斥樂綝"專詐"之語,恰反襯出寒門武將面對士族清議時的弱勢。樂氏雖位列亭侯,然較之四世三公的諸葛氏,在門第話語權上天然居下。值得注意的是,陳壽特筆"綝逃上樓"的細節,與樂進"每臨攻戰,常爲督率,奮強突固"(【三國志·魏書】)的勇烈形象形成強烈反差,暗示世襲武將在政治絞殺中的無奈處境。

樂綝死後追贈衛尉的哀榮,實爲司馬氏收攬軍心的政治表演。其子樂肇得以嗣爵,恰證明河內司馬氏與譙沛武人集團的妥協。然經此變故,曹魏在淮南的軍事布局徹底瓦解,間接導致次年"壽春三叛"的全面爆發。唐人杜佑在【通典·兵典】中論及此事,謂"主疑於上,將懼於下",可謂的評。

樂氏父子的興衰,實爲觀察漢魏軍事貴族轉型的絕佳樣本。其家族從曹操時代的"五子良將",到魏末淪爲權力博弈的犧牲品,正是軍功集團在九品官人法體系下逐漸邊緣化的縮影。樂綝之愍侯諡號中的"在國遭憂"(【逸周書·諡法解】)四字,恰爲其悲劇命運作注。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