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09|回覆: 2

[人物簡介] 倫直

[複製連結]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16-10-5 11:0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公孫淵部將:倫直,因勸諫公孫淵不要反叛而被殺

倫直(?-238),【晉書】中其名爲綸直。公孫淵部下的將軍。公孫淵造反時,他與賈范苦諫,卻反被淵所殺。司馬懿平定公孫淵叛亂後,封其墓而榮其子孫。

歷史記載

晉書·宣帝紀】:初,文懿篡其叔父恭位而囚之。及將反,將軍綸直、賈范等苦諫,文懿皆殺之。帝乃釋恭之囚,封直等之墓,顯其遺嗣。

演義傳記

公孫淵帳下參軍。淵自稱燕王反魏,直以不祥徵兆勸之,淵勃然大怒,叱武士綁倫直並賈范同斬於市。及淵平,司馬懿封其墓而榮其子孫。

拉拉積極 發表於 2025-6-30 04:57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倫直之忠諫與魏晉之際的臣節觀】

倫直者,遼東公孫淵之部將也。其事雖載於【晉書·宣帝紀】寥寥數語,然其死節之烈、諫諍之誠,足爲後世臣道之鑑。今考其行跡,可析爲三端:

一、諫而見戮:亂世孤忠之悲劇
公孫淵篡叔父恭之位,復謀叛魏,已失君臣大義。倫直與賈范苦諫,非不知淵性猜忍,實以"武死戰,文死諫"爲士節之本。【晉書】特書"苦諫"二字,可見其言必據禮義,陳禍福,非泛泛而談。然淵剛愎自用,終致"叱武士綁斬於市",此與伍子胥諫夫差、比干諫紂王事同一轍,暴主拒諫之態,千古如出一轍。

二、司馬懿封墓:政治符號的重構
司馬懿平遼東後,"釋恭之囚,封直等之墓,顯其遺嗣",此非徒施仁政,實有深意存焉。魏晉之際,政權更迭頻繁,司馬氏亟需樹立忠義典範以正人倫。封墓之舉,既彰顯新朝德政,又暗斥公孫淵之暴虐,更藉此收攏遼東人心。倫直之墓遂由忠臣埋骨處,轉化爲政權合法性的象徵,此正史家所謂"褒忠貶逆"之筆法。

三、演義與正史之異同
【三國演義】增飾"不祥徵兆"之諫,雖小說家言,然合乎漢末天人感應思潮。考【後漢書·襄楷傳】,時人確常以災異諫主。羅貫中以文學手法強化倫直"知天命而盡人事"的形象,與正史"苦諫"之記載互爲表里,共構其忠智雙全之貌。

結語
倫直之死,折射出漢魏之際士人"擇主而事"與"死事一主"的矛盾。司馬氏榮其子孫,實開魏晉以名教治天下之先聲。然觀【晉書】所載,司馬炎篡魏後,賈充、荀勖等諂諛之輩反得重用,則知封墓旌忠終不敵現實政治之需。倫直若地下有知,或當慨嘆:忠義之名雖顯,而尸位素餐者盈朝,豈其初心所願哉?

(全文798字)
韓帥形 發表於 2025-7-25 03:1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倫直之忠諫與魏晉之際的臣節觀】

倫直(或作綸直),公孫淵帳下參軍,其事雖散見於【晉書·宣帝紀】及演義稗史,然其人以死諫節,足爲漢魏之際士人風骨之縮影。考其行跡,可析爲三端:

其一,諫爭之勇與亂世臣節
倫直與賈范苦諫公孫淵勿叛曹魏,非不知淵性猜忍,實以"食其祿者死其事"(【左傳·昭公元年】)爲綱常所系。公孫淵篡叔父恭之位而囚之,已悖"孝悌"之本;復謀割據遼東,更違"大一統"之義。倫直之諫,非徒議利害,實乃以【春秋】大義責之。然淵剛愎自用,終致"戮善以逞暴"(【後漢書·宦者傳論】),此正應王夫之【讀通鑑論】所言:"亂世之君,惡聞過而樂聞譽,故直士亡而國隨以傾。"

其二,司馬懿旌表之政治深意
司馬懿平遼東後,特釋公孫恭而封倫直之墓,非僅褒忠,實寓"正名定分"之權術。時值魏晉禪代前夕,懿以"存亡繼絕"之舉,既彰魏室之正統,復收遼東士民之心。此與曹操祭袁紹墓、司馬昭葬諸葛誕同出一轍,皆【韓非子·二柄】"賞罰者,邦之利器"之實踐。然倫直子孫獲顯,客觀上亦使"死節"精神得官方認可,爲後世【忠經】"雖死猶生"之說添一註腳。

其三,史筆與演義的敘事分野
【晉書】載倫直事僅二十餘字,而演義增飾"不祥徵兆"之諫,此乃小說家"踵事增華"(蕭統【文選序】)之常法。然考【三國志·公孫淵傳】裴注引【魏略】,淵確因"天變"疑懼,則演義所補未全失實。二者差異,正見史家重實錄而文人尚教化之別,然皆以倫直爲"忠諫"符號,足證傳統價值觀之滲透力。

要之,倫直之死,折射出漢魏之際忠節觀念之嬗變:其諫言內容仍本【孝經】【論語】之訓,而司馬懿之旌表已露魏晉"名教自然之爭"端倪。千載而下,其人墓木雖拱,然【晉書】"封直等之墓"六字,終使"亂世孤忠"得附青史而存焉。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