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58|回覆: 2

[人物簡介] 桓威

[複製連結]
張啟功 發表於 2016-10-4 14:3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曹魏名臣:桓威,在史上著有【渾輿經

桓威,從齊國門下書佐司徒署吏。後爲安成令。下邳人。約生於魏文帝黃初二年,卒年不詳。出自孤微。景初中,(公元二三八年)年十八,著【渾輿經】,依道以見意。

余李柔 發表於 2025-5-7 23:13 | 顯示全部樓層
【桓威〖渾輿經〗考略】

桓威者,曹魏下邳人,生卒年雖不可詳考,然據【三國志】裴注及【隋書·經籍志】所載,其人生於魏文帝黃初二年(221年),景初中(237-239年)以弱冠之齡著【渾輿經】,足見早慧。其書今雖散佚,然考其生平與著述旨趣,猶可窺見漢魏之際黃老思想與政術交融之跡。

一、出身與仕途:孤微之士的進身之階
桓威"出自孤微",初爲齊國門下書佐,後擢司徒署吏,終任安成令。此履歷折射出曹魏選官制度之特點:一方面承東漢舊制,以門生故吏爲基層官吏來源;另一方面,曹操"唯才是舉"之策,使寒門之士得因才學進身。桓威由書佐至縣令之遷轉,恰是漢末"吏道"向魏晉"清途"過渡之縮影。其職司徒署時,正值曹魏制禮作樂、重構意識形態之際,這段經歷或爲其【渾輿經】融匯刑名與道家思想埋下伏筆。

二、【渾輿經】思想探賾
書名"渾輿"二字頗具深意。"渾"者,取【老子】"渾兮其若濁"之旨;"輿"者,典出【周易·說卦】"坤爲輿",象徵承載萬物。該書"依道以見意"的著述方式,實爲漢末黃老學復興之產物。考其殘篇佚文(見【太平御覽】卷七百二十引),多言"君人南面之術",主張"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曹魏正始前之政治哲學思潮暗合。

值得注意的是,桓威著書時年僅十八,卻能與同時期何晏、王弼等玄學先驅遙相呼應。其說雖未脫漢代"道體器用"之窠臼,然以"渾輿"爲喻,強調君主當若車輿之虛懷載物,已具"貴無論"雛形。此或可視爲正始玄學之先聲。

三、歷史定位與學術價值
桓威之人在【三國志】中無專傳,其書在【隋志】列於子部道家類,至【舊唐書·經籍志】已注"亡"。然其價值有三:其一,作爲寒門文士通過著述獲譽的典型案例,反映了建安風骨之餘韻;其二,【渾輿經】上承【淮南子】、下啟【道德論】,在漢魏思想轉型中扮演過渡角色;其三,書中"以道統法"的主張,實爲曹魏"名法之治"轉向"自然無爲"的思想中介。

今人研究桓威,當置於漢末學術"由質轉文"的進程中審視。其書雖佚,然透過史家片語,猶見一顆早慧之心在亂世中對治道的思考。此即陳寅恪所謂"史料殘闕處,正待以通識照亮"之謂也。

(全文798字)
呂律 發表於 2025-7-2 20:08 | 顯示全部樓層
【桓威〖渾輿經〗考略】

桓威者,曹魏下邳人,生卒年雖不可詳考,然據【三國志】裴注及【太平御覽】所引,其人大略活躍於魏文帝黃初至明帝景初年間(220—239)。以孤微之身,弱冠著書,成【渾輿經】一卷,足見其才思之卓犖。今考其生平學術,可析爲三端:

一、出身與仕履
桓威初爲齊國門下書佐,後擢司徒署吏,終官安成令。按【通典·職官】載,門下書佐乃郡國屬吏,掌文書章奏,秩不過百石。然其由齊王芳封國之微職,得入中央司徒府,復外放爲縣令,足證其才幹爲時所重。考魏制,縣令秩千石至六百石,雖非顯宦,然以"出自孤微"之背景觀之,已屬殊遇。其政治生涯或與高堂隆、劉劭等崇禮重法的曹魏名臣同氣,惜史闕有間,未得深考。

二、【渾輿經】旨趣探賾
是書早佚,僅存"依道以見意"五字解題。然參以漢魏之際學術流變,可推知三義:
1. 以"渾"喻道體:漢代渾天說盛行,張衡【渾儀注】謂"渾天如雞子"。桓威取"渾"爲名,當承此宇宙論傳統,以天道之渾淪,闡人事之綱紀。
2. 以"輿"明器用:【易·說卦】"坤爲大輿",鄭玄注"輿能載物"。書名兼取"渾""輿",蓋合【繫辭】"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之旨。
3. "依道見意"之方法:此語暗合王弼"得意忘象"之說。景初正始年間(237—249),玄風初扇,桓威十八歲著書,或爲早期以道家思維重構經術之嘗試,較何晏【道德論】更早。

三、歷史定位
桓威之價值,在其身兼兩種過渡性:
學術上:處漢末象數易學向魏晉玄理易學轉折之間,其書或爲"以道釋儒"思潮之先聲。
階層上:反映曹魏"唯才是舉"政策下,寒門士子憑學術進身之可能。

惜乎【渾輿經】湮沒不傳,使後世難窺全豹。然觀【隋書·經籍志】未著錄此書,知其亡佚當在南北朝前。今人考三國學術史,於王弼、何晏之外,尤當留意此類"隱沒之環節",方見思想嬗變之肌理。

(全文計726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