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99|回覆: 2

[人物簡介] 文欽

[複製連結]
是飛 發表於 2016-10-4 17:3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曹魏將領:文欽,是文稷之子,曾與毌丘儉等起兵討伐司馬師

文欽(?-257年),字仲若,譙郡(今安徽亳州)人,曹操部將文稷之子,三國時期魏國將領。文欽仕魏時官至前將軍、揚州刺史。正元二年(255年),文欽與毌丘儉等起兵勤王,討伐專權的司馬師,兵敗後投奔吳國,吳國授任他爲鎮北大將軍、幽州牧等,封譙侯。

甘露二年(257年),魏將諸葛誕起兵反抗司馬氏,文欽隨從吳軍前往支援。甘露三年(258年),軍情告急時文欽與諸葛誕意見不同,而且兩人之間原本就有矛盾,於是諸葛誕將文欽殺死。文欽死後,他的兩個兒子文鴦、文虎又投奔回魏國。

人物生平

勇敢果斷

文欽年少時以名將之子、勇敢果斷聞名。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魏諷謀反,文欽因受到牽連被下獄治罪,文欽按律應當處死,但曹操念及他是部將文稷之子所以赦免了他。太和年間,文欽擔任五營校督、牙門將。後歷任廬江太守、鷹揚將軍、冠軍將軍、前將軍、揚州刺史等,多次立下戰功,喜歡虛報俘虜人數,企圖獲得寵賞,但朝廷往往不給。因此文欽對朝廷的怨恨日益加重。毌丘儉出於計謀,對文欽很好,兩人關係融洽。文欽也感恩戴德,對他忠心不二。

吳國太傅諸葛恪包圍合肥新城,毌丘儉與文欽聯合抵抗。太尉司馬孚統領中軍從東部解圍,諸葛恪只得撤退。

起兵勤王

正元二年(255年)正月,天上出現幾十丈長的彗星,跨過西北天空,從吳、楚分界處開始。毌丘儉和文欽十分高興,認爲這是吉祥的徵兆,於是借郭太后的口吻,下詔歷數大將軍司馬師的罪狀,發布天下,舉兵反叛。毌丘儉、文欽反叛後,派人找鎮南將軍諸葛誕,讓他召收豫州士民參與反叛。諸葛誕將毌丘儉、文欽派來的人殺死,並將毌丘儉和文欽的陰謀公布於天下,讓人們知道他們的叛逆行爲。毌丘儉、文欽脅迫淮南將守諸別屯者及百姓都進入壽春城,把老弱者留下來守城。毌丘儉、文欽統率領五六萬大軍渡過淮河,向西到達項地。毌丘儉守城,文欽在城外保護。

司馬師統率大軍出兵討伐毌丘儉,另外派諸葛誕率豫州各路軍隊從安風津逼近壽春。征東將軍胡遵率青州、徐州的軍隊從譙、宋之間出擊,以斷絕毌丘儉的退路。司馬師率兵駐紮汝陽,派監軍王基率前鋒諸軍據守南頓來等待毌丘儉的部隊。司馬師下令各路軍隊都堅守陣地,不要正面交戰。毌丘儉、文欽等向前不能戰鬥,退後到壽春又怕遭到襲擊,前後無路,無計可施。淮南將士,家鄉都在北邊,軍心渙散,相繼投降。只有淮南新近歸屬的當地農民願意爲他們打仗。司馬師派兗州刺史鄧艾統率泰山的各路軍隊有幾萬人到樂嘉。裝出不堪一擊,用以誘使毌丘儉、文欽出擊。司馬師很快率軍從洙地來到。文欽不知是計,果然在夜裡想要襲擊鄧艾。等到天亮,見兵馬強盛,才撤回軍隊。司馬師派驍騎將軍率領追擊,大敗文欽,文欽於是逃走。當天,毌丘儉聽說文欽戰敗後很擔心,便在夜裡撤兵,人心渙散。等到了慎縣,毌丘儉身邊的士兵逐漸逃離。毌丘儉和小弟毌丘秀及孫子毌丘重三人藏在水邊的草中。安風津都尉的部屬張屬射殺毋丘儉,將他的腦袋傳報京都洛陽。

投降吳國

毌丘儉死後,毌丘秀和毌丘重二人逃到吳國。凡是被毌丘儉、文欽所脅迫的許多將士,都歸降魏國。毌丘儉的三族都被誅滅。文欽逃到吳國,吳國任命文欽爲都護、假節、鎮北大將軍、幽州牧,封爲譙侯。

甘露二年(257年)五月,諸葛誕舉兵反叛魏國,召集各路軍隊,攻打並殺死揚州刺史樂綝。又聚集淮南、淮北十幾萬官兵,揚州新歸屬的四五萬人,儲足一年的糧食,閉城死守。又派長史吳綱領著小兒子諸葛靚到吳國,請求援助。吳國得信大喜,派將領全懌、全端、唐咨、王祚等人,率兵三萬,秘密與文欽一起來接應諸葛誕。這時,魏國鎮南將軍王基剛到,率領諸軍包圍壽春。還未形成包圍之勢,唐咨、文欽從城東北憑藉山勢,率眾衝進城中。

甘露二年(257年)六月,魏國大軍東征,抵達項地。大將軍司馬昭率領二十六萬大軍,臨近淮河征討。司馬昭屯兵於丘頭,派王基和安東將軍陳騫等四面合圍,將城包圍兩重,開挖塹壕、修築堡壘。又派監軍石苞、兗州刺史州泰等人,率精銳部隊爲機動部隊,以便防備吳軍進攻。文欽等幾次想衝出包圍,都被擊退。

不合被殺

甘露三年(258年)正月,諸葛誕、文欽、唐咨等製造出許多進攻的武器,連續五六天,不分晝夜,強行從南面突圍。包圍的軍隊從高處用發石車發射石塊,用火箭燒毀攻城器具,箭石如雨,屍首遍野,血流滿塹壕。諸葛誕等人只能又退進城去。城內糧食日益短缺,出城投降的人又達幾萬,文欽想把北方人全都驅趕出去,以便節省糧食,與吳國一起堅守。諸葛誕不接受這個意見,因此兩人產生隔閡。文欽本來與諸葛誕就有矛盾。只是因爲特殊事宜而聚合,事情越是緊急就越不相信對方。文欽見諸葛誕什麼事都要策劃一番而不滿,於是諸葛誕殺掉文欽。

其子獲免

文欽死時,他的兒子文鴦、文虎在小城中領兵,聽說父親文欽被殺後,便率眾趕赴現場,而他們的部下不聽使喚。於是文鴦、文虎只好獨自逃出城去,投奔司馬昭。軍中官兵要求殺死這兄弟二人,司馬昭下令說:“文欽之罪不容,他的兒子當然應殺死。但是文鴦、文虎是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投降,目前城池還未攻下,如果殺了他們倆,那無異于堅定了城中官兵死守的決心。”於是赦免了文鴦、文虎,又讓他們率領幾百名騎兵到城外巡迴呼喊:“文欽的兒子都沒有被殺,其他人還怕什麼呢?”又表奏任文鴦、文虎爲將軍,賜關內侯的爵號。

歷史評價

鄭袤:“文欽勇而無算。”

王沈:①“欽少以名將子,材武見稱。”②“欽性剛暴無禮。”③“欽以故益驕,好自矜伐,以壯勇高人,頗得虛名於三軍。”

陳壽:“驍果粗猛,數有戰功,好增虜獲,以徼寵賞。”

韓皋:“王凌都督揚州,謀立荊王彪;毌丘儉、文欽、諸葛誕前後相繼爲揚州都督,咸有匡復魏室之謀,皆爲懿父子所殺。叔夜以揚州故廣陵之地,彼四人者,皆魏室文武大臣,咸敗散於廣陵,【】言魏氏散亡,自廣陵始也。”

王應麟:“然節義之臣,齾巨奸之鋩,若王凌以壽春欲誅懿而不克,文欽、毌丘儉以淮南欲誅師而不遂,諸葛誕又以壽春欲誅昭而不成,千載猶有生氣,魏爲有臣矣。”

盧弼:“當時勤王諸將,惟文欽父子,粗猛武夫,反覆無常。”

史籍記載

[wiki]三國志·卷二十八·魏書二十八·王毌丘諸葛鄧鍾傳第二十八" title="「三國" title="「[wiki]三國」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三國志·卷二十八·魏書二十八·王毌丘諸葛鄧鍾傳第二十八」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三國" title="「[wiki]三國」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三國志·卷二十八·魏書二十八·王毌丘諸葛鄧鍾傳第二十八】

家庭成員

父親

文稷,東漢建安年間,擔任騎兵將領。

兒子

文鴦,文欽死後,與弟文虎歸降魏國,被任命將軍,賜爵關內侯。

文虎,文欽死後,與兄文鴦歸降魏國,被任命將軍,賜爵關內侯。

黃果冶 發表於 2025-7-23 20:2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文欽之歷史定位與軍事性格】

文欽,字仲若,譙郡人,魏將文稷之子,三國曹魏至東吳間重要將領。其生平事跡雖散見於【三國志】【魏略】等典籍,然其歷史定位與軍事性格,尤值得深入辨析。今試從家世背景、軍事作爲、政治抉擇三端論之。

一、將門之後而勇略過人
文欽少以"名將之子"著稱,其父文稷爲曹操帳下宿將,故其早年即得蔭庇。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魏諷謀反案中,文欽本應連坐論死,曹操"念及部將之子"特赦之,足見其家世之顯赫。然文欽非徒恃門第者,【魏略】稱其"勇敢果斷",太和年間任五營校督、牙門將時已嶄露頭角,後歷任廬江太守、鷹揚將軍等職,屢立戰功。其軍事才能集中體現於正始年間抵禦吳將諸葛恪之役,與毌丘儉合力守合肥新城,終使吳軍退卻。

然需指出者,文欽"好虛增虜級"以邀賞,此習實爲漢末以來邊將積弊。朝廷"往往不與"之態度,既反映司馬氏執政時期對地方將領的節制,亦暴露文欽貪功躁進之性格缺陷。此種矛盾,終致其"怨望日甚",爲日後聯合毌丘儉起兵埋下伏筆。

二、淮南舉義之戰略得失
正元二年(255年)毌丘儉、文欽之叛,乃曹魏中期重要政治事件。其以"彗星見西北"爲天象依據,借郭太后名義聲討司馬師,本質上屬士族對司馬氏專權的最後反抗。文欽於此役中展現兩大特質:

其一,戰術機動性。初渡淮河至項地時,文欽獨領外軍與毌丘儉形成掎角之勢,此布置本具戰略眼光。然司馬師採取"深溝高壘"之策,斷其歸路,致淮南軍"進退失據"。文欽未能及時調整戰術,反因士卒思鄉潰散而敗,可見其長於衝鋒而短於持久戰。

其二,政治局限性。文欽與毌丘儉之結合,實因"朝廷不賞"的私怨多於忠魏之公心。其未能聯合諸葛誕,反使豫州兵力倒向司馬氏,暴露缺乏政治聯盟意識。故裴松之注【三國志】時評其"勇而無算",確爲的論。

三、降吳末路與性格悲劇
兵敗投吳後,文欽受封鎮北大將軍、幽州牧,然實爲東吳羈縻之策。至諸葛誕叛魏時(257年),文欽再度北上助戰,終因"與誕有隙"遭殺身之禍。考其死因,除與諸葛誕舊怨外,更本質在於其剛愎性格:

昔在魏國時,文欽已顯露"矜功伐能"之態(【魏略】);至吳國後,猶不改其性。當壽春圍城糧盡之際,文欽主張驅民出城以省軍糧,與諸葛誕保守策略尖銳對立。此種極端實用主義思維,既違儒家民本理念,亦失武將應有擔當,終致內訌而亡。

結語
文欽一生,可謂漢末豪強武將在魏晉禪代之際的典型縮影。其勇武善戰而智略不足,憤懣於個人際遇而缺乏政治遠見。雖兩度舉兵反抗司馬氏,然皆因戰略失誤、性格缺陷告終。後世史家將其與毌丘儉並論時,常以"儉有智謀,欽惟梟猛"(【資治通鑑】胡三省注)作評,可謂公允。其子文鴦後歸晉立功,反襯出文欽未能順應時勢之悲劇性,亦足爲後世鑑戒。

(全文約780字)
鄭見刑 發表於 2025-7-26 01:5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文欽之歷史定位與軍事性格】

文欽,字仲若,譙郡人,魏將文稷之子,三國曹魏至東吳時期重要將領。其生平事跡雖散見於【三國志】【魏略】等典籍,然其人之歷史定位與軍事性格,尤值得深入探討。

一、家世背景與早期仕途
文欽以名將之後入仕,少負勇略,然其早年因魏諷案牽連幾遭誅戮,賴曹操念舊得免。此一經歷,或已埋下其對曹魏政權複雜情感之伏筆。太和年間,文欽歷任五營校督、牙門將,後出鎮廬江,累遷至前將軍、揚州刺史。其軍事才能確有不凡之處,如抵禦諸葛恪圍攻合肥新城一役,與毌丘儉合力退敵,足見其統兵之能。然史載其『好增虜獲,以邀寵賞』,此一性格缺陷,既反映其功利之心,亦爲日後與朝廷矛盾之肇因。

二、淮南起兵與政治抉擇
正元二年(255年),文欽與毌丘儉以『勤王』爲名舉兵反司馬氏,實爲曹魏內部權力鬥爭之高潮。其起兵依託天象(彗星現於西北),借郭太后名義聲討司馬師,然其戰略部署顯有疏漏:
1. 外交孤立:未能聯合諸葛誕,反遭其斬使公告天下,致使豫州響應無望;
2. 戰術被動:屯兵項城時『進退失據』,既未能速戰速決,又未固守壽春,終致軍心潰散;
3. 根基薄弱:淮南將士多思北歸,可見其未能有效凝聚地方勢力。
司馬師『堅壁疲敵』之策,正擊中其弱點。文欽之敗,非獨兵力不敵,更在政治號召力不足與戰略失當。

三、投吳後之矛盾與結局
文欽兵敗奔吳,受封鎮北大將軍、幽州牧,然其『客將』身份始終未得東吳真心信任。至諸葛誕反司馬昭時,文欽隨吳軍北援,卻因與諸葛誕積怨被殺。此一結局,凸顯其晚年處境之艱:
性格剛愎:與諸葛誕『素有隙』,終致內訌;
政治失勢:吳國僅視其爲牽制曹魏之棋子,未予實權。
其子文鴦、文虎後降魏,亦反映文氏家族在亂世中『擇木而棲』的生存策略。

四、綜評:勇將之局限
文欽一生,勇武有餘而謀略不足,忠義之名下實含投機之質。其反抗司馬氏,雖標榜『匡輔魏室』,然缺乏明確政治綱領,終成權力博弈之犧牲品。陳壽評其『果躁無算』,可謂切中肯綮。然觀其子文鴦日後成名,或可曰文氏將才未絕,唯時代巨變中,個人命運終難自主耳。

結語:文欽之史,可視爲漢末至三國武人群體之縮影——勇烈善戰而難脫時代桎梏,其興衰榮辱,皆繫於天下大勢之流轉。學者論此,當以『同情之理解』察其不得已,亦以冷眼觀其得失也。

(全文約780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