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96|回覆: 2

[人物簡介] 胡沖

[複製連結]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16-10-1 17:0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東吳官員:胡沖,先後效命於吳國和西晉,著有【吳歷

胡沖,晉朝尚書郎、吳郡太守。父綜,吳偏將軍。赤烏六年,綜卒,沖嗣爵鄉候。沖平和有文干,天紀中爲中書令,作【吳歷】六卷。天紀四年,晉伐吳,吳主皓用沖、光祿勛薛瑩等計,效蜀後主而降。沖仕晉爲尚書郎、吳郡太守。

人物介紹

胡沖,籍貫豫州汝南固始(今河南臨泉),晉尚書郎、吳郡太守。父胡綜,吳偏將軍。赤烏六年,綜卒,沖嗣爵鄉候。沖平和有文干,天紀中爲中書令,作【吳歷】六卷。天紀四年,晉伐吳,吳主皓用沖、光祿勛薛瑩等計,效蜀後主而降。沖仕晉爲尚書郎、吳郡太守。

演義簡介:吳中書令。天紀四年,晉伐吳,吳主皓用沖、光祿勛薛瑩等計,效蜀後主而降。

相關資料

歷史評價

[wiki]三國志" title="「三國" title="「[wiki]三國」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三國志」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三國" title="「[wiki]三國」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三國志】:“沖平和有文干。”

曾效力過的勢力

吳,西晉

蔣枇 發表於 2025-4-18 01:1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胡沖之仕宦與〖吳歷〗著述】

胡沖者,三國吳至西晉間重要史官與政治人物也。其生平事跡雖散見於【三國志】等典籍,然其歷史地位實有可述者。

一、家世與仕途
胡衝出自汝南胡氏,其父胡綜爲吳偏將軍,屬江東政權中的北士集團。赤烏六年(243年)襲爵鄉侯,此乃典型"嗣爵"制度體現。考其仕吳經歷,由中書令至參與軍國大計,可見孫皓對其之倚重。天紀四年(280年)獻降晉之策,實承襲其父胡綜"達於時變"之家風。後仕晉爲尚書郎、吳郡太守,此雙重身份頗具深意:既以故吳重臣安撫江東,又以文學之才參預中樞。

二、【吳歷】之史學價值
沖所著【吳歷】六卷,雖已散佚,然裴松之注【三國志】多所徵引。觀其殘篇,有三重價值:其一,保存孫吳典章制度,如載"吳歷曰:權即尊號,臨壇顧謂公卿曰"云云;其二,記錄重要史事細節,裴注引【吳歷】載赤烏年間事凡七處;其三,體現北士視角之吳史書寫,與韋昭【吳書】形成互補。可惜全書亡於唐宋之際,今僅存輯本。

三、歷史評價析微
陳壽評"沖平和有文干",此五字實含深意。"平和"指其政治品格,觀其勸降之舉,非爲苟全性命,實有保全江東之思;"有文干"則肯定其史學成就。相較於張悌之死節、薛瑩之文采,胡沖恰取其中道,此正反映三國末期士大夫的務實取向。

要之,胡沖其人可視爲三國時代"貳臣"之典型代表,其政治選擇與史學著述,皆體現漢晉之際士大夫在王朝更替中的生存智慧與文化堅守。後世論史者,當置於特定歷史語境中予以理解,方得公允之評。
菠蘿吹雪 發表於 2025-7-6 21:00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胡沖之仕宦與〖吳歷〗著述考】

胡沖,字不詳,豫州汝南固始人,三國吳至西晉間重要史官與政治人物。其生平事跡雖散見於史籍斷簡,然細繹之,足見漢晉之際士人出處之道與史學傳統之嬗變。

一、家世與仕吳始末
沖父胡綜,乃孫權帳下重要幕僚,【三國志】載其"文采才用,各見信任"。赤烏六年(243年)綜卒,沖嗣爵鄉侯,此可見其家族在孫吳政權中之根基。考吳國官制,中書令典尚書奏事,實爲機要之職。沖於天紀年間(277-280)任此職,正值吳末帝孫皓統治末期,其能以"平和有文干"見稱於亂世,足見處世之能。

二、【吳歷】著述考辨
沖所撰【吳歷】六卷,今雖散佚,然據【隋書·經籍志】著錄,當爲紀傳體吳國史。此書成於吳亡前夕,較韋昭【吳書】更近當代,其史料價值自不待言。唐初史臣修【晉書】時猶得見之,故【孫皓傳】載其與薛瑩勸降事,當本於此。值得注意的是,沖以吳臣撰當代史,卻能秉持"平和"之態,此正合班固所稱"其文直,其事核"的良史傳統。

三、仕晉之政治抉擇
天紀四年(280年)晉滅吳之役,沖與薛瑩勸孫皓效劉禪故事而降,此舉歷來評價不一。然考當時情勢,吳"土崩之勢,不可卒救"(【晉書·王濬傳】),沖等所爲實存保全百姓之思。其後仕晉爲尚書郎、吳郡太守,觀其官職遷轉,晉室蓋用其熟悉江南情狀之特長。此種"貳臣"選擇,實爲漢魏以來士大夫"擇主而事"政治倫理的延續,未可以後世忠君觀念苛責之。

要之,胡沖其人其書,恰處三國史學向兩晉史學過渡之關鍵節點。其政治選擇折射出漢晉之際士人價值取向的嬗變,而【吳歷】之撰述,則承續了三國私家修史之風,爲後世研究孫吳史事提供了重要參考。陳壽評其"平和有文干",誠爲的論。

(全文計789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