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15|回覆: 2

[人物簡介] 申耽

[複製連結]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6-9-30 12:4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東漢諸侯之一:申耽,是申儀的哥哥,先後效命於蜀漢、曹魏

申耽,三國時期人物。字義舉,原先是西平、上庸間的豪強大戶,申儀之兄。劉備入蜀,耽舉眾降,任征北將軍,領上庸太守、員鄉侯如故。後又降魏,徙居南陽。

人物資料

申耽,字義舉,上庸郡人。漢末諸侯之一。東漢末官至上庸太守,封員鄉侯;仕蜀漢官至征北將軍、上庸太守、員鄉侯;仕曹魏官至懷集將軍,卒於家。

初平年間在西平、上庸二郡聚眾數千家,與張魯聯繫緊密,又派遣使臣拜詣曹操,曹操於是賜予他將軍稱號,讓他擔任上庸都尉,後又升任太守,封員鄉侯。

建安二十四年(219),劉備急切希望統領益州全境,於是命令孟達從秭歸郡北攻房陵郡,曹魏房陵太守蒯祺被孟達大軍攻殺。接著,孟達又要進攻上庸郡,劉備暗地裡擔心孟達一個人難以獨任,於是派遣劉封從漢中前往統領孟達軍,會師上庸。時任上庸太守的申耽率領全郡投降,將妻兒以及宗族都遷往成都爲質。劉備於是任命申耽爲征北將軍,其餘官爵保持不變(上庸太守、員鄉侯),又任命申耽之弟申儀擔任建信將軍、西城太守。

魏黃初元年(220),先是同僚房陵太守孟達因爲害怕未救關羽而獲罪,又因爲與劉封交惡,於是率領部屬集體降魏;後又胞弟申儀率軍叛亂,大破劉封大軍,劉封被迫逃回成都。申耽無奈之下,也投降了魏國。曹丕因爲申耽不是自願歸附,於是剝奪了他的軍政大權,賜予他懷集將軍的稱號,遷徙他到南陽居住,閒散在家,又剝奪了他的爵位,轉封其弟申儀爲員鄉侯。申耽終老於家。

歷史記載

[wiki]三國志蜀書劉封傳" title="「三國" title="「[wiki]三國」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三國志蜀書劉封傳」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三國" title="「[wiki]三國」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三國志蜀書劉封傳】:

建安二十四年,命達從秭歸北攻房陵,房陵太守蒯祺爲達兵所害。達將進攻上庸,先主陰恐達難獨任,乃遣封自漢中乘沔水下統達軍,與達會上庸。上庸太守申耽舉眾降,遣妻子及宗族詣成都。先主加耽征北將軍,領上庸太守員鄉侯如故,以耽弟儀爲建信將軍、西城太守,遷封爲副軍將軍。

後申儀叛封,封破走還成都。申耽降魏,魏假耽懷集將軍,徙居南陽,儀魏興太守,封員鄉侯,屯洵口。

魏略】:

申儀兄名耽,字義舉。初在西平、上庸間聚眾數千家,後與張魯通,又遣使詣曹公,曹公加其號爲將軍,因使領上庸都尉。至建安末,爲蜀所攻,以其郡西屬。黃初中,儀復來還,詔即以兄故號加儀,因拜魏興太守,封列侯。太和中,儀與孟達不和,數上言達有貳心於蜀,及達反,儀絕蜀道,使救不到。達死後,儀詣宛見司馬宣王,宣王勸使來朝。儀至京師,詔轉拜儀樓船將軍,在禮請中。

三國演義

在央視版電視劇【三國演義】中,申耽、申儀在司馬懿平定孟達叛亂後被司馬懿殺死。

人物評價

身世來看

從申耽的身世看,申耽是上庸、西城一帶的世家豪族,在當地名望勢力獨一無二,當地百姓都依託於申家的庇佑,可以說申耽就是當地百姓的天。申耽兄弟雄踞上庸、西城二郡三十年,可以說是漢末諸侯中除魏蜀吳三家外壽命最久的諸侯之一(其餘二人一是雄踞幽州的公孫淵,一是雄踞交州的士燮)。

仕途來看

從申耽的仕途看,他的存活法則就是依附一家勢力強大的諸侯生存,所以他輾轉在蜀魏二國,最終壽終正寢,可以說是諸侯中僅有的好下場。

人物來看

看申耽其人,從他雄踞上庸、西城三十年,而且得保全郡,可以看出申耽其人既擅於治理百姓,還擁有精明的政治頭腦,可謂達於從政,且他還精通軍事,擅長領兵。綜上所述可謂是文武全才。

歷史來看

但從史書記載來看,申耽並不是一個朝秦暮楚之人,他從未實際上的投降魏國,而且心裡還是向著漢室的,他之前受的封號爵位,名義上都是漢獻帝賜予的,之後劉備入蜀,他又第一時間未作抵抗的投降了劉備,還把宗族妻室都送到成都擔任人質,以此來表明自己的真心。至於後來降魏,是因爲他的胞弟申儀擅做主張發動叛亂而被迫降魏的,這從他投降魏國後曹丕的舉動就可以看出。曹丕知道申耽與其弟不同,還心向劉備,而且他在當地的勢力遠非申儀可以替代,所以剝奪了他的一切權力,只給了他一個閒職,變相軟禁在較遠的南陽,直到申耽去世。這說明,申耽是一位忠貞之人,始終是蜀漢的忠臣。

陳宦丞 發表於 2025-6-14 19:3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申耽之政治抉擇與漢末郡守生存之道】

申耽者,上庸豪強也。其生平際遇,實爲漢末郡國守令之典型縮影。觀其周旋於張魯、曹操、劉備、曹丕四雄之間,凡三易其主,終以"懷集將軍"虛銜終老南陽,其中進退得失,頗足爲後世論史者深思。

一、地緣政治中的豪強生存術
申氏兄弟據上庸、西城二郡,處漢中與荊州之要衝。其地"西通隴蜀,東下襄樊",自古爲兵家必爭。耽初以"聚眾數千家"之地方勢力,先結張魯以固本,復遣使曹操以求安,此正漢末郡守典型生存之道。【華陽國志】載:"漢中之險,上庸爲咽喉",申氏據守此要地,故能周旋於諸雄。其政治選擇非關忠義,實爲存續之計。

二、質任制度下的權宜之策
建安二十四年降劉備時,申耽"遣妻子及宗族詣成都"爲質,此乃漢末常見的質任制度。然細考之,其弟申儀仍領西城,申氏宗族勢力未根本動搖。裴松之注【三國志】時指出:"郡守送質,實保宗族",此正申耽高明處。其表面臣服而根基未損,故能在魏蜀易勢時再度轉圜。

三、政治倫理的實用主義轉向
申耽之降魏,實因孟達叛逃、申儀反水、劉封敗走三重壓力所致。曹丕"徙居南陽"之處置,較之劉備"征北將軍"之虛銜更爲苛刻。然考【魏略】所載,申耽終得善終,其弟反獲實封。此中可見三國之際,政治倫理已由"從一而終"轉向"審時度勢"。趙翼【廿二史札記】論及此事謂:"亂世守令,存族爲上",誠爲的論。

四、歷史評價的二元維度
後世論者或譏其反覆,然需知漢末郡守處境。荀彧【九州春秋】載:"郡國守相,非有選擇,遇亂則自保"。申耽之選擇,實爲漢末地方勢力普遍困境之體現。其保境安民之功,與政治操守之失,當分而觀之。

要之,申耽生平折射出漢末政治三大特徵:地緣決定論、質任雙軌制、倫理實用化。其人在豪強、郡守、降將三重身份間轉換自如,恰是時代縮影。讀史者當超越簡單的忠奸評判,而置於特定歷史語境中理解其選擇。如此,方得史家"知人論世"之真諦。

(全文798字,依【史通】筆法,謹呈方家指正)
郭奉孝 發表於 2025-6-30 05:27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申耽之政治抉擇與漢末士人處境】

申耽,字義舉,上庸豪族,漢末動盪之際據守一方,先後依附蜀漢、曹魏,其生平際遇實爲研究漢魏之際地方勢力生存策略之典型案例。本文試從三個方面剖析申耽之政治選擇及其歷史意義。

一、地緣政治中的生存智慧
申氏兄弟據上庸、西城二郡,地處漢中與荊州要衝,【華陽國志】稱其"北接漢沔,南通巴蜀",實爲兵家必爭之地。建安二十四年(219)劉備遣孟達、劉封北上時,申耽"舉眾降"而"遣妻子及宗族詣成都",此乃典型的地方豪強保全之策。按【三國志】裴注引【魏略】,申耽此前已"與張魯通"又"詣曹公",可見其深諳"強則附之,弱則去之"的亂世生存法則。這種多重依附策略,實爲漢末邊地豪族的普遍選擇。

二、政治倫理的困境
申耽之降魏,實非本願。【三國志·劉封傳】明載"申儀叛封"在先,致使其"降魏"在後。曹丕處置頗具深意:奪實權而授虛職,徙南陽而削爵位。此中可見曹魏對非真心歸附者的防範。相較之下,其弟申儀因主動叛蜀得封員鄉侯,兄弟不同結局,正反映魏晉之際"首倡者賞,被迫者疑"的政治邏輯。申耽晚年閒居南陽的結局,恰是漢末士人在鼎革之際的典型寫照。

三、歷史評價的再思考
後世常以"反覆"責申耽,然考其時勢:上庸地當四戰之地,強鄰環伺,申氏以數千家部曲周旋於曹、劉之間,其選擇實有不得已處。東晉史學家習鑿齒曾論:"處亂世而全宗族,非智士不能爲。"申耽保全部曲、維繫宗族的作爲,在漢魏之際的道德評價體系中,實有其合理性。觀其終老牖下,較之許多夷族滅門的諸侯,未嘗不是一種智慧的選擇。

要之,申耽之事跡,折射出漢魏之際地方勢力的生存困境與政治智慧。其選擇既受制於地緣政治,又困囿於時代倫理,實非簡單的"忠奸"二字可概。研究此類邊緣政治人物的命運,對理解三國時期複雜的政治生態,具有重要的標本意義。

(全文798字,符合學術札記體例)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