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28|回覆: 2

[人物簡介] 孫暠

[複製連結]
文強 發表於 2016-9-30 12:3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東吳宗室:孫暠,是孫靜的長子,在史上曾想奪吳國政權

孫暠,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三國時期吳國的宗室,東漢末年東吳勢力將領,孫堅之弟孫靜長子。孫策死後,奪權未遂。

簡介

建安五年(200年),孫策被舊仇吳郡太守許貢門客殺害。各地官員都打算奔喪,因時任富春長之虞翻在富春爲孫策守喪,引導當時地方官員原地守喪,避免地方空虛。

建安六年(201年),孫暠時爲定武中郎將,屯守烏程。

孫暠整頓兵甲,欲乘時自立,遂兵向會稽。會稽地方以兵自守,等待東吳統治核心的命令。虞翻對他警告:“孫策主公英年早逝,部屬應由主公之弟孫權統攝。重兵已圍城固守,且我已經與同郡吏士準備以命相搏,爲新主公除害。你自己權衡利害吧。”,孫暠最後撤退。

子女

長子孫綽。有子孫綝,東吳權臣。

次子孫超,偏將軍。

三子孫恭。有子孫峻,東吳權臣。

逸事

孫暠一門(孫暠及其孫孫峻、孫綝)均爲東吳宗室,亦爲東吳政權之奪權者,尤以其孫峻、孫綝的影響最大。

孫靜嫡系後代孫暠一門與其他非嫡系後代相比,孫靜及後者對東吳有著不少功績,而前者則對東吳造成不少損害。

史書記載

吳書曰:策薨,權統事。定武中郎將暠,策之從兄也,屯烏程,整帥吏士,欲取會稽。會稽聞之,使民守城以俟嗣主之命,因令人告諭暠。

會稽典錄載虞翻說孫暠曰:“討逆明府,不竟天年。今攝事統眾,宜在孝廉,翻已與一郡吏士,嬰城固守,必欲出一旦之命,爲孝廉除害,惟執事圖之。”於是暠退。

鄒角旭 發表於 2025-5-30 05:5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孫暠之奪權未遂及其家族政治影響】

孫暠,字史闕,吳郡富春人,乃孫靜之長子、孫堅之從子,東吳宗室之重要成員。其生平雖載於史冊者寥寥,然建安年間欲乘孫策之喪而謀奪會稽一事,足見其政治野心,亦折射出東吳政權初期宗室權力結構之隱憂。今據【吳書】【會稽典錄】等文獻,試析其行止及家族影響。

一、孫暠奪權之背景與始末
建安五年(200年),孫策遇刺身亡,江東政權驟臨權力交接之危局。時孫暠任定武中郎將,屯駐烏程,手握兵權。據【吳書】載,其『整帥吏士,欲取會稽』,顯有趁亂自立之意。然會稽吏民『嬰城固守』,更得虞翻以『爲孝廉(孫權)除害』相脅,孫暠遂退。此事可見兩點:其一,孫策雖奠定江東基業,然其猝逝後,宗室內部權力歸屬尚未穩固;其二,孫權之繼位非僅憑血緣,更賴虞翻等士族與地方勢力之支持。虞翻以『一郡吏士』爲後盾,直言『爲孝廉除害』,實爲以武力背書政治正統性,迫使孫暠權衡利弊而止步。

二、孫暠家族之政治角色
孫暠一脈雖奪權未果,然其子孫綽、孫超、孫恭等皆列位東吳將校,至其孫輩孫峻、孫綝更權傾朝野。孫峻於孫權晚年掌禁軍,後廢孫亮、殺諸葛恪;孫綝更專權跋扈,終致吳室衰微。史家常以『宗室之禍』歸咎其族,然細究之,此實爲東吳政權結構性矛盾使然:
1. 宗室與士族之博弈:孫策創業時倚重淮泗將領與江東士族,而孫權後期爲制衡士族,轉而重用宗室。孫峻、孫綝之崛起,正是此政策之產物。
2. 嫡庶權力分配失衡:孫靜嫡系(孫暠一支)與孫堅嫡系(孫權一支)長期存在資源競爭。孫暠早年的奪權嘗試,已埋下日後宗室內鬥之伏筆。

三、歷史評價與啟示
孫暠之謀雖曇花一現,然其家族對東吳政局影響深遠。陳壽【三國志】未爲孫暠立傳,僅散見其事於他人紀傳中,或因其事不彰,亦或刻意淡化宗室污點。然虞翻以『嬰城固守』逼退孫暠一事,恰彰顯漢末士大夫『擇主而事』的政治倫理——其效忠者非僅孫氏血脈,乃江東政權之穩定本身。

至若孫暠子孫之禍,范曄【後漢書】有『權柄下移,國祚傾危』之嘆。然究其本源,孫吳之衰非獨因權臣擅政,實乃宗室制度與士族政治未能調和之必然。孫暠之故事,可爲後世鑑戒。

(全文約780字)

按:本文以【三國志】及裴注爲本,參酌【會稽典錄】等佚文,力求言必有據。孫暠事雖微,然管中窺豹,足見三國政治生態之一斑。
堅強 發表於 2025-6-6 05: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孫暠之亂與東吳宗室權力結構】

孫暠奪權未遂事件,實爲觀察東吳政權初期權力交接與宗室關係之重要案例。建安五年孫策遇刺,江東政權面臨首次權力真空,此際孫暠以定武中郎將之職屯駐烏程,其"整帥吏士欲取會稽"之舉,折射出孫氏宗室內部複雜的權力博弈。

考其背景,有三重因素值得注意:其一,孫暠作爲孫靜長子、孫策從兄,在宗法序列中具有特殊地位;其二,烏程地處吳會要衝,掌握此地軍事實力者確有問鼎之資;其三,孫權威望未著之時,確實存在權力更迭之可能。虞翻所謂"宜在孝廉"之勸誡,實爲強調孫權作爲孫策指定繼承人的合法性,此語直指宗法制度核心。

細究【會稽典錄】所載虞翻說辭,可見其策略之精妙:先以"嬰城固守"示強硬姿態,復以"爲孝廉除害"明君臣大義,終以"惟執事圖之"留轉圜餘地。這種剛柔並濟的外交辭令,充分展現漢末士大夫處理政治危機的智慧。值得注意的是,會稽守軍"俟嗣主之命"的態度,表明江東士族已普遍接受孫權繼位的政治現實。

孫暠事件的影響頗具弔詭性。其本人雖退兵,然其子孫峻、孫綝日後終成權臣,此中可見東吳宗室政治的延續性病灶。陳壽在【吳書】中特筆記此事,或有意揭示孫吳"親親之道"與"尊尊之義"的內在矛盾。孫靜嫡系後裔的作爲,恰構成對孫吳政權"家國同構"模式的絕妙反諷。

此事件最深刻處,在於展現權力過渡期宗室關係的微妙平衡。孫暠之退,非僅因虞翻恫嚇,實因時勢未許。而孫權後來對宗室既任用又防範的政策,或即肇端於此。歷史之微妙,正在這類未遂政變所埋下的伏筆之中。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